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49)
- 2023(5161)
- 2022(4405)
- 2021(3824)
- 2019(6770)
- 2018(6581)
- 2017(12344)
- 2016(6334)
- 2015(7276)
- 2014(7251)
- 2013(7052)
- 2012(7025)
- 2011(6741)
- 2010(7237)
- 2009(6992)
- 2008(6695)
- 2007(6362)
- 2006(6121)
- 2005(5784)
- 2004(5264)
- 学科
- 济(54204)
- 经济(54159)
- 管理(17132)
- 地方(15041)
- 业(14480)
- 方法(13325)
- 地方经济(11774)
- 企(11648)
- 企业(11648)
- 中国(11251)
- 数学(11167)
- 数学方法(11117)
- 学(10037)
- 业经(9090)
- 农(8162)
- 融(6754)
- 金融(6753)
- 经济学(6651)
- 制(6547)
- 财(6156)
- 环境(6147)
- 和(6057)
- 发(5904)
- 教育(5809)
- 理论(5773)
- 体(5738)
- 农业(5679)
- 银(5536)
- 银行(5534)
- 行(5403)
- 机构
- 大学(110842)
- 学院(108220)
- 济(57447)
- 经济(56519)
- 研究(42368)
- 管理(35954)
- 中国(30909)
- 理学(29634)
- 理学院(29238)
- 管理学(28866)
- 管理学院(28638)
- 财(25326)
- 京(23059)
- 科学(22343)
- 所(21313)
- 财经(19999)
- 经济学(19861)
- 研究所(18951)
- 经(17972)
- 中心(17541)
- 经济学院(17435)
- 江(17125)
- 范(16339)
- 师范(16283)
- 北京(15169)
- 财经大学(14508)
- 院(14228)
- 州(13290)
- 师范大学(13241)
- 社会(13057)
- 基金
- 项目(60779)
- 科学(48045)
- 研究(47493)
- 基金(44499)
- 家(38602)
- 国家(37794)
- 社会(33550)
- 社会科(31752)
- 社会科学(31738)
- 科学基金(31457)
- 省(22466)
- 基金项目(22268)
- 教育(21036)
- 划(18445)
- 资助(18096)
- 编号(17764)
- 自然(16538)
- 成果(16309)
- 自然科(16091)
- 自然科学(16086)
- 自然科学基金(15795)
- 发(14772)
- 国家社会(14656)
- 部(13937)
- 重点(13865)
- 济(13604)
- 经济(13494)
- 课题(13235)
- 发展(12824)
- 展(12647)
共检索到183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涛 韦伟
法家在先秦时期可分为秦晋法家和齐法家两大系,本文对这两大系法家经济思想的特点及异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二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强调富国强兵、重视以法治国,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不同,在经济思想上二者在富国与富民、农商关系的处理上又有所不同。
关键词:
秦晋法家 齐法家 重农抑商 轻重之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桂红
我国学者,一般传统上都对法家的重刑思想持有非议。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指出,法家学说的优点在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体现了法律平等的理念,但法家"严而少恩"却是其致命的弱点。司马迁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评论说:"韩子引绳墨,切事情,其极惨核少恩。"苏轼在《韩非论》中也说:"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叶松奇
先秦法家的法治理论包含法属性论、法运行论以及法价值论三个部分。在“法”的属性定位上,法家认为“法”作为一种以赏罚为内容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成文规范,有助于强化君权,调动民力,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因而是君主治国理政的必要手段。在“法”的运行层面,法家设计了“君—吏—民”以及“君—吏”两条法治运行路径,试图将包括君主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之中,并实现政治权力的理性化运作。在“法”的价值层面,法家着力阐述了“法”应具备的内在品格,包括法的公开性与可理解性、稳定性与内在统一性、社会适应性以及普遍性与权威性,认为这是法治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法家法治理论对当代法治建设仍有借鉴价值,但要实现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对接,还须经过三方面的重构与转化:君主中心主义的民主化转向,法律工具主义的主体性升格以及法律价值属性的现代性改造。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兵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政治观念,形成了先秦法家独具特色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法家学说从历时视域与共时视域两个层面构建其政治正当性理论。历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政治正当性之获得在于洞察人们最为关切的时代主题,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手段来回应人们的关切,最终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共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以力服人"、"以利服人"与"以理服人",主张回归
关键词:
法家 韩非 政治正当性 救世 治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叶松奇
先秦法家的法治理论包含法属性论、法运行论以及法价值论三个部分。在“法”的属性定位上,法家认为“法”作为一种以赏罚为内容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成文规范,有助于强化君权,调动民力,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因而是君主治国理政的必要手段。在“法”的运行层面,法家设计了“君—吏—民”以及“君—吏”两条法治运行路径,试图将包括君主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之中,并实现政治权力的理性化运作。在“法”的价值层面,法家着力阐述了“法”应具备的内在品格,包括法的公开性与可理解性、稳定性与内在统一性、社会适应性以及普遍性与权威性,认为这是法治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法家法治理论对当代法治建设仍有借鉴价值,但要实现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对接,还须经过三方面的重构与转化:君主中心主义的民主化转向,法律工具主义的主体性升格以及法律价值属性的现代性改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总 居水木
在分析加强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并概括法家、道家、儒家的一些主要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这些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以提高管理效果。
关键词:
法家 道家 儒家 管理思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赖慧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管理哲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在此作者以一家民营企业的管理实践为例,阐释东方文化中法家制度治企与儒家人本管理的“刚柔相济”的内涵;侧重分析“法家治企”(即制度管理)与“儒家待人”(即人本管理)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引
不久前上海有一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者到新加坡去访问讲学,新加坡的一位政府官员在接见时谈到该国这十几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信仰中国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国家的建设,而不盲从西方的经济理论。从这段介绍中,值得我们思考几个问题:1、中国儒家思想及其经济思想是怎样的?2、它为什么能有如此深远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深入去研究先秦儒家的经济思想。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本刊讯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书法文化、勇攀艺术高峰,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河南省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计承江先生于2009年11月29日上午,在郑州用锋长11cm、直径2cm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聂志红
“百家争鸣” 的学术环境为先秦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厚的成长土壤,从宏观角度审视先秦儒家的经济理论主张,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变迁的社会背景出发,指出历史赋予思想家们的主要任务,接着从纵向角度分析了孔子、孟子、苟子的经济思想。笔者认为,孔子、孟子、苟子分别从价值观、制度纲领、哲学基础和制度的具体设计方面,系统建立起儒家完整的封建社会经济运行的理想框架,他们共同构建的“经济世界”代表了儒家经济思想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
儒家 价值观 制度纲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为当今确立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维借鉴。同时主张师生之间以爱相济、以道相随、教学相长,这是一种着眼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友爱相助的和谐师生观,为当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贯彻教师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参考。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师生友朋 教师教育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唐任伍 肖彦博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知曰常明""取之有节""圣王之制"等环保观念,设置环境保护机构,制定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实践,都对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建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结构大转型时期,"民"、"本"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政治和经济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从而影响和导致了民生方式和利益结构的变革。在此条件下,先秦诸子百家对民生概念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对"富"有了个量和总量、量和质的认知,他们当中大多人注重从富民的角度来探索民生问题,并从民生在农、民生在勤、民生在民、民生在于节用爱人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民生的经济主张。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的民生框架。但在自然经济形态和封建专制主义下,民生内涵也受制于此而不包含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权利,因而真正的富民是难以实现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