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82)
2023(2434)
2022(2098)
2021(1877)
2019(3696)
2018(3627)
2017(6874)
2016(3930)
2015(4500)
2014(4385)
2013(4517)
2012(4465)
2011(4368)
2010(4438)
2009(4235)
2008(4298)
2007(4182)
2006(3909)
2005(3667)
2004(3412)
作者
(15010)
(12449)
(12243)
(11642)
(8034)
(6121)
(5502)
(4944)
(4817)
(4640)
(4464)
(4377)
(4316)
(4242)
(4185)
(3922)
(3708)
(3700)
(3699)
(3548)
(3263)
(3212)
(3165)
(3090)
(2944)
(2941)
(2755)
(2674)
(2635)
(2604)
学科
(16662)
经济(16633)
管理(10916)
(9762)
(8400)
企业(8400)
(6968)
方法(6558)
中国(5118)
数学(4950)
数学方法(4837)
(4388)
理论(4243)
(4173)
(3992)
业经(3588)
教育(3533)
(3057)
(3014)
(2996)
金融(2995)
(2894)
贸易(2891)
(2849)
(2839)
银行(2814)
(2788)
(2724)
地方(2650)
农业(2644)
机构
大学(69617)
学院(65814)
研究(28377)
(24325)
经济(23764)
中国(20388)
管理(19369)
科学(19354)
(16576)
(16356)
(15957)
理学(15687)
理学院(15430)
研究所(15043)
管理学(14991)
管理学院(14885)
农业(12941)
(12525)
(11597)
业大(11543)
中心(11492)
北京(10643)
(10443)
师范(10248)
(9960)
(9739)
财经(9525)
(9061)
科学院(8778)
(8572)
基金
项目(39585)
科学(29887)
基金(28286)
(27024)
国家(26789)
研究(25600)
科学基金(20944)
社会(15216)
(14906)
自然(14790)
自然科(14436)
自然科学(14427)
社会科(14241)
社会科学(14232)
自然科学基金(14188)
(14063)
基金项目(13852)
资助(12706)
教育(12191)
重点(9809)
编号(9293)
成果(9202)
计划(8931)
(8844)
(8533)
科技(7949)
科研(7908)
课题(7817)
(7676)
创新(7221)
期刊
(31099)
经济(31099)
研究(24165)
学报(17817)
中国(16028)
(14397)
科学(14299)
大学(12640)
学学(11775)
(10437)
教育(9807)
农业(9524)
管理(8790)
财经(6477)
(5890)
金融(5890)
(5657)
(5192)
经济研究(4903)
技术(4877)
业大(4601)
(4504)
问题(4286)
图书(4284)
农业大学(3864)
业经(3705)
(3678)
世界(3505)
国际(3437)
书馆(3418)
共检索到110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宝昌  
关于生育和生育转变的理论,人口学家巳经提出来了许多,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各种角度进行了探讨。比如冠尔(Ansley Coale)提出了欧洲生育转变的理论,弗里德曼(Ronald Freedman)提出小家庭的生活方式与生育下降的关系,戴维斯(Kingley Davis)和布莱克(Judith Blake)在50年代关于社会结构与生育率的讨论中提出了关于生育的中间变量理论,而后,在80年代又由邦加茨(John Bongaarts)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高爽  
通过对总和生育率、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及内在总和生育率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生育行为的结构进行剖析,对生育的数量效应、进度效应在生育率变动中的各自的作用进行定量分解。内在总和生育率在估计时期生育水平上,是比总和生育率和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更好的指标,能够更准确测量生育的进度效应。结果表明1970年代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数量效应占比远超进度效应,达到3/4;1980年代数量效应的比例也达到2/3;1990年代,数量效应作用比例为略高于50%;而2000年以来数量效应和进度效应的作用此消彼长,总体而言,数量效应不足50%。1970年代,进度效应使总和生育率下降0.2~0.4;1980年代,进度效应很小;而1990年代以来,进度效应使总和生育率下降0.1~0.2。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民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生育率水平出现了迅速的转变 ,特别是 1 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以来 ,生育率水平更是进一步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如果说 ,生育率的迅速转变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启动的 ,那么 ,在 1 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应该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已经为稳定我国城市地区人口低生育率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同时 ,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变革已经为我国个人生育决策理性化创造了条件 ,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机制已经开始从政策控制为主转向群众自我控制为主的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本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系统地讨论了生育文化的概念、内容和变迁,认为生育文化的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内生型生育控制机制得以形成最为重要的内驱力,而河南省新密市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实践恰好提供了一个给人启迪的案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瑞来  
一、研究目的 从1949年到1991年,中国的人口形势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特别是从1970年到1980年,中国的TFR从5.81骤降至2.24。1980年以后,TFR基本上在2.5左右的水平波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陆万军  邹伟  张彬斌  
