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4)
2023(4274)
2022(3613)
2021(3483)
2020(2977)
2019(6475)
2018(6388)
2017(12292)
2016(7017)
2015(7702)
2014(7889)
2013(7694)
2012(7453)
2011(6825)
2010(7030)
2009(6733)
2008(7154)
2007(6860)
2006(6015)
2005(5648)
作者
(22479)
(18761)
(18619)
(17840)
(12114)
(9289)
(8413)
(7125)
(7119)
(6981)
(6482)
(6429)
(6211)
(6137)
(6065)
(5696)
(5582)
(5559)
(5466)
(5379)
(4806)
(4638)
(4592)
(4414)
(4311)
(4190)
(4157)
(4141)
(3912)
(3820)
学科
(27093)
经济(27047)
管理(21111)
(21023)
(18386)
企业(18386)
方法(12290)
数学(9724)
数学方法(9505)
(9283)
(8640)
(7747)
中国(7479)
理论(6695)
(6379)
(5796)
业经(5779)
财务(5778)
财务管理(5759)
(5621)
(5584)
银行(5572)
企业财务(5568)
(5385)
金融(5384)
(5308)
教育(4958)
(4690)
贸易(4686)
体制(4664)
机构
大学(111519)
学院(108090)
(38913)
研究(38147)
经济(37917)
管理(35829)
理学(30100)
理学院(29655)
管理学(28886)
管理学院(28665)
中国(28614)
科学(25261)
(24056)
(21476)
(20826)
(19968)
研究所(18786)
(17389)
中心(17053)
财经(16914)
(16290)
业大(16234)
师范(16096)
农业(15848)
(15272)
北京(15110)
(14246)
(13040)
师范大学(12955)
财经大学(12549)
基金
项目(66073)
科学(51237)
基金(48255)
研究(45696)
(43363)
国家(42966)
科学基金(35703)
社会(28563)
社会科(26996)
社会科学(26986)
(25038)
基金项目(24757)
自然(23846)
自然科(23360)
自然科学(23352)
自然科学基金(22948)
(21838)
教育(21831)
资助(20498)
编号(17484)
成果(16335)
重点(15290)
(14836)
(13991)
(13028)
(13012)
课题(12858)
科研(12747)
教育部(12545)
计划(12521)
期刊
(47036)
经济(47036)
研究(34393)
学报(23887)
中国(23004)
科学(19143)
(18860)
(18519)
大学(17568)
学学(16429)
教育(15028)
管理(14588)
农业(12144)
(10749)
金融(10749)
财经(10379)
(8958)
技术(8268)
(7185)
经济研究(7062)
图书(6713)
(6447)
问题(6258)
业经(6184)
业大(5770)
(5499)
书馆(5130)
图书馆(5130)
技术经济(5034)
理论(4925)
共检索到169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明根  
文学名著成功地改编为电影经典的个案不在少数。在小说《十日淡》改编为影片《十日淡》时,两种文本之间存在"互证"、"互释"。导演帕索里尼以"一"当"十",在忠实于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在"序列"、"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叙事性转换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使小说对人性悖论的揭示转化为电影对宗教悖论的讽刺,以此达到了对宗教文化的一种解构性效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福增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将华裔族群从美国历史的边缘位置推到了主体地位,主要方式并不是通过对抗/屈从主流话语的权威,将话语作为商品展示给西方读者,而是以边际性身份展开创作,试图在文化、性别、历史之间游走,由此完成其个人化的华裔叙事:东西方经典的改写,体现对文化归属的思考;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出强烈的女性关怀;自传体式的族群书写,使个人叙事上升为民族寓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训华  
"教育生活叙事"是根据国内外叙事研究方法现状,融合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手段,以建构具体实用的教育叙事方法为重要目标指向的方法理论体系。"呈现——分析——揭示"是教育生活叙事的核心架构。呈现即是真实、真情、有章法地"原生态"再现人类所经历的教育生活状态;分析是指通过时间、空间、心理、情感、图像等维度对叙事文本的有方法的深度解读;揭示是指通过动态编码、静态编码等方式来寻找叙事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教育生活叙事与传统教育叙事方法和理论形成了路径上的差异与转向。本文从叙事的对象、空间、着力点、目的、方法、效果等角度,比较了教育生活叙事与叙事探究的异同,并提出了现阶段教育生活叙事的相关研究领域。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以“平淡”为媒介,设计了一个精密的叙事框架。该框架以互文为纽带,超越为诉求。就前者而言,以叙事之“淡”言对象之“淡”,对象之精神与叙事之风格相映鉴,形成互文关联。就后者来看,言平淡,意在平淡之外,也即平淡被视为实现超越的方式。超越表现在两个层面:“小超越”即叙事与所述在各自领域内的超越,如叙事以平淡化机制对常规化叙事的超越,对象在自身经验世界中通过建构“距离感”收获超越;“大超越”是文明层面的超越,叙事对时代框架的反叛如此,人物在存在与诗学之辉映中收获“克服时代性”的超越亦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涂年根  
叙事空白是故事时间大于0,文本篇幅等于0的叙事现象。其修辞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空白让读者在叙事交流中卷入更深。在叙事空白的传达中,叙述者有意将某些重要的事件隐藏起来,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一种隐而愈显,欲盖弥彰的效果;二是叙事空白填补的反复性让读者更持久地体验文本;三是叙事空白可以消弭可能遭遇到的排拒心理。叙事空白的渗透性进入和弥漫性影响的作用方式能极大地降低读者可能产生的排斥心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嘉慧  
