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87)
- 2023(12821)
- 2022(10346)
- 2021(9272)
- 2020(7296)
- 2019(16265)
- 2018(16329)
- 2017(30844)
- 2016(16815)
- 2015(18812)
- 2014(19060)
- 2013(19136)
- 2012(18159)
- 2011(16921)
- 2010(17487)
- 2009(16382)
- 2008(15915)
- 2007(14812)
- 2006(14011)
- 2005(13170)
- 学科
- 济(96865)
- 经济(96773)
- 业(47845)
- 农(47546)
- 管理(37814)
- 农业(31958)
- 地方(29592)
- 中国(28980)
- 企(24926)
- 企业(24926)
- 方法(24259)
- 业经(23781)
- 数学(20572)
- 数学方法(20408)
- 学(18540)
- 发(17359)
- 地方经济(16488)
- 制(16372)
- 融(14542)
- 金融(14540)
- 银(14260)
- 银行(14240)
- 行(13929)
- 财(13729)
- 发展(13632)
- 展(13589)
- 贸(13410)
- 贸易(13396)
- 环境(13007)
- 易(12806)
- 机构
- 学院(256756)
- 大学(252428)
- 济(118045)
- 经济(115757)
- 研究(99946)
- 管理(88956)
- 中国(76872)
- 理学(74264)
- 理学院(73318)
- 管理学(72164)
- 管理学院(71698)
- 农(61456)
- 科学(59118)
- 京(54716)
- 所(52212)
- 财(50275)
- 研究所(46789)
- 农业(46669)
- 中心(44769)
- 江(42581)
- 业大(41338)
- 财经(38499)
- 范(37262)
- 师范(36939)
- 经济学(36652)
- 北京(34918)
- 经(34613)
- 院(34157)
- 州(33558)
- 省(32996)
- 基金
- 项目(158125)
- 科学(124048)
- 研究(119952)
- 基金(112348)
- 家(97731)
- 国家(96767)
- 科学基金(81215)
- 社会(78505)
- 社会科(73899)
- 社会科学(73881)
- 省(63788)
- 基金项目(58822)
- 教育(52181)
- 划(52118)
- 编号(49536)
- 自然(47632)
- 自然科(46420)
- 自然科学(46411)
- 自然科学基金(45547)
- 资助(43871)
- 发(42296)
- 成果(41203)
- 重点(36002)
- 课题(35218)
- 发展(34973)
- 部(34586)
- 展(34420)
- 农(33699)
- 国家社会(32963)
- 创(32143)
- 期刊
- 济(155436)
- 经济(155436)
- 研究(86260)
- 农(65785)
- 中国(61986)
- 农业(43843)
- 学报(41744)
- 科学(39148)
- 财(35941)
- 管理(32527)
- 大学(32246)
- 融(30865)
- 金融(30865)
- 学学(30480)
- 教育(28917)
- 业经(28582)
- 经济研究(23131)
- 技术(22671)
- 问题(21448)
- 业(21174)
- 财经(20713)
- 经(18098)
- 世界(16668)
- 农村(15623)
- 村(15623)
- 农业经济(15121)
- 经济问题(14681)
- 技术经济(14519)
- 版(14114)
- 贸(13568)
共检索到424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永林
泛农化→非农化→二、三产业高程度化→集(城)镇化是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建立于优势或特色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基础之上的龙头企业形成与发展,是促进人口积聚、交通与其他设施发展、导致生产力集中并促成集(城)镇化的关键与契机,也是实现泛农化、非农化,二、三产业高度化的基础。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泛农化、非农化或二、三产业高度化需要创造合适的环境和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杰 武拉平
文章在回顾北京市大兴区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基础上,利用Paneldata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城郊土地非农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土地非农化的主要因素,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外商投资刺激了土地非农化进程,且对土地规模经营具有负面影响;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是土地非农化直接的推动力量;第二产业劳动力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但未产生预期的土地规模经营效应;农业经营状况对发达地区城郊农民的非农化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曲福田 冯淑怡 俞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余达锦
综合现有文献,结合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实际,建立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联合主成分分析法、城镇信息距离理论与断裂点理论,以典型欠发达地区江西省为例进行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实证研究后发现,江西省的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可分为三个等级,且存在南北区域城镇化质量差距明显、城镇化质量与区域面积成反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区域缺乏驱动力等三个特征。相关指标显示,除生态环境外,各城市与中心城市南昌的城镇信息距离较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玉玲
产业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文章分析了当前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出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促进欠发达地区城镇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腾飞的步伐。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城镇化 产业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辜胜阻
一、农村经济非农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一般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与工业或非农产业发展的趋势是综合—分离—再综合。最初,农业和工业不是分开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是以家庭为依托、以自然分工为基础,这时,还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对立。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鲁明泓
许多发达国家当年的农村非农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非农化实践与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非农化已不限于工业化,还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其它产业的发展。第二,非农化已不等于城市化。也就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不需进城市,农村办工业、办第三产业同样可以消化、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并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得过的“城市病”。因此,国外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纷纷将研究重点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这些比较成熟的领域,转到农村非农化这个活生生的现实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取得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成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力,彭新育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吴次芳 王杨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的内在原因,以助于协调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耕地保护工作与未来经济运行相一致。研究方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利用Eviews4.1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与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并不一致,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须将城市化作为切入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张凤荣
为探讨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1986年~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07%;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且必然带动数量的急剧增加,而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非农化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非农化资源消耗量的上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为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既保经济又保耕地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彭群 徐保根 吴次芳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取得一定经验 ,但仍面临一些矛盾问题。搞好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经验、问题、对策等内容的研究 ,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发达地区 城镇化 经济协调 问题 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超 刘彦随
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文章构建了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和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两个指标,刻画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关系;采用2000和2009年各省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测算省际人口城镇化率(PUI)和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利用SPSS软件分析LUNI和PUI之间的相关性,对省际2009年PUI、LUNI、LPUH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快速聚类分析;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系数进行各省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9年LUNI与PU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686,相关性下降;5个聚类类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5个地域类型区;空间自相关分析也显示LPUH热点区的存在。进一步讨论了导致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提出了以健康城镇化为导向的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银兴
农村的非农化及其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洪银兴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伴随着工业化(扩大地说是非农化)和城市化两大结构转换过程。中国早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发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成果便是在城市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产值的相对份额超过农业产值的相对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建华 周彦伶 刘卫柏
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双赢;审视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现Υ,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城镇化集聚经济发展要素,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合理配置金融κ源,创新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通过农村金融㈦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加速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