- 年份
- 2024(3419)
- 2023(4665)
- 2022(3964)
- 2021(3594)
- 2020(3115)
- 2019(6884)
- 2018(6697)
- 2017(12971)
- 2016(7266)
- 2015(7731)
- 2014(7764)
- 2013(7645)
- 2012(7089)
- 2011(6497)
- 2010(6561)
- 2009(5968)
- 2008(6094)
- 2007(5577)
- 2006(4807)
- 2005(4386)
- 学科
- 济(28846)
- 经济(28814)
- 业(20908)
- 管理(19481)
- 企(17061)
- 企业(17061)
- 方法(14593)
- 数学(12513)
- 数学方法(12378)
- 学(8326)
- 财(7763)
- 农(7505)
- 中国(6970)
- 制(6651)
- 业经(6141)
- 理论(5937)
- 务(5203)
- 财务(5192)
- 财务管理(5180)
- 企业财务(5054)
- 农业(5024)
- 银(4967)
- 银行(4945)
- 技术(4939)
- 体(4905)
- 贸(4864)
- 贸易(4863)
- 融(4819)
- 金融(4818)
- 行(4739)
- 机构
- 大学(111690)
- 学院(109086)
- 济(42395)
- 经济(41537)
- 管理(38616)
- 研究(37407)
- 理学(33576)
- 理学院(33111)
- 管理学(32467)
- 管理学院(32243)
- 中国(26349)
- 科学(24686)
- 京(22857)
- 农(22145)
- 财(20638)
- 所(19802)
- 业大(18441)
- 研究所(18266)
- 农业(17640)
- 财经(16910)
- 江(16518)
- 中心(16315)
- 范(15892)
- 师范(15709)
- 经(15394)
- 北京(13824)
- 经济学(13570)
- 州(13026)
- 财经大学(12719)
- 师范大学(12717)
- 基金
- 项目(73619)
- 科学(58144)
- 基金(54766)
- 研究(50540)
- 家(49313)
- 国家(48898)
- 科学基金(41216)
- 社会(33208)
- 社会科(31627)
- 社会科学(31614)
- 基金项目(29054)
- 省(28529)
- 自然(27277)
- 自然科(26697)
- 自然科学(26689)
- 自然科学基金(26282)
- 划(24645)
- 教育(24128)
- 资助(22063)
- 编号(18769)
- 重点(17008)
- 部(16734)
- 成果(16059)
- 创(15248)
- 发(15053)
- 性(14454)
- 科研(14386)
- 国家社会(14321)
- 教育部(14248)
- 创新(14246)
共检索到156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雨茜
胡适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自不必说,胡适主张新诗"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口语入诗",并穷毕生之力创作和实践白话新诗。文章拟从胡适诗歌中的叙事性因素探究胡适新诗的思想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胡适 诗歌 叙事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璜
叙事是一个多功能的概念,当叙事被研究者用来探究教师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时,它的多功能性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困惑。教育论述中普遍存在的是两种功能模式的叙事:强制性叙事和解放性叙事。前者是说服性的,后者则是表达性的。本文从叙事出现的背景出发,阐述叙事双重作用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叙事性研究 强制性叙事 解放性叙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双泉 马昱 朱光亚
巴别塔隐喻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在神性的时代,人们将认知有限性的原因归之于上帝。然而,理性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挤压神性的空间,代表着人类对无限性领域的开拓。但是,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存在,理性大厦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到了后现代,理性大厦逐渐崩塌,人类仿佛又回到了神性的时代。其实,人类不是回到了神性的时代,而是走向了诗性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由神话叙事转向了语言叙事。在语言叙事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发现,人类失去了对真的追求,那么所有的语言叙事就失去了“能指”,他们无可奈何的将哲学诉诸于“偶然性”去重建知识的大厦,哲学似乎不再需要根基而只需要“想象力”,而全部哲学的努力,也似乎只是为人类寻求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
神话叙事 语言叙事 神性 理性 诗性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宋宁远 王晓光
叙事性文本是对现实世界的记录,也是人文学者的研究对象与基础,对叙事性文本的阐释更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人文学者对远距离阅读与策略型阅读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构成叙事性文本的基本单元,事件和情节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文学者阅读需求的转变,建构叙事性文本智慧数据,支撑数字人文研究,以情节为视角,以事件为基础,对广泛存在的叙事性文本进行深层次语义表示与结构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较为成熟的文本表示方法更适用于结构相对清晰、统一的科学文本,不能很好地表示叙事性文本中存在的复杂叙事结构,因此,以知识表示与知识组织为出发点,构建符合叙事性文本特征的语义结构化表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叙事学基本理论与概念,以及事件知识表示、事件本体与叙事本体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叙事文本中存在的事件、事件间关系进行语义建模与表示,同时完善了对情节的定义,构建了基于事件的情节本体EBPO,提出了叙事性文本的"层次—网络"结构模型,用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表示。初步标注的实验结果表明,借助情节本体及结构模型,可以实现对叙事性文本的语义结构化处理。图8。表4。参考文献61。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道麟
