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47)
- 2023(2921)
- 2022(2386)
- 2021(2244)
- 2019(3927)
- 2018(3786)
- 2017(6786)
- 2016(3978)
- 2015(4465)
- 2014(4464)
- 2013(4479)
- 2012(4227)
- 2011(4103)
- 2010(4486)
- 2009(4311)
- 2008(4377)
- 2007(4060)
- 2006(3808)
- 2005(3618)
- 2004(3427)
- 学科
- 济(19629)
- 经济(19605)
- 管理(11289)
- 中国(10055)
- 业(8707)
- 企(7196)
- 企业(7196)
- 地方(5786)
- 城市(5766)
- 教育(5488)
- 学(5352)
- 方法(5189)
- 理论(4958)
- 制(4390)
- 农(4365)
- 城市经济(4093)
- 业经(4071)
- 和(3602)
- 数学(3551)
- 财(3515)
- 数学方法(3509)
- 发(3472)
- 环境(3237)
- 策(2943)
- 体(2904)
- 农业(2889)
- 银(2855)
- 银行(2854)
- 划(2798)
- 行(2723)
- 机构
- 大学(68054)
- 学院(65134)
- 济(24823)
- 研究(24247)
- 经济(24000)
- 管理(21774)
- 中国(17543)
- 理学(17531)
- 理学院(17197)
- 管理学(16931)
- 管理学院(16782)
- 京(15900)
- 科学(15263)
- 财(12891)
- 范(12474)
- 师范(12452)
- 所(12039)
- 江(11257)
- 研究所(10668)
- 师范大学(10297)
- 北京(10270)
- 中心(10023)
- 财经(9998)
- 州(9198)
- 经(8952)
- 院(8569)
- 农(8083)
- 经济学(8068)
- 系(7582)
- 业大(7378)
- 基金
- 项目(37255)
- 科学(30208)
- 研究(29121)
- 基金(26874)
- 家(22812)
- 国家(22554)
- 社会(19623)
- 科学基金(19517)
- 社会科(18540)
- 社会科学(18530)
- 基金项目(14167)
- 省(13597)
- 教育(13408)
- 划(12136)
- 编号(11914)
- 成果(11153)
- 自然(11149)
- 自然科(10878)
- 自然科学(10877)
- 自然科学基金(10663)
- 资助(9831)
- 课题(8832)
- 重点(8423)
- 国家社会(8206)
- 发(8184)
- 部(8175)
- 规划(7322)
- 年(7253)
- 教育部(7227)
- 性(7193)
共检索到109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菊生 张启良
经营城市是近年来我国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近年来,一些城市在经营城市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好思路和好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
经营城市 科学内涵 基本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郗继宏 李朝鹏 杨历
在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基本框架分析后,指出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将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和协同发展等要素以更加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视角相整合,从而促使城市发展系统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不同发展阶段均有其最优状态。在此基础上,分别回顾了大小城市发展之争、制度体制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活力、向最优布局要发展空间、多方主体参与下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城际协同发展体系构建等5个核心问题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应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模型,探究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进而探究人口规模提升路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最优空间布局、多元社会治理模式和最优协同发展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建设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内涵 基本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关键词:
大学文化 大学人 知识权威 核心竞争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赵苏丹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深入系统地研究其科学内涵及质规定性对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农地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方式三大构成要素。其中,农地产权制度层面的集体所有制规定性、农业经营主体层面的家庭经营基础性和农业经营方式层面的规定性是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坚持"和"完善"的统一,构成了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晓东 陈金芳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大教育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不断回答与探索什么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发展教育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基本教育主张,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为理论支点,以建党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基本背景,以各时期教育建设的现实问题为实践空间,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在最高思维层次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从喜 马永欢 王楠 黄宝荣 成金华
生态国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加强生态国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生态国土建设的科学内涵、基本框架、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阐述。生态国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到自然资源领域的各个环节。基本框架是以源头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为主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集中统一管理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自然生态,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国土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强规划和引导,加快开创生态国土建设的新局面。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铮 浦仕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实现贫困群体进入小康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精准扶贫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贫困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以有利于贫困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地区文化传承、有利于贫困个体发展能力提升为原则,不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继承传统文化出发,为精准扶贫找准实现路径;从提升个人发展能力出发,为精准扶贫提供可持续性保障。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制度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志远 孙云舒
大食物观是党和国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对人民群众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食物供给、食物摄取和食物保障的系统性认识和创新性论断,回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食物“从哪里来”“有什么”“由什么提供”“获取什么营养”以及“怎样持久保障”的问题。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选择。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在顶层设计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食物供应上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食物消费上处理好“丰富”与“节约”的关系,在科技支撑上处理好“研发”与“推广”的关系,在市场建设上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食物消费 食物安全 农业强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楚江亭
科学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由于长期以来科学仅被视为"客观、价值中立、正确的知识体系",而作为人类的一种探究性活动,科学的"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可错性"等常常被忽视。从当代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来看,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动态的知识生产过程,且其本身是受社会、个体等因素影响,并由社会建构而成的。深刻理解科学内涵及科学的社会建构特征,不仅有利于解放思想、深化科学教育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关键词:
科学内涵 价值性 社会建构 科学教育创新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春华 上官苗苗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首先要阐明的前提性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价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在该问题的总体方向上基本取得共识,但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还需深入研究。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坚持客观性、普遍性、内在性原则,以使自身更加逻辑自洽、严谨缜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毅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经典著作中"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并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行为假定进行比较,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阐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此说明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基础、发展目的和发展条件的科学内涵。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坤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辛刚 刘凤义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科学内涵蕴含着四重逻辑:一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任务的战略节点;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四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纲举目张。正确把握四重逻辑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既是深入理解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科学内涵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其指向、激励、凝聚作用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远景目标 内在逻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德慧
劳动教育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并且贯穿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始终。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有其特定的生成逻辑,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抗战救国的历史使命是其萌生的逻辑起点,鄙视生产劳动的社会风气和脱离社会实践的教育实际是其生成的社会根源,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是其形成的基石,对国外职业教育实践和西方教育理论的借鉴是其产生的外在动力。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其核心与精髓,促进就业、增进生产、服务社会是其时代使命,劳工神圣、职业平等体现其劳动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培育道德是贯穿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主线。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提出的一项重大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具有重要启示和时代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