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1)
2023(1758)
2022(1593)
2021(1523)
2020(1341)
2019(2963)
2018(2977)
2017(4851)
2016(3295)
2015(4050)
2014(4101)
2013(3756)
2012(3448)
2011(3280)
2010(3615)
2009(3332)
2008(3364)
2007(3269)
2006(2906)
2005(2666)
作者
(10162)
(8472)
(8236)
(7979)
(5520)
(4105)
(3806)
(3384)
(3291)
(3214)
(2962)
(2951)
(2928)
(2903)
(2777)
(2642)
(2594)
(2517)
(2516)
(2454)
(2435)
(2162)
(2158)
(2044)
(1978)
(1939)
(1917)
(1916)
(1824)
(1812)
学科
(9255)
经济(9244)
管理(8604)
(8558)
(7949)
企业(7949)
理论(6413)
教育(6319)
教学(5048)
(4041)
中国(3761)
学法(3524)
教学法(3524)
方法(3432)
学理(3151)
学理论(3151)
技术(3118)
(2889)
业经(2776)
研究(2759)
(2479)
(2450)
(2357)
(2165)
(2146)
数学(1994)
数学方法(1897)
农业(1772)
(1714)
技术管理(1700)
机构
学院(50960)
大学(50798)
研究(16765)
(14525)
管理(14129)
经济(14040)
理学(11404)
理学院(11240)
科学(11230)
(11024)
管理学(10905)
管理学院(10823)
中国(10689)
(10225)
师范(10108)
(9377)
(9374)
(8745)
教育(8551)
研究所(8443)
(8398)
技术(8227)
师范大学(7777)
(7591)
职业(7264)
业大(7198)
北京(7115)
农业(6855)
中心(6575)
财经(6481)
基金
项目(28553)
研究(23489)
科学(21317)
基金(17264)
(14911)
国家(14715)
教育(13932)
(13358)
社会(12147)
科学基金(11782)
社会科(11305)
社会科学(11301)
(11089)
编号(10836)
成果(10190)
课题(9354)
基金项目(8702)
(7922)
资助(7344)
重点(7199)
自然(7131)
自然科(6971)
自然科学(6968)
自然科学基金(6828)
规划(6557)
(6472)
(6342)
(6321)
项目编号(6208)
(5950)
期刊
(19878)
经济(19878)
教育(18674)
研究(18173)
中国(15060)
学报(10791)
大学(8035)
(8000)
科学(7870)
(7761)
学学(7204)
技术(6615)
管理(6237)
职业(5773)
农业(5396)
财经(4844)
(4240)
技术教育(3596)
职业技术(3596)
职业技术教育(3596)
(3592)
论坛(3592)
图书(3322)
(3103)
(3014)
金融(3014)
(2911)
业经(2853)
高等(2808)
问题(2766)
共检索到83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檀传宝  
一、渐悟、顿悟与直觉 “渐悟”和“顿悟”本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对影响深远的范畴。慧远在《维摩义记》卷一中指出:“菩萨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浙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中退住小,后还入大。大从小来,谓之为渐”。“言顿悟者,有诸众生,久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谓顿”,“渐入菩萨,藉浅阶远,顿悟菩萨,一越解大”。渐悟、顿悟是两种修习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对两者强调不一,曾经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两相对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顿北渐”之谓。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柳礼泉  汤素娥  
认为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而言,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立足当前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两张皮"问题,探讨两者在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载体的共轭关系,并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着力维度,寻求加强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共轭培育的路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梁莱歆  
认为面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学术失范现象,大学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对学生学术道德观的培育。指出大学应当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观念,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宜过早地把某些评判标准应用在研究生身上,而是为人才创新潜能的培养创造尽可能良好的环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方安  
近些年来,行动研究和教师研究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中备受关注。然而,作为一种研究理念或取向,其所提供的关于教师开展研究的一般知识与教师感兴趣的具体情境的知识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探索既能秉承行动研究和教师研究的理念,又能缩小其与本土具体情境之间的距离的教师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之下,"培育研究"作为一种教师研究方法的身份得以呈现,其宗旨是通过重构教师的教育经验并将其理论化,发展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成长。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德辉  包昌火  
就本质而言,知识网络是一种社会网络,也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的动态能力。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培育需要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还需要领导参与、知识文化、信息网络等保障性措施。本文尝试对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培育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利敏  
本文在分析个人成才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影响培育和拓展人才资源和学习能力的因素,强调树立终身学习观和培育个人学习能力的现实价值,进一步阐明个人成才是基于个人的目标定向,学习的基础动机、终身学习观及学习能力的培育是促进个人成才的关键元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学忠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向,在当前大学普遍存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以更新办学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模式改革为重心,以教学评价为保障,整体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红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软实力"作用正逐渐演变成"硬实力",对学生交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奉献精神、责任感、价值、梦想等培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应采用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等途径,促成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云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的源泉,文章从主体地位、文化建设、引进消化、人才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企业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出了一条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舒辉  
本文在论述企业创新能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可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三元结构的基本结构框架,并就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几种主要途径展开了探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亮  
在区域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优化企业管理和组织机制创造自主创新良好的内在环境;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结合技术创新战略和组织机构的优化,确立企业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努力打造区域以至国际化的自主品牌,构建自主核心技术。还要特别注意区域内企业间技术创新的合作,以及区域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陈四清  汤焕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热衷于再融资,但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率普遍较低,大量资金闲置浪费。核心能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将再融资资金运用于核心能力的培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须增强公共理性自觉,培养公民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优良品质,在开放的公共生活中培养与倡扬公共精神。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蒋世绩  
(一)培育和增进金融意识,是银行干部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作素质和干部素质的百年大计。从事经济事业的,必须有一个强烈的经营意识,指导他卓有成效地去实现其经营目标。从事金融业的,则须有一个力争银行事业繁荣昌盛,实现办行宗旨的经营意识,这就是金融意识,是经营意识的专业化。金融意识具有广泛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同质的金融机构应有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鲜兰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适应与超越等方面的关系。提炼与弘扬校训,建设优良的校风,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资源培育大学精神,把大学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大学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