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7)
- 2023(7751)
- 2022(6519)
- 2021(5863)
- 2020(4936)
- 2019(11203)
- 2018(10924)
- 2017(20738)
- 2016(11462)
- 2015(12792)
- 2014(12761)
- 2013(12795)
- 2012(11794)
- 2011(10710)
- 2010(10868)
- 2009(10655)
- 2008(11029)
- 2007(10498)
- 2006(9539)
- 2005(8699)
- 学科
- 济(42893)
- 经济(42817)
- 管理(40805)
- 业(35442)
- 企(30049)
- 企业(30049)
- 税(21696)
- 税收(20246)
- 收(20076)
- 财(18847)
- 方法(14783)
- 制(14240)
- 农(13524)
- 中国(13411)
- 业经(12138)
- 数学(11616)
- 数学方法(11496)
- 务(10218)
- 财务(10179)
- 财务管理(10157)
- 体(9850)
- 企业财务(9643)
- 地方(8751)
- 农业(8627)
- 学(8435)
- 体制(8326)
- 理论(8301)
- 银(8208)
- 银行(8200)
- 环境(8173)
- 机构
- 大学(165906)
- 学院(165464)
- 济(68412)
- 经济(66876)
- 管理(59805)
- 研究(55253)
- 理学(49637)
- 理学院(49094)
- 管理学(48481)
- 管理学院(48144)
- 中国(43637)
- 财(42759)
- 京(35191)
- 财经(30814)
- 科学(30635)
- 江(28487)
- 经(27605)
- 所(27500)
- 中心(24809)
- 研究所(23664)
- 农(23305)
- 北京(22459)
- 财经大学(22441)
- 州(21971)
- 经济学(21862)
- 范(21758)
- 师范(21604)
- 业大(20333)
- 省(19780)
- 院(19740)
- 基金
- 项目(99093)
- 研究(78308)
- 科学(78027)
- 基金(70867)
- 家(60662)
- 国家(60115)
- 科学基金(51413)
- 社会(50558)
- 社会科(47857)
- 社会科学(47848)
- 省(38323)
- 基金项目(36379)
- 教育(36031)
- 编号(32591)
- 划(31856)
- 自然(29928)
- 自然科(29187)
- 自然科学(29182)
- 成果(29143)
- 自然科学基金(28681)
- 资助(28509)
- 制(25667)
- 课题(23440)
- 部(22784)
- 重点(22547)
- 性(21769)
- 国家社会(21341)
- 发(21043)
- 创(20709)
- 项目编号(20237)
共检索到275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梅春国
论税制建设与生产力发展的双向性梅春国衡量一国税制优劣的标准,最终要看该税制是否适应一国的生产力,并同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税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税制建设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本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文俭 曲建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卫兴华
判断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先进或落后,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来说,主要用生产力标准进行判断是可以的,而如果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发展和30多年来的改革所经历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应当把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统一起来。这需要决策者的自觉把握。我国经历了四种情况:一是将两个标准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顺利发展;二是表面上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但违反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搞"大跃进";表面上重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但违反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刮"共产风",造成生产力的损失和人民的灾祸;三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社会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既偏离了生产力标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侯为民
针对汪海波研究员对社会经济制度的价值评价标准的质疑,本文区分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与对社会经济制度的评价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论问题;结合历史和现实,指出对社会经济制度的评价不仅需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也需要坚持价值标准;在价值标准的基础上,阐述了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家治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创造使社会得以向前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就成了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主要内容。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黎明
《社会科学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在评价生产力标准时,切忌四点:一不能只考察个別技术经济指标,而应考虑几个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至少要进行人、财、物的综合考察;二是不能只考察局部利益,要把局部效益置于全局范围进行评价。只有在二者效益一致的情况下,才值得提倡;三是不能只看生产力作用的结果,还要考察生产力本身。看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发展,是留有后劲,还是竭泽而渔?四是考察生产力标准不能囿于国内标准,还应与国际生产力标准进行比较,以避免夜郎自大。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鲁尔
《广州研究》第二期刊登苏绍智、廖晓义文章认为,生产力标准的主体内容和主体尺度主要有如下界定:一、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衡量改革的理论、措施等,不仅要看创造了多少财富,还须看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尽可能的实现和发展,否则,就丢掉了生产力标准的主体根据。二、劳动者的文化教养和科学技术水平及多方面才能的发展。而以人的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时,“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三、劳动者获得自由时间的方式与程度。自由时间的多寡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撇开自由时间的多寡来理解生产力标准,很难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判。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卫兴华
评断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应是生产力标准和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统一。生产力标准论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不能等同。生产力决定论不能解读为机械生产力决定论,更不能错解为唯生产力论;生产力标准论不能错解为唯生产力标准论;唯生产力论是马恩列斯批判过的庸俗生产力论,邓小平也否定唯生产力论即庸俗生产力论。汪海波先生大力宣扬这类观点,并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归结为唯生产力论是极其不当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海波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一般说来对社会经济制度的评价,除了生产力标准以外,是否还应有价值标准;第二,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评价,"重在生产力标准,辅之以价值标准"的说法能否成立;第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是否应是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卫兴华
本文对汪海波先生同我的有关理论争论做了回答和评析,认为他错将生产力标准问题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问题混淆为同一回事;他反对在生产力标准外提出评价社会经济制度和政府政策的价值标准,断言这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关系的二元论和三元论,是唯心主义。这是文不对题和理论逻辑缺失的无理批评;怎样总结和评价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60多年来的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不赞同汪先生断言只要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元论"就够了的观点,主张应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中去评价。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卫兴华
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事实依据和必要性,全面反驳了胡钧教授强加的不实之词和无理指责及其任意曲解。不赞同胡文根据其不完整准确解读马恩的有关论述得出对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完全、绝对肯定的观点。本文就生产力标准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区别,马克思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不限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判断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与判断以往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的异同,马恩既确认一切剥削制度的产生与更替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又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了批判的科学态度与理论,进行了辨析与论述。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于柏青
实践证明,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成功的,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取向原则,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品评现行税制中的问题.并进而明确税制改革的重点、构建税制改革的框架,是一个需要思考、探讨的重大课题。笔者试图就此谈点看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钧
正确认识判断经济制度先进落后和工作是非得失的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是当前政治经济学界和哲学界一个共同的重要理论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决定性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在观念上的直接反映,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是由前者决定的。规定一个独立的永恒的"价值标准"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它对现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解释力,也不能为党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仁德
一直以来,比较经济学把经济绩效作为经济体制的最终评价标准。然而,正如建立怎样的制度和体制不是目的一样,发展生产力本身也不是最终目的,归根结底,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人民幸福的最重要手段。因此,文章提出,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标准应采用生产力和幸福度"双标准",并且有两种思路一是两项标准分类设置;二是两项标准混合设置。文章认为,通过采用这种"双标准",可以对经济体制进行评价,从而借鉴和吸收优越的体制,改革和完善自己的体制。
关键词:
经济体制 评价标准 生产力 幸福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