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2)
- 2023(1643)
- 2022(1392)
- 2021(1327)
- 2019(2446)
- 2018(2431)
- 2017(3982)
- 2016(2274)
- 2015(2773)
- 2014(2816)
- 2013(2697)
- 2012(2533)
- 2011(2498)
- 2010(2699)
- 2009(2581)
- 2008(2703)
- 2007(2670)
- 2006(2471)
- 2005(2375)
- 2004(2289)
- 学科
- 济(9117)
- 经济(9110)
- 业(7738)
- 管理(7658)
- 企(6501)
- 企业(6501)
- 理论(5095)
- 中国(4489)
- 技术(4226)
- 教学(3624)
- 学(3231)
- 教育(3116)
- 农(2720)
- 学法(2629)
- 教学法(2629)
- 方法(2540)
- 财(2457)
- 学理(2363)
- 学理论(2363)
- 业经(2361)
- 融(2330)
- 金融(2328)
- 银(2284)
- 银行(2282)
- 制(2239)
- 行(2207)
- 研究(2170)
- 农业(2151)
- 和(2104)
- 地方(1821)
- 机构
- 大学(41466)
- 学院(40395)
- 研究(14072)
- 济(13597)
- 经济(13207)
- 管理(12703)
- 中国(10185)
- 理学(9972)
- 理学院(9825)
- 管理学(9624)
- 京(9556)
- 管理学院(9532)
- 科学(9002)
- 财(7736)
- 范(7444)
- 所(7438)
- 师范(7415)
- 江(7320)
- 研究所(6523)
- 北京(6430)
- 州(6080)
- 师范大学(5921)
- 中心(5834)
- 财经(5823)
- 技术(5798)
- 教育(5491)
- 经(5092)
- 系(5004)
- 农(4767)
- 院(4727)
共检索到70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通讯
分类是学者的武器。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学者来说,这已经成为近乎经典的语言。那么,对于人才研究者或者人才使用者来说,这句话的意义如何呢?可以说:同样如此。分类是古今中外一切用才之道的精华所在。但是,人们又极容易将上面一句话误解。认为分类无非就是指将人才划分为政治人才、军事人才、科技人才、艺术人才等等。这种按照职业进行分类的方法,目的是便于社会宏观管理,人人皆知。对于一个单位的领导者、人事组织工作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让我们把对人才的议论范围缩小到科技人才之内,并进一步就科技人才使用中的若干环节论述人才分类的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武忠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严雪怡
以杨金土、孟广平为首的研讨组曾提出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学术型人才——学术教育、工程型人才——工程教育、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本文针对异议,从区分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原因、杨孟分类法在工业领域和非工业领域的适用性、确定分类的命名和目的及依据等方面,对杨孟分类法进行了分析,并赞成这种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
关键词:
人才分类 教育分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白思俊 刘书含 王晓颖
科技人才评价是一种多准则决策问题,不同方法导致评估存在不确定性,已有相关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创新活动不同阶段对科技人才评价的差异化要求,立足于“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的思路,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以及科技管理服务类,基于政策文件和文献的关键词提取法构建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不同方法导致评估存在的不确定性,结合点分配法(PA)和全一致性法(FUCOM)构建灰数组合权重,将灰数权重和不同决策者针对评价对象的评估分数作为灰数输入,提出PA-FUCOM灰色关联分析法;并以陕西省某研究院的4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评价结果的有效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PA-FUCOM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整体上各类指标相对较为均衡但侧重人才价值和学科背景,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在成果价值和转化效益上拥有更大的权重,对科技管理服务类人才整体指标相对均衡但在成果价值上的权重相对更大;灰色系统理论有助于解决科技人才评价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点分配法在实际评估中简单可行,FUCOM由于计算量小、一致性更高从而为混合指标权重计算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PA-FUCOM组合权重计算方法在评价结果区分度、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上都有较好的表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红锦 李胜会 许林
本文以2014年9月对中国9所211高校首次推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对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进一步研究政策效果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科技评价体系中"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和科研经费利用效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结论为中国高校全面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和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梁林 李青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密度的排序始终是北京>天津>河北,且呈现"双核心+多轴式"空间分布格局;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集中趋势逐年加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城市占地面积小;从科技人才密度变化类型看,2000—2015年期间迅速提高型城市占比为30.77%,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逐渐提高型城市和缓慢提高型城市共占比69.23%,大部分属于三到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斌 罗文
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投入,其省际分布状况潜在影响着各区域创新效率。基于2009-2016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科技人才与研发面板数据,在创新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分别考察科技人才数量与结构维度对区域创新系统三阶段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数量维度下,科技人才分布规模对区域知识创新效率、专利创新效率有非线性倒U型影响,先后从人才聚集规模经济效应转向不经济效应;整体集中度提高即全国科技人才分布相对集中有助于提升各地区专利创新与产品创新效率;在结构维度下,科技人才队伍中女性与博士研发人员越来越高的比重对知识创新效率表现为负向影响作用。最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背景,提出积极发挥人才集聚正向效应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石兴国
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就是高级科技人才正在成为人才资本。许多知名企业都建立了核心科技工作团队,将其视为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构成企业发展动力的最重要的资本。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过去在公司占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华明 余柳 单正丰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本文分析了各类农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各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各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拓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的生源渠道,积极推进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分类培养,深化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分层培养服务现代农业所需的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茜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人才的分布及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发展程度。本文以2000—2019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的相关流动节点(出生地、第一学历地、最后学历地、成就地)信息为基础数据,同时以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时间为节点,分别对两个时间段的成渝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现状、流动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发现: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缺乏;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后,成渝地区出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本区域成就的比重更高;整体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保守吸引”的特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地化流动较强,但区域内流动性不高,区域外出生及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仍是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璐瑶 熊艾伦 陈劲
在回顾战略科技人才内涵与外延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我国杰出科技人才的多维度数据,运用文本挖掘方法构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研究提出,战略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的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素养、核心能力素质、国家民族意识和宏观战略思维4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根据战略科技人才类属特征区分科学开拓者、科学战略家、产业科学家3个不同群体,并识别他们的共同和差异属性,进一步提出分类评价方法。因此,研究为新形势下的战略科技人才培育提供理论工具与政策支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会 徐文燕
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分类评价视角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三个类别,从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类别与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开展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三类科技人才驱动区域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主要基于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立足于创新个体的基本素质、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侧重创新个体的影响力和创新环境。(2)三类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呈现九种组态路径。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共同主导型,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个体—组织共同主导型、个体—组织—环境均衡发展型,创新创业类人才为个体驱动型、环境主导型。(3)三类科技人才既有环境主导型这一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不同组态路径的替代关系中创新环境“硬条件”支持尤其重要。最后,本文基于三类科技人才个体、组织和环境的要素组合,为驱动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 区域创新 分类评价 组态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秦江萍
探索科技人才参与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对于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科技人才资本的概念及其所有权,进而分析了科技人才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科技人才的特征及其对企业收益分配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人才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具体方式及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科技人才 参与 企业 收益分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兴文
科技人才战略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入手,分析了科技人才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科技人才政策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与措施。
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 科技人才 自主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许军林
本文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综合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问题,在论述青年人才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讨论了青年人才对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创新的最佳年龄区、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政府所属科研机构青年人才的潜力等问题。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 科学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