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6)
2023(8981)
2022(7849)
2021(7702)
2020(6439)
2019(15112)
2018(14581)
2017(27598)
2016(14516)
2015(16153)
2014(15833)
2013(15265)
2012(13906)
2011(12448)
2010(12001)
2009(11023)
2008(10456)
2007(8639)
2006(7320)
2005(6159)
作者
(37474)
(31345)
(31298)
(29988)
(19832)
(15115)
(14367)
(12235)
(12224)
(10939)
(10856)
(10626)
(9814)
(9778)
(9728)
(9419)
(9270)
(9074)
(9003)
(8940)
(7758)
(7403)
(7392)
(7368)
(7153)
(7143)
(6719)
(6463)
(6123)
(6058)
学科
(61875)
经济(61712)
管理(41307)
(39663)
(34501)
企业(34501)
方法(31907)
数学(27051)
数学方法(26680)
中国(17014)
(16942)
(15549)
业经(13691)
(11949)
理论(11562)
(11219)
(10837)
(10802)
财务(10796)
财务管理(10773)
地方(10500)
企业财务(10339)
(10212)
贸易(10208)
(9955)
农业(9766)
技术(8755)
(8407)
金融(8404)
(8289)
机构
大学(200541)
学院(197071)
(84429)
经济(83008)
管理(79564)
理学(69716)
理学院(68912)
管理学(67672)
管理学院(67268)
研究(62511)
中国(46692)
(40241)
(39263)
科学(35890)
财经(32077)
中心(30016)
(29417)
(28646)
(28012)
师范(27778)
(27321)
经济学(27046)
业大(26265)
研究所(26070)
(26024)
北京(24532)
经济学院(24350)
财经大学(24202)
师范大学(22794)
(22609)
基金
项目(138877)
科学(112417)
基金(104559)
研究(103492)
(89679)
国家(88909)
科学基金(78557)
社会(70172)
社会科(65668)
社会科学(65645)
基金项目(55534)
(52667)
自然(49750)
教育(49133)
自然科(48686)
自然科学(48678)
自然科学基金(47835)
(44932)
资助(41750)
编号(40817)
成果(32686)
(32425)
重点(31433)
国家社会(29441)
(29207)
(29132)
教育部(28920)
人文(28097)
课题(27436)
创新(27289)
期刊
(86836)
经济(86836)
研究(59362)
中国(35582)
(32435)
管理(29186)
学报(29136)
科学(27617)
大学(23805)
教育(23247)
(22521)
学学(22201)
技术(18392)
财经(17491)
农业(15303)
(15180)
金融(15180)
(15114)
经济研究(14310)
业经(13249)
问题(11900)
图书(9995)
理论(9854)
技术经济(9814)
(9522)
(9456)
统计(8975)
实践(8835)
(8835)
财会(8289)
共检索到283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素华  
传统儿童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作为个体的儿童或儿童个体的发展,较少关注儿童群体的历时或共时变化;忽视从宏观上关注儿童群体及童年问题,这导致对儿童的结构性忽视。需要从"儿童"(child)研究转向"童年"(childhood)研究。基于结构的视野,童年不仅仅是个体的一段人生历程,而且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构成。借助于世代的分析,可以显示出童年的特定结构与位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友缘  魏聪  林兰  陈小蓓  
新童年社会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然处于边缘地位,其研究内容包括:"社会中的儿童"研究;"儿童的社会"研究;新童年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以及理论化探索。超越长久萦绕新童年社会学的二元论述是其实现理论突破的重点。反思西方新童年社会学理论框架解决中国童年问题的适切性,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步形成研究网络,与以西方为中心的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进行理论对话,进而推动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进展是我国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方向之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兰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振宇  
童年社会学的兴起促进了儿童研究的转型,因此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应揭示其在校园内所遭遇的种种不良对待对其学业失败所构成的再生产机制,同时展现他们在面对逆境时的抵制行动与自我恢复力量。基于此,教育者应坚持优势取向,从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家校关系与学校文化四个维度重新确立保障处理不利儿童权益、帮助他们走向学业成功的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正磊  
~~
关键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丽颖  
~~
关键词: 《童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友缘  
乡村民众的传统童年观念在现代理性二分的思维方式下沦为被改造与弃绝的非理性的童年观念,传统童年观念的多元面向隐匿。文章基于底层乡村民众的立场,以质性访谈法探究1930年代生人至1960年代生人的童年观念,尝试呈现哑然无声的底层童年观念。首先,以家为本位是乡村民众传统童年观念的主要特征。家,是人们看待童年的根本基点。童年以是否成家为边界,而产生如此边界的区隔机制即是以家为中心扩展开来的人情网络。童年的意义与价值局限于家族的框架内。其次超越理性是传统童年观念的内在精神,体现为对儿童超能与脆弱的认识以及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性体验。传统童年观念的内涵为反思现代童年观提供新的启示。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体验消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袭祥荣  严仲连  
绘本是当代儿童研究的主要载体,绘本中的儿童"疯癫"具体表现为认知偏离理性、情绪失控和行为违规。从传统社会学视角出发,儿童"疯癫"具有非理性、非道德性、本原性等特征,是一种理应被规训的状态。而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出发,"疯癫"反映了儿童独特的理性,是儿童自我意识觉醒和创造性萌发的体现,极大程度受现实境遇的影响。新童年社会学拓宽了儿童教育的思路,启示我们面对儿童之"疯癫",应打破童年体制化转向、超越成人与儿童二元对立模式并转变线性发展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友缘  
基于"发展"、"理性"、"自然主义"、"普遍性"等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传统童年研究,受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强烈批判。作为童年研究的新范式,新童年社会学提出重新看待童年:把童年看做社会建构;童年是社会结构形式;童年是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是能动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以上构成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特征。作为一个理论综合体,新童年社会学呈现四种研究取向,即社会结构的儿童、少数群体的儿童、社会建构的儿童与部落儿童。其研究取向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的相似性要比其显而易见的差异要重要得多。作为尚在形成中的新童年社会学,具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仍然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面临挑战的同时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芦苇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境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斌辉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素华  
新童年社会学是20世纪后期在欧美,特别是在英国、丹麦、挪威等国兴起的一场童年研究运动,其抛弃了那种植根于传统理论的、浪漫话语的、发展主义的"前社会的儿童"的研究模式,致力于改变社会科学对童年的忽视或仅限于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待童年,而认为童年问题应当是当代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常青  陈卫萍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往往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和特殊的经历。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上饶市两所高职院校145名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调查,探讨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的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范天园  
刘乃亭、赵光鸣主编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是新疆儿童文学的重大成果。作品集以“童年”书写为叙事视角和表现对象,作品有着成人式的规训和想象,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和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不仅建构了独立自主和以善为美的儿童主体,还表达了新疆儿童对地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意识。新疆儿童文学凝聚着当代新疆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