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3)
2023(9752)
2022(8292)
2021(7411)
2020(5941)
2019(13316)
2018(13229)
2017(24885)
2016(13284)
2015(14871)
2014(15027)
2013(14984)
2012(14580)
2011(13831)
2010(14463)
2009(13761)
2008(13478)
2007(12468)
2006(11728)
2005(11003)
作者
(41678)
(34957)
(34639)
(33041)
(22220)
(16645)
(15660)
(13423)
(13374)
(12586)
(12172)
(11524)
(11500)
(11388)
(10992)
(10596)
(10225)
(10026)
(10013)
(9658)
(9320)
(8689)
(8358)
(8156)
(7938)
(7843)
(7675)
(7547)
(7141)
(6810)
学科
(81949)
经济(81886)
管理(39631)
(33473)
(26177)
企业(26177)
地方(25274)
方法(22657)
中国(22571)
(19381)
环境(18632)
数学(18506)
数学方法(18390)
(17831)
业经(17139)
地方经济(15910)
(12962)
农业(12488)
(12357)
(12331)
金融(12330)
(11694)
(11615)
(11464)
银行(11443)
(11342)
(11238)
理论(10874)
(10806)
贸易(10794)
机构
学院(209800)
大学(209443)
(94423)
经济(92518)
研究(81561)
管理(72899)
中国(61088)
理学(60425)
理学院(59595)
管理学(58675)
管理学院(58285)
科学(48770)
(46010)
(42706)
(42110)
研究所(38309)
中心(34765)
(34012)
(32702)
财经(32454)
(32090)
师范(31851)
北京(30243)
经济学(29797)
(29067)
(28774)
(27544)
业大(27003)
经济学院(26276)
师范大学(25656)
基金
项目(126240)
科学(99206)
研究(95026)
基金(89538)
(77555)
国家(76840)
科学基金(64720)
社会(62481)
社会科(59150)
社会科学(59135)
(50276)
基金项目(46619)
教育(42096)
(41610)
自然(38343)
编号(37339)
自然科(37226)
自然科学(37216)
自然科学基金(36531)
资助(36216)
(34278)
成果(31794)
重点(29306)
发展(28213)
课题(27788)
(27738)
(27301)
国家社会(25947)
(25515)
创新(23871)
期刊
(124578)
经济(124578)
研究(72787)
中国(47769)
学报(32141)
(31784)
(31200)
科学(30263)
管理(29658)
教育(25553)
大学(24133)
学学(22421)
(21808)
金融(21808)
农业(21292)
经济研究(20019)
业经(19320)
财经(18155)
技术(18102)
问题(15884)
(15840)
(11939)
技术经济(11828)
世界(11504)
图书(11314)
资源(10959)
(10952)
国际(10768)
商业(10568)
经济问题(10111)
共检索到347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志农  邹慧  
本文从生态环境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生态的"三效"统一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学属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建设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学关系。笔者认为:(1)生态环境和科技资产都是宏观经济学模型当中的战略性资本,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2)生态的"三效"(即生态效益、生态效率和生态效用)应统一于生态效果,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陷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不能兼顾的困境;(3)森林生态系统从生产领域来看,具有私人物品属性,但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又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这种准公共物品属性,有利于制定宏观林业经济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吴大庆  王定芳  
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刚  陈挺  
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政府投入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下,本文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需要政府干预,而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一条次优路径;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各个省份基本上位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左边,总体上处于"边发展、边污染"状态,社会总资本进入环境改善活动的比例过低,达不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善环境的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瑞芳  邓素芳  
环境污染使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和维护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衣长军  
本文运用金融共生理论分析了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从强化金融共生单元、完善金融共生模式和金融共生环境等方面对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原琳娜  李富佳  董锁成  刘鑫  马蓓蓓  
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3年西安市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对两大系统的耦合关系及耦合度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水平呈现在波动中下降的演变趋势,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演变趋势;西安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二者协调性由低水平的经济滞后失调型发展为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滞后协调型,并存在工业废气排量增加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问题,因此,需加强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与监管,实施绿色考核制度,坚持绿色生活方式,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2个角度出发,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晓理  
作者从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人的特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人工生态系统应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一致的观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皓然  郭志仪  
生态经济发展和谐性分析对于把握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状况,理清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不和谐要素,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和谐管理理论和生态经济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生态经济发展和谐性分析要素体系,通过对要素不和谐性分析发现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达到提升生态经济发展质量,并以青海省为例进行了分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然斌  欧阳强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发展。良好和谐的金融环境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化,从而有力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这样的金融环境包括高效率银行融资,激励风险投资的金融制度,有利于风险配置的金融市场机制以及适当的金融政策环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承宗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传统生态伦理观的经济学缺陷越来越明显。和谐生态伦理作为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它的存在是有经济学依据的。这种经济学依据可以从和谐生态伦理的内涵以及和谐生态伦理与实践的关系两个方面解读出来。和谐生态伦理的基本主张所蕴涵的经济学内涵使我们对它的存在不仅不能怀疑,而且要对和谐生态伦理发展的经济学思路作认真的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明  贾向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基于市场经济的视角,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不完善导致资源有效产出率低下,市场失灵使自然环境遭到过度开发和破坏,政府缺位和政策不完善导致生态治理和保护不足,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生态负面效应。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统一,需要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克服市场失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汉成  
一、现阶段湖北农村和谐发展状况的经济学解释(一)从收入分配层面看湖北农村和谐状况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基尼系数度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为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为合理范围,基尼系数在0.4以上为极度不平均。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李士忠  张素芹  
应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的视角探究造成医患之间信任缺失和关系恶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为我国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提供借鉴。主要结论是:信息非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医患之间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建立医患之间沟通机制等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林  
人口爆炸、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对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且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更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难题。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建设生态文明,发人深省且指明解题方向。有鉴于此,探索建构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首先是其理论硬核如人类中心论之"祛魅"、和谐共生、市场自律人、适度需求、可持续适度规模等,其次是其方法创新如总量分析新视域、制度分析新视域、复杂性演化分析等,不仅十分必要和紧迫,而且极具现实可能。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伟  杨建伟  
本文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层面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长远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表现,也是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途径。文章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都要求我们彻底摒弃“末端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建立循环经济范式,积极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