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04)
2023(3475)
2022(2850)
2021(2686)
2020(2292)
2019(5066)
2018(4998)
2017(9724)
2016(5349)
2015(5642)
2014(5773)
2013(5738)
2012(5348)
2011(5134)
2010(5152)
2009(4745)
2008(4882)
2007(4587)
2006(4012)
2005(3704)
作者
(16697)
(13953)
(13842)
(13226)
(9049)
(6823)
(6228)
(5271)
(5268)
(5069)
(4836)
(4762)
(4743)
(4572)
(4472)
(4299)
(4142)
(4101)
(3972)
(3955)
(3623)
(3534)
(3356)
(3302)
(3280)
(3144)
(3090)
(2989)
(2854)
(2854)
学科
(20890)
经济(20863)
管理(17483)
(17072)
(15350)
企业(15350)
方法(9801)
(7842)
数学(7462)
数学方法(7349)
(6148)
理论(5738)
技术(5616)
中国(5378)
业经(4985)
(4921)
(4344)
(4159)
(4148)
(4146)
银行(4140)
财务(4138)
财务管理(4128)
(4112)
金融(4111)
企业财务(4040)
(3961)
(3947)
教育(3896)
技术管理(3667)
机构
大学(86957)
学院(83665)
(31154)
经济(30447)
管理(30159)
研究(28492)
理学(25739)
理学院(25402)
管理学(24952)
管理学院(24774)
中国(19997)
科学(18465)
(17909)
(16459)
(15059)
研究所(13740)
(13473)
财经(13322)
(13113)
师范(12994)
(12927)
中心(12368)
(12080)
业大(11755)
北京(10882)
农业(10648)
(10646)
师范大学(10561)
财经大学(10012)
经济学(9991)
基金
项目(54017)
科学(43051)
基金(40422)
研究(38560)
(36002)
国家(35704)
科学基金(30251)
社会(25103)
社会科(23884)
社会科学(23876)
基金项目(21171)
(20228)
自然(19544)
自然科(19153)
自然科学(19146)
自然科学基金(18844)
教育(18178)
(17680)
资助(16086)
编号(15043)
成果(13982)
(12328)
重点(12193)
(11619)
(11395)
国家社会(10904)
教育部(10695)
(10662)
创新(10636)
科研(10305)
期刊
(34396)
经济(34396)
研究(26278)
学报(17051)
中国(15444)
科学(14356)
(13940)
大学(12403)
(12051)
学学(11554)
教育(11350)
管理(11307)
财经(8278)
农业(7841)
(7490)
金融(7490)
(7129)
图书(6167)
技术(5955)
经济研究(5368)
(4885)
问题(4834)
业经(4585)
理论(4394)
书馆(4311)
图书馆(4311)
科技(4284)
(4131)
技术经济(4041)
情报(4024)
共检索到124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任友群  
关于知识的争论必然涉及人们对自然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看法,还要关系到对外部事物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公有的、绝对的、先验的;而另一方面则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功利的、相对的、经验的、建构的。本文试图辩证地看待建构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建构性本质进行一定分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新民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马海涛  
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的过程蕴含着知识观的变化:知识不再是普适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而是情境性的、文化的、价值负载的。本文先择要叙述新教育社会学课程论者、批判课程论者、后现代课程论者的知识观,然后总结其共有的知识理念:突出知识的价值性和情境性,最后分析知识观的变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帅  
当前的知识教学实践中,个体的知识学习往往被理解为抽掉自身生命的私人性和丰富性而形成"共相"的过程,这一认识遮蔽了知识学习的深层价值意蕴,导致知识教学中诸多不良倾向的产生。改善知识教学实践,必须扬弃那种追逐"共相"的知识教学模式,由面向"形而上"的知识教学转向弘扬"诗性"的知识教学。知识教学的建构,不仅在于提高教学绩效,更在于注重知识的诗性生成、观照个体的诗性生活、提升个体的诗性境界、营构诗性的求知境遇,将知识、个体、境遇等教学要素整合为充盈诗性的交互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应国良  袁维新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甘永成  
本文着眼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从个人知识建构和社会知识建构这两个维度,阐明知识建构过程及其特点,并详述了虚拟学习社区对知识建构的支持功能,提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的评价标准。本文认为,从知识的“浅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应采用协作知识建构,把概念性的知识和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正是在虚拟学习社区这种丰富的情境中,不同的知识得到频繁的使用和反复的建构,学习者的知识的质量逐渐从底层向高层螺旋上升,学习者逐步成为专家型的学习者。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觅  钟志贤  
本文从理解知识和知识建构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知识建构的特点,比较了知识建构与传统学习的差异,阐述了知识建构的方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有效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方法。文章认为,有效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必须围绕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等七大基本要素来进行。这一学习环境设计方法为知识建构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实践框架,有益于教师帮促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实现高阶能力的发展。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国  毛桂香  张辉程  
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信息和知识情境主动建构的认知成果,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为读者的知识建构提供合适的信息,其基础和落脚点是图书馆空间建设。图书馆空间的本质是知识情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认识和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董小平  
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是课程知识在公共维度的实现机制,它通过文字表征形成了书写的课程知识,通过言语表征形成了言说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主观建构是课程知识在私人维度的实现机制,它包括解读客观的课程知识、创建主观的私人知识和回归公共的知识世界。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同一性可以在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教育需要追求课程与教学的内在整合,以促进课程知识的主观内容在主体间的共感性,确保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在主体间的通约性,加强课程知识的客观形式在内部的相互转化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秉公  
看一个民族有无前途,短线的因素看政治、经济与政策,长线的因素看教育和文化。一个民族的教育是否先进,关系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国民人格的周延,也关系着这个民族能否产生人文和科学技术大星、巨星,能否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人文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袁维新  
知识观是科学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由于受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传统科学教学是一种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客观主义科学教学范式。当前,由于客观主义知识观向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转型,引起了科学教学范式由注重授受向强调建构的转变,主要表现为:科学教学目标由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变为问题性、生成性;科学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科学探究;科学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转变为过程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殷旭辉  
葛兰西修正了马克思的知识分子概念。判断知识分子的标准不在于是否从事智力活动,而取决于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发挥的社会职能。葛兰西据此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传统的和有机的。葛兰西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是出于其构建领导权的政治目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俞静娟  赵珊珊  
知识自主建构取向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实现这一教学设计的策略至少有三个层面,即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课程内容标准与学习目标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内容的深度统整:书本知识与学生起点相链接的结构化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创生:探究问题取向与形成性评价的兼容。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郭强  
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和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有赖于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企业中知识市场是现实存在的 ,这个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是有买卖双方以及中介、场所等组成。但是在知识市场中人们的支付方式则是互惠、名望、利他和信任。知识市场的信号表现为地位、教育、知识共同体以及非正式网络等。在知识市场中由于知识信息化水平、知识的地方性特征、信息不完备等引起知识市场的信号失灵。知识市场中垄断、贸易壁垒和人为稀缺等因素造成知识市场不合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 ,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