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42)
2023(4582)
2022(4024)
2021(3866)
2020(3274)
2019(7235)
2018(7308)
2017(14262)
2016(7769)
2015(8441)
2014(8555)
2013(8519)
2012(7932)
2011(7296)
2010(7426)
2009(7135)
2008(6944)
2007(6638)
2006(6157)
2005(5582)
作者
(23097)
(19426)
(18962)
(18440)
(12100)
(9229)
(8787)
(7401)
(7329)
(7041)
(6705)
(6613)
(6429)
(6305)
(6129)
(6071)
(5667)
(5646)
(5624)
(5249)
(4966)
(4634)
(4604)
(4545)
(4390)
(4352)
(4290)
(4022)
(3803)
(3777)
学科
(35392)
经济(35247)
管理(21138)
(21125)
(17893)
企业(17893)
方法(16196)
数学(11815)
中国(11637)
数学方法(11635)
(10745)
(9199)
业经(9030)
理论(8781)
(8441)
(7750)
(7354)
地方(7322)
农业(6993)
结构(5735)
(5702)
劳动(5684)
(5282)
银行(5266)
(5241)
产业(5215)
(5192)
金融(5190)
教育(5099)
(5061)
机构
大学(120113)
学院(116719)
(47481)
经济(46520)
管理(42000)
研究(40498)
理学(35650)
理学院(35191)
管理学(34401)
管理学院(34177)
中国(30348)
(25936)
科学(25135)
(23231)
(20738)
研究所(18734)
(18642)
财经(18543)
中心(17780)
(17770)
师范(17571)
(17435)
(16729)
北京(16383)
业大(15821)
经济学(15503)
(14595)
师范大学(14316)
(14038)
经济学院(13770)
基金
项目(74158)
科学(59080)
基金(54970)
研究(53754)
(47802)
国家(47391)
科学基金(40671)
社会(36895)
社会科(33785)
社会科学(33770)
基金项目(28443)
(27900)
自然(25643)
教育(25600)
自然科(25099)
自然科学(25094)
自然科学基金(24670)
(24142)
资助(22969)
编号(21158)
成果(18621)
重点(17161)
(16898)
(15126)
课题(15096)
国家社会(14912)
教育部(14854)
(14496)
大学(14004)
人文(13974)
期刊
(55927)
经济(55927)
研究(37600)
中国(25817)
学报(20976)
(18918)
科学(18538)
管理(17198)
大学(16259)
(15880)
学学(15088)
教育(14864)
财经(11125)
技术(10442)
农业(10231)
(9881)
金融(9881)
(9710)
经济研究(8769)
业经(7901)
问题(7720)
图书(7005)
(6357)
技术经济(5818)
统计(5814)
现代(5287)
理论(5237)
书馆(5223)
图书馆(5223)
(5115)
共检索到182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解龙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三种含义 ,每一种含义都说明了特定的内容 ,它们分别形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三维结构即时间、空间和实质内容 ,只有三位一体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才能够体现它的完整含义与科学价值。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其动态含义 ,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变化与实现 ,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青龙  伍世安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的分析思路,可从时空维度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Ⅲ"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0"。从空间上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Ⅲ"是世界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0"是产品内分工中生产各种投入品(含中间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时间上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Ⅲ"是社会总时间(包括总劳动时间和总休闲时间)中必须用于劳动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0"是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所必须付出的劳动时间。这四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系统层次上统一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之中。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丛松日  
《资本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的提法不准确,准确的提法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决定的,但它必须而且只能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来体现。所谓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必然导致供求价值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钟东仁  
各种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错误理解,主要原因在于混淆了“社会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作者阐述了个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个量与总量等概念.认为个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节行业或部门内部的生产和再生产;宏观调节机制是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利用社会生产总量和社会需求总量的差量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使用价值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要使社会正常发展,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宏观调节是第一位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钱路波  吕立志  
市场经济的逻辑体现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而市场经济规律又是市场机制使然,市场机制说到底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两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了深刻阐述,其中,第一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定的,是同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量,它所关注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社会生产某种商品"总量"所必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量",它所关注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的"量"的规定性。两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构成了《资本论》对市场经济运行及市场机制研究的逻辑起点。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曹家为  
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与否 ,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分为地区结构、层次结构、学科及专业结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高等教育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决定高等教育的客体结构进而决定高等教育的主体结构。面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我们应综合运用市场、法律、政策和行政手段加以调节。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杜乐勋,高广颖,李恩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医疗收费价格及其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不同的卫生服务采取不同的作价办法,这对于提高卫生服务补偿能力,增进人民健康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20年的实践证明,深入研究价格理论,对于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价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标准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与强度,生产任一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炳炎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涉及对价值规律的理解。长期以来,理论界尽管对价值规律的探讨颇多,但并没有准确地把握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并没有取得对价值规律本质的全面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解的流行观点仍存在片面性。本文主张必须用价值量的动态决定过程来表述价值规律,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具有四层含义的统一的完整的概念。它对价值量的决定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完整的动态过程。本文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四个层次的含义,以及作为整体的完整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怎样在运动中决定价值量及其变动的论述,对价值量决定规律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邓献晖  
准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正内涵,是正确理解与应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一个关键。理论界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分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无论哪种观点,都面临着理论上的重大障碍。论证表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理论到现实、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虎林  
不能以《资本论》的一种外文译本为据批评另一种外文译本的翻译问题 ;对引用的马恩的四例论述未加解释说明因而不能作为论据 ;马恩的四例论述说明的不是双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振羽  
两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有其质和量的不同规定。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和价值量.而且是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不是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是决定商品实现的社会价值。作为价值决定的前提的使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作为某种商品总量价值实现的前提的使用价值是指满足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量。《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都同时考察了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邓良毅  
(一) 樊纲在其专著《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中,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价格理论。他从商品内部存在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交换价值形态就是这一对矛盾的外化这一原理,推论出交换价值既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又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值形式与使用价值形式的对立统一;从而交换价值(价格)的量既取决于所交换的商品之间的价值量关系,也取决于它们之同的使用价值量关系这一结论。这个结论是其整个“新价格理论”的立论基础。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成安  王家新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一要深化“供给价值”因素对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研究,在供给方面,要纠正流行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只对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有影响,而对商品价值总量没有影响”的观点;二要深化对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问题的研究。依据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原理,应确立“需求价值”因素在商品价值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还要纠正传统的“供求不平衡时,价格会偏离价值并围绕着价值进行上下波动”的说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向东  
一、马克思未展开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此外,还应当研究:第一,只有必要劳动才加入商品价值这个规律,怎样适用于流通过程……”这是马克思在分析纯粹流通费用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但他未能展开这方面的研究,而这段话也一直未能引起后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们的充分关注。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分析,这段话应包括如下几重含义: (1)流通过程的劳动与生产过程的劳动一样,也具有“必要劳动”的约束。 (2)流通过程的“必要劳动”与生产过程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