巴金的小说《家》被多次改编成话剧或电影,文章主要分析从巴金的小说《家》到1956年版电影《家》电影改编中如何处理文学性和电影性的问题。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1956年版《家》在电影性表达中的叙事转换,文学性包括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表达方面的得与失,在具体的分析中体会经典作品改编的启示及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电影改编的意义。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一睿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采用了以倒叙和预叙为主的多种叙事方式。这些叙事方式,与小说故事内容相得益彰,既是对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更是基于传统艺术手法的艺术创新。《野狐岭》叙事人称的合理运用,以及叙事时间的巧妙处理,值得叙事学研究者和学习者关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双泉  马昱  朱光亚  
巴别塔隐喻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在神性的时代,人们将认知有限性的原因归之于上帝。然而,理性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挤压神性的空间,代表着人类对无限性领域的开拓。但是,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存在,理性大厦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到了后现代,理性大厦逐渐崩塌,人类仿佛又回到了神性的时代。其实,人类不是回到了神性的时代,而是走向了诗性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由神话叙事转向了语言叙事。在语言叙事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发现,人类失去了对真的追求,那么所有的语言叙事就失去了“能指”,他们无可奈何的将哲学诉诸于“偶然性”去重建知识的大厦,哲学似乎不再需要根基而只需要“想象力”,而全部哲学的努力,也似乎只是为人类寻求诗意的栖居。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伟航  
《玉娇梨》作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叙事模式上与其他才子佳人小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占卜情节便是其一。《玉娇梨》中的占卜情节不仅在叙事上视角多样,空间特色明显,在功能上也对故事情节有推动作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雨茜  
胡适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自不必说,胡适主张新诗"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口语入诗",并穷毕生之力创作和实践白话新诗。文章拟从胡适诗歌中的叙事性因素探究胡适新诗的思想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琰娇  
20世纪80年代转折期电影的爱情叙事,在处理"历史/当下"题材时,主要表现为歌颂无私奉献与批判情感交易两条路径。前者以崇高的牺牲弥合历史创伤,后者借由当代青年的情感困境,展现了诸多现实问题。以"失恋"作为剖析爱情叙事的事件性视角,可以发现失去崇高爱情在影片中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创伤转写;而对现实爱情来说,则是以失败的结果反证了以情感交易改变个人处境的意义。在此过程中",爱情"的政治意味得以呈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彭钢  
以神话结构描述的"行列分析法",对《放牛班的春天》进行教育叙事,揭示"两分法"的思维方式和结构表述。良好的教育,通过给予尊严与自由培育人的尊严与自由,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音乐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和手段,也是一种人的基本需要,一种表现人的尊严与自由的需要,即丰富和建构人的内在精神和世界的教育本身。在宽容与惩罚、理想与现实所构成的冲突与张力之间,良好的教育才可能由抽象变为具体,由简单变为丰富,由程式化的东西变为生动有效的过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璜  
叙事是一个多功能的概念,当叙事被研究者用来探究教师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时,它的多功能性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困惑。教育论述中普遍存在的是两种功能模式的叙事:强制性叙事和解放性叙事。前者是说服性的,后者则是表达性的。本文从叙事出现的背景出发,阐述叙事双重作用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研究的启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雪涛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构建了不一样的叙事美学,叙事艺术的创新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品质在关于精神信仰的对话与诘问中弥漫着一种神性的光辉和动人心魄的力量。从创伤记忆的修复出发,阿来以一个祭师的视角记录村庄消亡的史实,跨越地震灾难与人心动荡的巨大鸿沟,一步步探索物质与精神在历经自然震荡和价值流变之后的救赎,试图通过"云中村"这一象征物的建立实现传统与现在的"和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先军  
受微观史学、心态史学、人类学等影响,20世纪70、80年代新叙事史学产生。新叙事史学有着与传统叙事史学、科学化史学以及新史学不同的特点。它更关注具体个人的生存意义,注重微观的历史叙事,重视研究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历史研究中,叙事有着独特的价值。叙事有利于人的身份建构,知识的合法性来自叙事,历史需要通过叙事来表现。新叙事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借鉴意义在于,加深对人受教育过程的理解,促进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升研究者的反省意识。教育史研究者运用历史叙事时,应关注历史中"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差异叙事与批判性的反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