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59)
2023(3007)
2022(2503)
2021(2400)
2020(2006)
2019(4443)
2018(4398)
2017(7586)
2016(4223)
2015(4774)
2014(4887)
2013(4738)
2012(4486)
2011(4139)
2010(4390)
2009(4203)
2008(4466)
2007(4386)
2006(3889)
2005(3613)
作者
(14346)
(11882)
(11824)
(11259)
(7651)
(5659)
(5240)
(4568)
(4520)
(4375)
(4150)
(4096)
(3981)
(3884)
(3694)
(3663)
(3455)
(3445)
(3371)
(3340)
(3087)
(2947)
(2842)
(2813)
(2740)
(2737)
(2632)
(2596)
(2403)
(2375)
学科
(20054)
经济(20046)
(15287)
管理(13962)
(11896)
企业(11896)
方法(9087)
数学(7208)
数学方法(7031)
中国(5738)
(5691)
技术(5476)
(5205)
理论(5046)
业经(4888)
农业(4220)
(4114)
(3593)
(3484)
地方(3480)
(3471)
贸易(3466)
(3365)
(3361)
银行(3357)
(3193)
(3142)
金融(3140)
教育(3108)
(2947)
机构
大学(71243)
学院(70841)
(28070)
经济(27442)
管理(25543)
研究(24825)
理学(21281)
理学院(21026)
管理学(20535)
管理学院(20400)
中国(19085)
科学(16483)
(16270)
(13357)
(12836)
(12472)
研究所(12049)
(11615)
中心(10840)
北京(10503)
业大(10380)
(10332)
师范(10257)
财经(9981)
农业(9720)
(9541)
(8908)
(8631)
经济学(8605)
技术(8263)
基金
项目(42493)
科学(32945)
研究(32093)
基金(29027)
(25686)
国家(25441)
科学基金(21224)
社会(19151)
社会科(18228)
社会科学(18225)
(17311)
基金项目(14490)
(14423)
教育(14154)
自然(12997)
编号(12826)
自然科(12724)
自然科学(12718)
自然科学基金(12472)
资助(12400)
成果(11121)
重点(9631)
(9496)
(9352)
课题(9286)
(8972)
创新(8758)
科技(8282)
国家社会(8090)
计划(7839)
期刊
(32996)
经济(32996)
研究(22755)
中国(16809)
学报(12501)
科学(11227)
(11180)
管理(11045)
(10916)
教育(10411)
大学(9457)
学学(8702)
技术(8189)
农业(7682)
财经(6130)
科技(5790)
(5410)
技术经济(5079)
(5078)
金融(5078)
图书(5073)
(4833)
(4821)
论坛(4821)
经济研究(4717)
业经(4619)
问题(4537)
(4078)
统计(4027)
书馆(3704)
共检索到113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晓亮  
生产力中从来就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越发展,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成果就越多。从科学技术到生产力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主要表现为渗透性或合并性,即通过渗透和物化为生产力因素而实现的。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化的关键是企业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赖德胜  
科学技术如何尽快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一直是一个困挠着人们的难题。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畜禽良种普及率只有20%左右,专利实施率也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钻研出来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没有被应用和推广。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科技“成果大国,应用小国”的局面?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探索,比如有人认为这是科技成果本身不成熟所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科技成果推广资金投入不足所致,更有人把它归结为体制问题了事。这些观点无疑有其一定的道理和启发性,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教育的不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孔德涌  
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时,它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否则将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最近数十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各自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我国在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找到了最适合我国特色的所有制形式,即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适当发展的形式。因此,在我国,生产关系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钱伯海  
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加以批判;把剩余价值、剩余产品完全归功于活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研究上两个不同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扭曲。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因此,科学技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焕新  
技术成果商品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情况不令人满意:一方面技术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滞留在科研院所实验室里等待出“嫁”没有派上用场.总而言之,技术落后与技术浪费、技术有效供给短缺与技术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形成了目前我国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供需机制.对此问题,我们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找到技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唐志民  李柏洲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于宁林,张启祥  
为发展科技生产力开路于宁林,张启祥南京经济信息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新情况、世界科技革命新趋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提出的英明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放科技生产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德兴  
襄樊市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政策、资金两大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的作用,加速了科学技术成果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提高了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念椿,胡明德  
试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海市申联科技发展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张念椿总经理、高级经济师胡明德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指的是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称之为“技术开发”,即从“头脑想象”到“现实财富”的转换器。技术开发能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杨瑞龙   朱旭峰   伊彤  
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后,“新质生产力”一词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进一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深挖其与科技创新、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之间的关系,本刊编辑部邀请来自智库、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专家分享和交流其理论与实践思考,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承训  承谕  
文章在论述当代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作用,即主要体现在感知效能、先导效能、资源效能、驱动效能、繁育效能、改造效能、防护效能、调控效能8个方面。认为:科技的第一作用既可扩展生产力的量,更能提高生产力的质。但科技不是在单独发挥作用,是“第一”,不是“唯一”,它必须和其它因素一起组合而发挥作用。科技的应用也要讲“科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孟海贵  隋东苏  
政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力,是相对于生产关系而言的。把生产力看作是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看作是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门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力,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力(以下简称物质生产力),如工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商业也是一个经济部门,但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红钦  
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自然生产力就其实质而言是自然的生态生产力。强调"自然生产力"在生产力范畴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广泛兴起、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新态势,中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新趋势、前沿科技创新潮流,也是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逐步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主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本文认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科技金融体系和科技投融资服务。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的科技金融建设明显加快,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及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发挥着愈加突出的作用。本文从广义范畴出发,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背景,阐释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兼论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归纳总结中国科技金融的创新探索。同时,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金融发展的高标准,提出中国需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长远战略考量,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构建兼具政策引领和市场化配置的科技金融体系,着眼于建立健全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配套投融资服务,再到科技产业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生态,发挥各类金融主体功能作用,增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以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承训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它应当有一个同一尺度。它是科学技术原形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应用的集合体。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以人才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及其在矛盾制衡中不断扩展和新陈代谢的进程.有四个具体的机制,并且在社会基本矛盾运行中行进,在现时又表现出一些突出特点,必须完整地把握它的根基、条件和趋势。为研究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及其同社会经济互动中的表现形式,应当构建一门新的科技经济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