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80)
- 2023(6199)
- 2022(4996)
- 2021(4625)
- 2020(3444)
- 2019(7674)
- 2018(7425)
- 2017(14881)
- 2016(7770)
- 2015(8542)
- 2014(8357)
- 2013(8308)
- 2012(7592)
- 2011(6834)
- 2010(6915)
- 2009(6721)
- 2008(6554)
- 2007(6319)
- 2006(5728)
- 2005(5012)
- 学科
- 济(38558)
- 经济(38419)
- 业(22686)
- 管理(22298)
- 企(18295)
- 企业(18295)
- 方法(16048)
- 农(11973)
- 数学(11675)
- 数学方法(11584)
- 业经(10955)
- 中国(10905)
- 理论(8958)
- 财(8934)
- 农业(8401)
- 学(8241)
- 地方(7991)
- 和(7651)
- 教育(6365)
- 制(6325)
- 贸(5423)
- 贸易(5419)
- 发(5389)
- 易(5259)
- 环境(5232)
- 务(5071)
- 财务(5061)
- 财务管理(5052)
- 地方经济(5042)
- 税(4862)
- 机构
- 学院(117279)
- 大学(117057)
- 济(50641)
- 经济(49754)
- 管理(41826)
- 研究(39183)
- 理学(35731)
- 理学院(35324)
- 管理学(34830)
- 管理学院(34597)
- 中国(28531)
- 财(24718)
- 京(24262)
- 科学(21972)
- 财经(19575)
- 所(19059)
- 江(18202)
- 范(17845)
- 师范(17773)
- 经(17643)
- 研究所(17023)
- 中心(16907)
- 经济学(16795)
- 农(16063)
- 北京(15139)
- 经济学院(15074)
- 业大(14389)
- 州(14361)
- 财经大学(14274)
- 师范大学(14231)
- 基金
- 项目(73380)
- 科学(58823)
- 研究(58602)
- 基金(53306)
- 家(45392)
- 国家(44950)
- 社会(41159)
- 科学基金(38445)
- 社会科(37735)
- 社会科学(37720)
- 省(28405)
- 教育(27253)
- 基金项目(26986)
- 编号(24206)
- 划(23606)
- 自然(21139)
- 成果(20790)
- 自然科(20631)
- 自然科学(20630)
- 资助(20553)
- 自然科学基金(20303)
- 国家社会(17068)
- 课题(17019)
- 重点(16920)
- 发(16860)
- 部(16813)
- 性(15424)
- 创(15295)
- 制(15156)
- 教育部(15043)
共检索到180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亚玄 荣兆梓
增加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可分为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增加价值生产包括单纯依靠活劳动投入量增加而实现的绝对增加价值生产和依赖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相对增加价值生产两种形式。社会主义相对增加价值生产以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社会生产力进步为前提,追求的是在增加价值生产中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所支配的物质财富长期中的同步增长,是社会的共同富裕。通过考察当代生产力条件下相对增加价值生产的种种特征,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相对增加价值生产的顺利实现既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推动生产力发展;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同时通过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劳动者全面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创新—生产效率提升—增加价值增加—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劳动者能力发展—再创新”的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宁启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我们的生产目的,其内涵表现为对经济生活的需要、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对公平正义的需要。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的根本路径是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来达到,在实现方式上则要依靠"四位一体"的实现主体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计划与市场一体化"的实现机制来完成。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荣兆梓 王亚玄
由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共同组成的增加价值体现了劳动者个人、当前利益与整体、长远利益的结合,构成了劳动者的完全利益。虽然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的企业在生产目的上有所差异,但从整体来看社会主义生产以提升劳动者完全利益为目标。增加价值生产存在绝对增加价值和相对增加价值两种生产方法,分别对应由活劳动投入导致的价值增加以及由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超额增加价值生产。与纯粹资本主义条件下以超额剩余价值作为创新激励的唯一来源不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新激励存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以及劳动致富双重激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的群众运动是解释中国增长奇迹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金鹏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相观照、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教育与服务相促进、动态与静态相平衡这四项原则,要把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基础,切实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工作,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春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引下将理论转化为塑造人格和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的过程,是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实现理论掌握大学生,可经由通俗化、普及化和大众化三个阶段协同实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巧珍
传统政治经济学误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决定的原理 ,当作马克思主义完整意义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决定的理论实际上只是抽象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还在劳动对人自由发展的更广泛意义上考察了劳动价值问题。要使劳动价值论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研究的需要 ,必须超越狭义的抽象劳动价值论 ,确立广义的劳动价值论 ,确立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内涵和新内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杜向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新要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而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传华 张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借助国民教育、主流媒介、文艺宣传、官方倡导等的多种途径,文学作为文艺文化领域的重镇和排头兵,对民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的影响至深至远,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范硕 何彬
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开放模式中所隐含的"中心—外围"、"核心—边缘"分布格局不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构建理念是各国之间的命运休戚与共、互利共赢以及国际规则上的"共商共建",其包含的经济内涵十分丰富:点明了开放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指出高层次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关键是要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行全面、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又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当前,中国的开放实践正从四个方面具体展开: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进口与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同行;大胆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采取全面开放举措;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尚宗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行业总产值与社会总价值都大大增加了;提高行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大增加价值量原因;在币值贬值后,应当用新的币值衡量商品价值及认识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来探讨增加价值量的原因新解的。
关键词:
行业劳动生产率 平均价格 价值量 劳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建设和谐新农村文化的根本。当前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存在农村基层干部对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建设实践流于形式、建设的主体缺失严重等问题,需要通过以下路径建设:转变观念,切实发挥农村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利益需求;转换表述方式,通俗化理论;注重先进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正面引导,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辛刚 刘凤义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科学内涵蕴含着四重逻辑:一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任务的战略节点;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四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纲举目张。正确把握四重逻辑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既是深入理解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科学内涵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其指向、激励、凝聚作用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远景目标 内在逻辑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兰杰 刘旭青
经济、哲学和管理学领域对价值有不同的解读,由此引入对信息资源价值的剖析。文章对信息资源价值进行了层次划分,探讨了信息资源价值的特性,介绍了信息资源在不同领域价值实现的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淼孙
目前,共享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而逐步渗入到社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从理论上来看,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减少了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共享"理念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改革,使社会闲置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实现再次利用并提升整体社会福利,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从事共享经济企业仍以"烧钱"的方式获得市场份额,鲜有企业盈利。因此,在此背景下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入手,探究共享经济价值实现方式将对共享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共享经济 商业模式 价值实现 资源整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振 罗遥 欧名豪
实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是我国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如何理解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价值,并据此探索可能的实现路径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承包地"三权分置"相关研究,首先诠释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基本内涵,并在探讨其产生的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可能路径。笔者认为,"三权分置"格局下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应定位为成员权,具有占有、收益和处分等权能;而宅基地使用权为用益物权,包含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宅基地"三权分置"可以实现产权明晰、价值显化、资源整合、制度完善等四方面功能价值。因此,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必须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原则,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加强配套政策设计,具体包括推进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使用权登记制度、实行宅基地农户资格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宅基地农户资格权有偿退出机制、构建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运行机制、健全宅基地"三权分置"风险保障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