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842)
- 2022(738)
- 2019(1287)
- 2018(1358)
- 2017(2465)
- 2016(1513)
- 2015(1590)
- 2014(1678)
- 2013(1705)
- 2012(1652)
- 2011(1673)
- 2010(1790)
- 2009(1948)
- 2008(2037)
- 2007(2050)
- 2006(1945)
- 2005(1894)
- 2004(1869)
- 2003(2021)
- 2002(2125)
- 学科
- 济(6441)
- 经济(6433)
- 管理(5088)
- 业(4186)
- 企(4108)
- 企业(4108)
- 理论(3211)
- 学(2996)
- 教育(2848)
- 中国(2360)
- 制(1886)
- 财(1852)
- 方法(1824)
- 业经(1789)
- 和(1708)
- 体(1430)
- 融(1395)
- 金融(1394)
- 农(1350)
- 策(1338)
- 银(1338)
- 银行(1338)
- 法(1325)
- 行(1288)
- 图书(1150)
- 教学(1133)
- 经济理论(1131)
- 书馆(1103)
- 图书馆(1103)
- 体制(1082)
- 机构
- 大学(30064)
- 学院(27815)
- 研究(9338)
- 济(9312)
- 经济(9043)
- 管理(7749)
- 中国(6811)
- 京(6675)
- 财(6310)
- 范(6250)
- 师范(6240)
- 理学(5845)
- 理学院(5720)
- 管理学(5595)
- 科学(5553)
- 管理学院(5526)
- 江(5219)
- 所(5052)
- 师范大学(5049)
- 财经(4761)
- 教育(4499)
- 北京(4465)
- 研究所(4361)
- 州(4342)
- 经(4153)
- 系(4113)
- 中心(3627)
- 财经大学(3326)
- 经济学(3062)
- 湖(2980)
共检索到49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天羽
《西游记》中石猴对自我的认识与突破,及对其所处社会环境本质关系的探问都是一个"识破"的过程。这一"识破"模式同样存在于其他神魔小说中,以狐怪类小说为例,"识破"是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对"识破"从叙事模式到意识观念的溯源,可以探知这一观念存在于《左传》《山海经》等书中,包涵着上古朴素唯物观和世界观,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神魔小说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识破 妖与人 神魔小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纪梅
台湾作家陈映真的思想始终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立足于最基本的人。陈映真笔下出现的死亡意象不仅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生死观,而且蕴含着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文章选取白头翁、乌鸦、猫、芦花、竹花这几个典型的死亡意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陈映真 死亡 意象 人文关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渊
娱乐性是金庸在谈及文学及武侠小说时所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而且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的娱乐性很强,这源于金庸自觉而大量地调动和运用了一些娱乐元素,主要在于以悬念和巧合展开叙事,极力挖掘并描绘人物的情爱世界,极富神奇性与想象力的武功描写,以及充满喜剧性元素,尤其是设置喜剧性人物和赋予人物性格以幽默、诙谐、狡黠、机智等特质,从而使金庸小说既扣人心弦,又引人入胜。
关键词:
娱乐 悬念 巧合 爱情 武功 喜剧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关键词:
张翎 女性 成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栋
在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簇拥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对立双方力量的不同而形成两种形态,分别是"围"的效果与"放"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效果其实展示出了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不同思考,尽管有不同,但仍然是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思考的结果,仍是出自作者的内心。
关键词:
余华 簇拥 “围” “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邹晓华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运河 明清小说 文化意象 英雄侠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伟
先秦"说"体在春秋之前为祭祀之辞,其主要义界为"攻责",形式上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文言"。春秋末期至于战国,"说"由祭祀之辞发展成游士游说之辞。逻辑关系上,"说"用来解释"经"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根据。《韩非子》所载诸"说"(尤其是所存"异闻")等战国文献,表明以《韩非子》诸"说"为代表的"说"体文献已包含了大量民间口传故事性材料,即后世"小说家"的材料。事实上,战国末期,《荀子》《吕氏春秋》等一些篇章,开始有意识地辨正"世俗之说"或民间"传语";这种观念发展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关键词:
先秦 “说”体 汉代 “小说”
[期刊] 求索
[作者]
袁宪泼
批评论争是明清小说创作与评论中的重要现象,但研究者往往将其简单化为"文人相轻"而予以忽视,实则它折射出明清时期经典小说作品的强大影响力。小说之间的批评论争首先确立了以四大奇书和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中的强者形象,并通过"误读对方"的方式形成了"情理"这样的文体本体论。批评论争还体现在后来小说对经典小说文本进行的创造性修正,即形成了模仿和反叛两种小说生成观念。因此,明清小说的文体观念并不是一种先验自明的存在,而是多种因素建构的结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候鸟》和《织巢》是香港作家西西的两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以童年和回忆视角书写了林素素一家从内地移居香港的迁徙经历。战乱时代的迁徙体验在西西的回忆中形成了创伤记忆。这些创伤记忆体现在人物的成长变化中,也见证了历史真实的不同侧面。"候鸟"和"织巢鸟"是西西身份意识的隐喻,表现了西西由中原过客身份到香港属民身份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
西西小说 创伤记忆 见证文学 身份意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荣胜 罗伟文
网络玄幻小说借助想象力创造出奇幻的世界,这种异质空间的创造契合福柯的异托邦理论。网络玄幻小说通过创造异于现实的异质空间来对现实进行抽象表征,又借助代入感实现对读者进入的控制,并在内容上对现实压抑进行有意解放,由此完成异托邦世界的建构,发挥异托邦所具有的补偿价值与认识价值。将异托邦理论引入对网络玄幻小说的研究中,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网络玄幻小说的认识,而且可为网络玄幻小说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于迪
平路从首部小说《玉米田之死》创作以来,其浓烈的台湾情结与政治关切贯彻始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涉及性别书写,在《行道天涯》《百龄笺》《何日君再来》《婆娑之岛》等小说中不断实现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跨越。《东方之东》中细腻挖掘女性空间、呈现女性不断书写的意义及描摹复杂的两性关系,通过故事、信件、简报、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叙事话语,众声喧哗,在古与今的虚实交错中呈现性别关系、父子关系、台海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纠葛,平路始终如一的台湾关怀跃然纸上。
关键词:
性别 政治 话语 平路 《东方之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鲁学冬
“出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主题,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毕飞宇小说《平原》对“出走”进行了新的书写,展现其发展与变化,将“出走”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对该主题的探讨可以为毕飞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探究其小说的精神与艺术世界。
关键词:
毕飞宇 《平原》 “出走”主题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陶荣湘
在概述近年来图书馆题材网络小说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网络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图书馆"形象特征,并指出网络小说对图书馆形象的刻画既有正面的描述与期盼,也有负面的扭曲和夸张。虽然小说的质量良莠不齐,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
网络小说 图书馆形象 文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道军 张永禄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历史事件作出文学性解释时实际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历史"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主要的解释模式。历史"天命"思想在创作中将历史发展的"已然性"转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对历史发展结果的无条件认同,在很多时候,它以佛教的"因果循环"形式出现。将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结局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那些拥有"天命"的帝王将相,或者反过来,赋予这些历史活动中的帝王将相以"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性格中的某种奴性和政治冷漠意识。但是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