近年来,中国性别教育差距快速缩小并呈现出女性高等教育在校生比重超越男性的现象,文章从生育政策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改善女性教育获得显著促进了性别教育平等。队列分析显示,生育政策之后的出生队列中女性相对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性别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基于生育政策地区差异和出生队列差异构建的双差分模型分析发现,以农村二孩政策地区为参照组,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提高女性相对受教育机会方面更为明显。但相对于二孩政策,一孩半政策在促进性别教育平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在一孩半政策下独女户和双女户数量较少,家庭受性别偏好影响会将资源向男性倾斜,导致政策没有通过控制家庭规模提高女性相对教育获得机会。研究认为,随着中国放松生育政策,农村地区由一孩半政策过渡到二孩政策并不会对女性教育获得产生明显影响,应该关注生育政策调整对严格独生子女政策地区女性教育获得的影响。同时,随着性别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可以利用劳动力市场政策降低市场性别歧视,进一步提高女性地位并促进性别平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宝昌  
引言在众多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其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企望通过对生育意愿的了解来预见到生育水平的变化。一般认为,由人们的生育意愿转化为人们的生育行为,由一个个人的生育行为聚集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如果说,对于生育行为和生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王珊娜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年微观数据,考察"高学历"群体中婚姻、生育对性别收入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婚姻使性别工资差异的系数扩大了44%;生育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贡献度达到12.3%;男性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优势,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和工龄上。这表明改变传统的家庭精力分配模式,增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精力和实践,才能真正改变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段纪宪  
家庭形成本质上是一个生理作用的过程,在有意识的生育控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传统认为家庭应在婚姻的前提下建立才是合适的,而婚姻可以因离婚和丧偶而解体。1982年中国大约31%的育龄妇女因未进入婚姻而被排除在生育过程之外。再加上丧偶和离婚,只有67%的妇女是已婚的。失婚率通常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总的看来,中国妇女的失婚率还是低的,已婚妇女中只有2%的人离婚或丧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约翰·邦加茨,格里菲斯·费尼,郭志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宏规,杨胜万  
从国际政策角度讨论生育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演变和争论 ,分析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的生育权利与义务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萍  
伴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生育率也由自然的生育过程向有控制的生育过程转变,并且这种转变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其自身的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鲍思顿,顾宝昌,罗华  
上海、北京和天津市在20世纪都经历了生育率急剧下降和预期寿命大幅度上升。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这些变化形成并将继续形成大量的老年人口。文章分析了这三大城市及中国的老年人口状况和未来的增长趋势,并就中国及这三个城市的人口趋势对老年抚养的影响进行讨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丰   付裕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备受关注。本文将初育年龄引入含有生育数量的三期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从初育年龄和生育数量双维度选择视角出发,基于1998—2018年七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面板Logit模型实证检验父母生育行为对子女反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初育年龄不仅对代际资金支持有倒U型影响,还通过减少生育数量进一步弱化代际资金支持和代际照料支持。拥有社会养老保障和追求高质量老年生活分别对代际资金支持产生补偿效应和需求效应,进而减弱初育年龄推迟和生育数量减少对代际资金支持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构建家庭支持政策体系,鼓励家庭适龄、适度生育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生育与养老互促的正循环效应,从而实现生育提振和老有所养的双重目标,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查瑞传  
1982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大量数据,使人们有可能从多方面对1981年的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和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同年还进行了1‰生育率抽样调查。198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则提供了各年份的人口数据和各地区的经济指标。作者曾依据这3项资料来源,对中国的生育水平、发展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过一些分析探讨,得到某些结论,写成《中国生育率的水平和变化》一文,提交1984年12月2~8日在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举行的“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此后,该文始终未以中文在国内发表。11年后重读此文,觉得当时所概括的对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进一步为80年代的人口发展所证实,现在仍有必要重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