经典小说孕育着丰厚的文化,是中西经典文学中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凸显生存境遇的"叙事性"就是作家通过生活的种种独特形态、时代的种种矛盾纠葛的叙写而形成的强烈责任与关怀意识,一般按照人事纷呈、情境创构、具象再现等来凸显人物复杂的思想倾向与人生终极的精神追求等生存境遇,因而要求欣赏者务必注意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又好又快地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明根
文学名著成功地改编为电影经典的个案不在少数。在小说《十日淡》改编为影片《十日淡》时,两种文本之间存在"互证"、"互释"。导演帕索里尼以"一"当"十",在忠实于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在"序列"、"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叙事性转换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使小说对人性悖论的揭示转化为电影对宗教悖论的讽刺,以此达到了对宗教文化的一种解构性效果。
关键词:
叙事互文性 十日谈 电影改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杰 王纯朴
文章以徐州为例,研究大运河文化流域的乐舞画像石典型图像案例,解读和分析其内容要素、修辞要素、配置要素的叙事内涵,发现其视觉要素蕴含的符号象征、修辞性、顷刻与并置叙事策略,进而提出其具有叙事层次聚焦叙事主题、渲染叙事情感、增加叙事互动等功能,为理解乐舞画像石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刻的新视角,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提供新的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训华
"教育生活叙事"是根据国内外叙事研究方法现状,融合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手段,以建构具体实用的教育叙事方法为重要目标指向的方法理论体系。"呈现——分析——揭示"是教育生活叙事的核心架构。呈现即是真实、真情、有章法地"原生态"再现人类所经历的教育生活状态;分析是指通过时间、空间、心理、情感、图像等维度对叙事文本的有方法的深度解读;揭示是指通过动态编码、静态编码等方式来寻找叙事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教育生活叙事与传统教育叙事方法和理论形成了路径上的差异与转向。本文从叙事的对象、空间、着力点、目的、方法、效果等角度,比较了教育生活叙事与叙事探究的异同,并提出了现阶段教育生活叙事的相关研究领域。
关键词:
教育 生活 叙事 方法 写作 编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涂年根
叙事空白是故事时间大于0,文本篇幅等于0的叙事现象。其修辞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空白让读者在叙事交流中卷入更深。在叙事空白的传达中,叙述者有意将某些重要的事件隐藏起来,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一种隐而愈显,欲盖弥彰的效果;二是叙事空白填补的反复性让读者更持久地体验文本;三是叙事空白可以消弭可能遭遇到的排拒心理。叙事空白的渗透性进入和弥漫性影响的作用方式能极大地降低读者可能产生的排斥心理。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娟 刘鑫
采用叙事分析法考察学前聋童口语叙事的特征及预测因素。141名4-7岁聋童(包括57名高潜聋童)和141名3-6岁健听儿童参与测试,要求被试阅读故事书并讲述故事。研究结果发现:(1)聋童叙事的宏观结构与健听儿童水平相当;(2)聋童叙事的微观结构显著弱于健听儿童;(3)聋童在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无关表达和句式杂糅方面的错误显著多于健听儿童,高潜聋童在用词不当和成分残缺上的错误显著多于健听儿童;(4)年龄和接受性词汇水平得分正向预测聋童叙事的宏观结构;接受性词汇水平得分和年龄正向预测聋童叙事的微观结构,听力损失
关键词:
学前聋童 健听儿童 口语叙事 预测因素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福增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将华裔族群从美国历史的边缘位置推到了主体地位,主要方式并不是通过对抗/屈从主流话语的权威,将话语作为商品展示给西方读者,而是以边际性身份展开创作,试图在文化、性别、历史之间游走,由此完成其个人化的华裔叙事:东西方经典的改写,体现对文化归属的思考;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出强烈的女性关怀;自传体式的族群书写,使个人叙事上升为民族寓言。
关键词:
汤亭亭 《中国佬》 边际性 话语 叙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先军
受微观史学、心态史学、人类学等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新叙事史学产生。新叙事史学有着与传统叙事史学、科学化史学以及新史学不同的特点。它更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意义,注重微观的历史叙事,重视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历史研究中,叙事有着独特的价值。叙事有利于人的身份建构,知识的合法性来自叙事,历史需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新叙事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加深对人受教育过程的理解,促进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研究者的反省意识。教育史研究者运用历史叙事时,应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差异叙事与批判性的反思。
关键词:
后现代叙事 叙事史学 教育史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浩洁
美籍犹太作家埃利·威塞尔的小说《夜》描写了一个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讲述了纳粹对犹太人所进行的残忍的种族屠杀与迫害。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帮助读者了解犹太人所经历的巨大的历史创伤。
关键词:
创伤叙事 种族屠杀 《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关键词:
张翎 女性 成长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丁钢
理清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对于教育叙事研究至为重要。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出发,主要在经验收集、意义诠释和伦理规范等三个方面,对如何收集个人经历或故事素材、如何进一步深化叙事,以及描述与诠释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方法。以期通过对叙事研究的一般策略和方法的基本描述,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教育叙事 经验 诠释 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