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98)
- 2023(9464)
- 2022(8576)
- 2021(8197)
- 2020(6880)
- 2019(16196)
- 2018(16301)
- 2017(31601)
- 2016(17474)
- 2015(20028)
- 2014(20196)
- 2013(19907)
- 2012(18140)
- 2011(16419)
- 2010(16507)
- 2009(15067)
- 2008(14567)
- 2007(12672)
- 2006(11026)
- 2005(9591)
- 学科
- 济(66828)
- 经济(66748)
- 管理(49396)
- 业(45993)
- 企(39532)
- 企业(39532)
- 方法(33222)
- 数学(28125)
- 数学方法(27635)
- 学(16714)
- 农(16381)
- 中国(16160)
- 财(16060)
- 业经(14713)
- 理论(14377)
- 地方(12961)
- 和(11989)
- 教育(11534)
- 贸(11422)
- 贸易(11416)
- 制(11137)
- 易(11053)
- 农业(10956)
- 技术(10843)
- 务(10516)
- 财务(10448)
- 财务管理(10426)
- 环境(10356)
- 企业财务(9877)
- 划(9439)
- 机构
- 大学(255250)
- 学院(250984)
- 管理(100294)
- 济(92151)
- 经济(89928)
- 理学(87102)
- 理学院(86103)
- 管理学(84463)
- 管理学院(84002)
- 研究(81013)
- 中国(57477)
- 京(55047)
- 科学(52120)
- 财(42399)
- 所(41035)
- 研究所(37574)
- 范(37172)
- 业大(36966)
- 师范(36916)
- 农(36414)
- 中心(35646)
- 江(35495)
- 北京(35173)
- 财经(34679)
- 经(31365)
- 师范大学(30120)
- 州(29826)
- 院(28978)
- 农业(28568)
- 技术(27204)
- 基金
- 项目(171311)
- 科学(133654)
- 研究(127580)
- 基金(122355)
- 家(105669)
- 国家(104752)
- 科学基金(89783)
- 社会(76893)
- 社会科(72728)
- 社会科学(72705)
- 省(66865)
- 基金项目(65199)
- 教育(60148)
- 自然(59080)
- 自然科(57670)
- 自然科学(57659)
- 划(56913)
- 自然科学基金(56591)
- 编号(53697)
- 资助(51177)
- 成果(44857)
- 重点(37965)
- 部(37755)
- 课题(37187)
- 发(35448)
- 创(35014)
- 项目编号(33377)
- 科研(32546)
- 创新(32498)
- 教育部(32467)
- 期刊
- 济(100104)
- 经济(100104)
- 研究(76576)
- 中国(43791)
- 学报(40333)
- 教育(37114)
- 科学(36271)
- 管理(35953)
- 农(32677)
- 财(31291)
- 大学(30528)
- 学学(28043)
- 农业(23443)
- 技术(22966)
- 融(17748)
- 金融(17748)
- 财经(17051)
- 图书(16881)
- 业经(15663)
- 经济研究(14867)
- 经(14361)
- 理论(13340)
- 问题(13183)
- 实践(12526)
- 践(12526)
- 科技(12315)
- 技术经济(12156)
- 情报(11762)
- 业(11600)
- 版(11351)
共检索到358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范兆雄
科学主义在美国课程研究方法中长期占着优势,至今仍然是主流取向。但在科学主义盛行时人文主义也默默地发生着作用,弥补着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不足,纠正着它的偏差。科学主义课程研究方法的盛行促进了量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而人文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质的研究方法迅猛崛起。美国课程研究方法复杂多样,只有透过美国文化,才能把握其课程研究方法传统的本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囡 罗生全
问题取向的课程论研究有着"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功利的功利性"、"知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其问题来源于研究主体的问题意识、以课程活动为核心的生活世界、课程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课程论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等,并在哲学问题域的指导下确立了基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的问题域。鉴于问题在课程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必须研究真问题,明确不同问题域间关系,批判生成新的课程论研究问题。
关键词:
问题取向 问题域 课程论研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波
通过梳理20世纪美国课程史研究的历程表明,美国课程史研究先后经历了进步取向、修正主义取向和文化历史取向。不同取向的课程史研究的兴起,有着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并导致在价值预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基于已有的课程史研究及其所展现的研究取向,展开批判性反思,形成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取向,是我国课程史研究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课程研究的诠释学取向是对传统课程开发范式所体现的“工具理性”的一种反动。它致力于以“现象———诠释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体系重建课程理论 ,追求意义的建构以及“交互主体”的对话与理解 ,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课程探究的一种范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彭彩霞
历史探究取向在美国课程领域的兴盛来自于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的洞察:倾向于对实践问题的即刻解答,追逐高度的实用性,偏好应急之举和权宜之计,并燃烧着以新代旧的激情。课程理论者和实践者需要通过与专业前辈的历史对话,来避免课程研究及变革的孤立性,熟谙课程的传统,从而摆脱某些不合需要的方面或某些无形的不利影响。对话以文献法、口述史、传记研究、内容分析法等路径展开,议题广泛,涉及课程作为一个工作和研究领域的成长、学校科目的演变、课程组织与机构、核心课程人物、课程论争的发展历程等。有待努力的方向是:对话的路径需加强个案研究;对话的旨趣需凸显了解、质疑、批判与理解,而不是寻求解方;对话主体应集课程学者与教育史学者...
