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0)
- 2023(10173)
- 2022(8148)
- 2021(7545)
- 2020(6132)
- 2019(13859)
- 2018(13596)
- 2017(24727)
- 2016(13052)
- 2015(14473)
- 2014(14439)
- 2013(13475)
- 2012(12335)
- 2011(11175)
- 2010(11684)
- 2009(10757)
- 2008(10565)
- 2007(9921)
- 2006(8805)
- 2005(7909)
- 学科
- 济(44725)
- 经济(44658)
- 管理(42556)
- 业(41555)
- 企(36902)
- 企业(36902)
- 技术(16611)
- 中国(16243)
- 农(14151)
- 业经(13933)
- 方法(13903)
- 理论(12648)
- 制(12588)
- 技术管理(11876)
- 学(11851)
- 财(11621)
- 数学(10079)
- 数学方法(9866)
- 体(9781)
- 银(9762)
- 银行(9736)
- 地方(9652)
- 教育(9578)
- 行(9407)
- 融(9392)
- 金融(9384)
- 农业(9114)
- 和(8350)
- 教学(8263)
- 策(7767)
- 机构
- 学院(186232)
- 大学(185552)
- 管理(68947)
- 济(68139)
- 经济(66380)
- 研究(63238)
- 理学(58040)
- 理学院(57363)
- 管理学(56331)
- 管理学院(55949)
- 中国(46961)
- 京(39914)
- 科学(39148)
- 财(34196)
- 所(31952)
- 江(30589)
- 农(29468)
- 研究所(28858)
- 中心(28587)
- 范(27421)
- 师范(27096)
- 业大(26229)
- 财经(26150)
- 北京(25328)
- 州(24474)
- 技术(23740)
- 经(23537)
- 院(23339)
- 农业(22786)
- 师范大学(21425)
- 基金
- 项目(122180)
- 科学(95945)
- 研究(93952)
- 基金(84471)
- 家(75306)
- 国家(74200)
- 科学基金(62626)
- 社会(57717)
- 社会科(54426)
- 社会科学(54408)
- 省(51013)
- 教育(44450)
- 基金项目(44046)
- 划(42624)
- 编号(38671)
- 自然(38546)
- 自然科(37718)
- 自然科学(37703)
- 自然科学基金(37045)
- 成果(33316)
- 资助(32543)
- 创(31344)
- 课题(29162)
- 创新(28171)
- 重点(28124)
- 发(27079)
- 部(25630)
- 项目编号(24133)
- 年(23758)
- 国家社会(23503)
共检索到293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远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成果,是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引擎。从现实基础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建设是市场的选择,能够满足创新体系高效管理、成果转化的实践需要。但是,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自身底层技术逻辑不完善、规范基础缺位,其在嵌入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的过程中极易衍生基本人权侵扰、意识形态扭曲、规范认定困难等技术制度风险。为进一步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正向价值,应当以数据安全和算法监管为着力点,搭建以核心共识和科技伦理为价值内核,以完善国内法规体系、对接国际贸易规则为外部保障的框架体系,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以技术要素整合调配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娟
当今,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新一代人工智能应作为效能阀门在内容生产、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三方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转化效率,为多元创新主体开拓成果产出思路、拓宽成果转换路径提供保障。然而,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应用有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对国家创新体系优化造成场域障碍;诱发数据安全风险和算法应用风险,对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形成数据屏障;增大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对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打开规范缺口。基于此,为发挥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助力作用,应基于技术资源与创新成果连接点,从规范供给、制度运行和人才支撑等维度系统建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扫清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的环境障碍、机制桎梏和规范屏障,从而建设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霞
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优化需要积极利用好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口径:一是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二是行政主体的创新管理效率改进,三是加快创新体系优化的成果转化。但是,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用于创新体系优化也存在技术应用、思想异化以及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风险。针对于此,需要从技术本身出发,从规制与保障两个方面促进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一方面,完善技术应用,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安全治理,强化“价值理性”建设,避免思想异化风险;另一方面,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发展以及人才保障方面建构激励制度,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开发、应用者积极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当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霞
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优化需要积极利用好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口径:一是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二是行政主体的创新管理效率改进,三是加快创新体系优化的成果转化。但是,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用于创新体系优化也存在技术应用、思想异化以及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风险。针对于此,需要从技术本身出发,从规制与保障两个方面促进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一方面,完善技术应用,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安全治理,强化“价值理性”建设,避免思想异化风险;另一方面,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发展以及人才保障方面建构激励制度,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开发、应用者积极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当中。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春法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时期,其主体内容是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规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综合国力竞争与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梁昊光 岳启明
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范式的转变,以及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导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为国家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劳动者、资本、科学技术、自然条件、信息数据、社会过程这六大要素不断变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体系政策、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建设及信息化发展对新质生产力产生了正面推动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的具体实践,是国家创新模式转变的科学回答,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平衡之道。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磊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专家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学理溯源,将专家参与推广到专家赋能,并探讨专家赋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实现的四重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专家赋能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之间的运行机理。结果表明:专家赋能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有正负之分,分别用专家正向赋能与专家负向赋能表示。应促使专家参与产生正向能量的效果,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减少或避免产生负向能量;专家正向赋能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动能和势能,这两种“能”可以在知识和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分配过程中发生碰撞、融合及相互转化。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需发挥专家正向赋能作用。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肖雪葵 龙群 黄健 张汉文
笔者通过湖南省科研机构改革的调研,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阐述了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笔者认为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加大对科研机构改革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使科研机构能为国家创新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科研机构 改革 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长春
文章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出发,概述了国家创新体系思想的由来、特征、目标等,论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构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国家创新体系 构建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于咏全 王计昕 王振泉 王克民 孙雪梅
本文论述了针对知识型时代的知识特征建立的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型时代的知识特征:(1)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当代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与相互结合,相互接近与相互影响上;(2)硬、软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越来越明显。硬科学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石,没有硬科学整体化的知识创新,也不会出现知识经济;而软科学知识是知识经济创效、增效的关键所在,二者缺一不可。根据这一特征建立的国家创新体系,其结构包括了教育、科研和产业等几个系统。它的运行机制,包括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财政、银行和产业等部门的资金投入,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组成的运行体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雄
国家创新体系实质上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必须用创新的思维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亟待建立和变革的制度有:加快以股份制为中心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应十分重视税收制度的安排,建立风险投资制度,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完善法律制度等。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忠泰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不仅在创新要素构成的层次与边界,而且在创新活动的功能与定位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两者又在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联系和互融互动性的联系。从而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效益最大化原则等。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关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磊 郑丕谔 李京 王中权 朱连泰
加快建设、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使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当前要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政策上、体制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政策动因 国际比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雷芳 王媛媛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优势,通过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推进平台以及优先构建标准体系架构等,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具体推动路径上,三个国家在官产学研等创新体系要素上都投入了资源和努力;同时,借由各自的发展优势,在创新主导力量、涵盖领域、重点环节、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等方面又存在不同。对于中国来说,重视创新引领、结合自身的需求和优势、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重视标准化建设以及加强教育培训是重要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要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