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2)
2023(10526)
2022(8876)
2021(7874)
2020(6330)
2019(14025)
2018(13865)
2017(25895)
2016(13997)
2015(15748)
2014(15958)
2013(15912)
2012(15703)
2011(14722)
2010(15245)
2009(14418)
2008(14336)
2007(13311)
2006(12424)
2005(11828)
作者
(43652)
(36480)
(36327)
(34459)
(23554)
(17501)
(16437)
(14033)
(13994)
(13317)
(12719)
(12302)
(12003)
(11942)
(11493)
(11233)
(10819)
(10575)
(10478)
(10252)
(9659)
(9058)
(8939)
(8588)
(8313)
(8272)
(8073)
(8019)
(7463)
(7203)
学科
(85045)
经济(84973)
管理(37947)
(33569)
地方(26711)
(25581)
企业(25581)
中国(24240)
方法(23483)
数学(19546)
数学方法(19303)
(18676)
业经(17507)
(17026)
地方经济(16625)
(13663)
金融(13661)
(13306)
农业(13000)
(12825)
(12804)
银行(12790)
(12526)
(12335)
环境(12321)
(11990)
贸易(11978)
(11408)
理论(10993)
(10795)
机构
学院(218489)
大学(218238)
(97640)
经济(95549)
研究(85000)
管理(74632)
中国(65370)
理学(61435)
理学院(60566)
管理学(59498)
管理学院(59066)
科学(50557)
(48387)
(44616)
(44062)
研究所(39742)
中心(37166)
(36046)
(33855)
财经(33707)
(33255)
师范(32976)
北京(31694)
经济学(31044)
(30171)
(30028)
(29142)
业大(27429)
经济学院(27369)
师范大学(26510)
基金
项目(129981)
科学(102070)
研究(98172)
基金(91715)
(79335)
国家(78634)
科学基金(66144)
社会(63620)
社会科(60277)
社会科学(60262)
(51714)
基金项目(46906)
教育(44069)
(43304)
编号(39357)
自然(38898)
自然科(37915)
自然科学(37908)
资助(37771)
自然科学基金(37193)
(35153)
成果(34028)
重点(30303)
课题(29554)
发展(28973)
(28496)
(28049)
国家社会(26455)
(26216)
创新(24716)
期刊
(128994)
经济(128994)
研究(76967)
中国(52516)
学报(33096)
(33064)
(33038)
管理(31471)
科学(31154)
教育(28646)
大学(25175)
(24625)
金融(24625)
学学(23362)
农业(22422)
经济研究(20833)
技术(20772)
业经(19262)
财经(18784)
(16486)
问题(16388)
(13238)
技术经济(12767)
国际(12280)
世界(12109)
图书(11456)
(11449)
统计(11008)
商业(10597)
(10582)
共检索到368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明春  
一、不平衡的客观性和平衡协调的必要性关于经济发展中区域不平衡的客观性,以及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说明,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 要素秉赋及历史基础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等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等多方面,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2. 区域经济组织能力、效率和发展中竞争能力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都直接影响资源配置和转换的效率,从而形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其现  
文章试对广西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历史考察,分析广西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成因,重点论述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区域平衡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廖丹清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性大国经济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差异存在的普遍性;区域发展的时间继起与空间并存性;区域发展的多元性;区域发展常常出现的经济割据性。发展中国家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区域平衡发展战备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素芳  
公平与效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的两大目标。能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后,天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迅猛,并带动了全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天津区域经济发展陷入了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津整体效率的提高。文章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入手,运用相关理论,指出了天津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矛盾,并努力探寻二者相统一的目标及路径,最后提出了构建天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正友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目前我国金融政策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组织体系、规范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的金融政策体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贺显南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发达国家在解决其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包括注重立法、设立机构,采取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重点投资基础设施等,值得我国认真研究和汲取。我国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采取了国外的一些办法和措施,但在原有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行为,还需要在规范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支持、加快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皮建才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方官员治理。为了提高地方官员的协调性努力水平,必须对地方官员进行适当的治理。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在对地方官员的治理上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努力降低地方官员付出协调性努力的成本,并且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找合适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努力提高地方官员付出协调性努力时获得的收益,并且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找合适的制度安排。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的不同着眼点会使得地方官员治理安排不尽相同。不管是哪一个视角来寻找相应的制度安排,都需要在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探索,在积极探索中逐渐找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合适的地方官员治理安排。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蒋清海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历史的启示和理论的反思在我国40多年寻求区域发展的道路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倾斜发展的转变。前30年,国家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畸形偏集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实现生产力的均衡配置和消灭区域差别,我们采取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将生产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泉斌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今后15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战略重点和战略部署等一系列大政方针,鲜明地描绘了迈向新时期的宏伟蓝图,是跨世纪的伟大纲领,对于实现建立繁荣昌盛、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栋生  
国民经济由各地区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地区经济很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除依靠科学布局、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外,还有赖于区际良性互动机制的健全,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我国各省(市、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地区差别大,现有发展状况差异和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的差距亦很显著,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省(市、区)域内部区域协调发展,同样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曾坤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走上协调发展之路 ,但这种协调必须是一种动态协调。本文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理论 ,并阐述了动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主要内容等基本理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宗植  
"八五"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实经济条件,依靠科技力量,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和企业家队伍,经济增长方式上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谢思全  张熇铭  李泰宏  
本文通过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对区域内参与协调博弈的地方政府主体的偏好、相互间的策略互动和一致性行为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博弈的均衡条件以及协调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协调失败的对策,如建立基于地方收益增大的合作动力机制,加强地方主体之间协调互动的互惠机制,以及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制等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包健  
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的国家更是如此。中国的区域不协调由来已久,但是近些年有不断扩大的态势。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提上议事内容。本文揭示了我国区域不协调的现状,并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四项目标,处理三对关系,实施五项措施。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崇康  
本文认为,我国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制度层面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倾斜性的区域政策,90年代中期之后,市场的负面效应使之加剧。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职能,实现区域间体制环境的统一,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又要努力实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