关键词:
对话 课程研究 历史取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育锋
论职业导向的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模式──美国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方法比较研究刘育锋目前,美国流行着能力本位、群集概念、生计三种职业技术课程(本文将生计课程也规定为一种职业技术课程),也存在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方法,以上三种职业技术课程理论产生于六十年代的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弘飚 李子建
实施取向影响着课程实施及其研究的全局。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学者采用了辛德等人的观点,认为课程实施可分为忠实、相互调适和课程缔造三种取向,但忽视了另一种实施取向的分类方式,即侯斯提出的技术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尽管存在许多差异,这两种分类方式本质上却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各种实施取向之间也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沿着这两条线索,后现代课程实施观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关键词:
课程实施 实施取向 课程变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继和 赵海涛
本文在解读美国环境教育先进州制定与实施的环境教育指南等文献的基础上,从“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两个视角,对美国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做了研讨。
关键词:
美国 环境教育 价值取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全 陈思颖
美国教师教育具有关注社会正义的传统,其核心是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是政治的、学校再生产了社会不平等、课程体现着统治阶层的政治和文化霸权。基于社会重建理论和批判理论,社会正义取向教师教育的倡导者将教师教育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路径:重建教师教育的公共领域职能,将社会学理论引入教师教育,关注语言和文本分析。社会正义取向教师教育对当前美国教师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拓展了教师教育研究的视野,也促使大学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不断关注与种族和权力有关的社会正义问题。
关键词:
美国 教师教育 社会正义 文化霸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学良 李辉
顶石课程遵循了人本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呈现出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取向与自主建构特征,对提高美国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顶石课程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课程形态集中体现为:课程目标实践"全人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全面培养;课程设置体现人性化和学生自主性,表现个性化人才培养观;课程授课坚持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反思、批判性思维;课程学习凸显协作、竞争,并强调教师的引导与支撑作用,保障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评价注重全程化、多元性,力求客观全面。美国高校顶石课程的有益经验值得我国高等教
关键词:
过程取向 自主建构 美国高校 顶石课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宇
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之时,便是科学化的课程开发研究启动之日。随着课程开发对实践发生影响的空间逐步缩小,课程研究走出两条看似截然相反的范式转换之路:走向学术的课程理解研究和走向实践的行动研究。未来的课程研究中存在整合两者的需要和可能,表现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者从事的实践性研究和教师从事的实践性研究三种研究方式的共存和互融。
关键词:
课程研究取向 演进 趋势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菲尔·卡尔斯贝肯 任玥
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论作为当代西方质性研究方法论中的一支,结合了一般质性研究方法论与批判理论的特点,既关注社会中作为行动者的个人及其解放,同时又为以此为对象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研究方法理论。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理论认为,人在受到压抑或被异化后,总有寻求突破与解放的要求,而现实的行动条件却制约着这种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行动者完全没有获得解放的可能。除了对个人难以控制的行动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外,每一位行动者还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的行动取向,突破经由文化施加的限制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解放。文化结构与行动意义正是该研究方法论为研究行动取向而建构的两个重要概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伟 常修泽
能否构建符合我国转型期特征的财富伦理价值核心,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财富观念差异,不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角度的区别。按劳分配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兼容关系,以此为理论依据,社会主义财富伦理价值的核心依然是劳动价值理论。转型期中国财富伦理建立的现实选择是构建按劳分配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财富分配体系,兼顾效率与公平。
关键词:
经济转型 收入分配 财富伦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