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14)
- 2023(4571)
- 2022(3697)
- 2021(3480)
- 2020(2583)
- 2019(5532)
- 2018(5523)
- 2017(9438)
- 2016(5723)
- 2015(6517)
- 2014(6548)
- 2013(5976)
- 2012(5398)
- 2011(4951)
- 2010(5254)
- 2009(4804)
- 2008(4805)
- 2007(4590)
- 2006(4057)
- 2005(3634)
- 学科
- 济(17099)
- 经济(17087)
- 管理(14076)
- 业(10236)
- 企(8886)
- 企业(8886)
- 理论(8438)
- 教育(8195)
- 环境(7801)
- 农(7495)
- 学(7083)
- 中国(6853)
- 业经(6553)
- 教学(5565)
- 生态(5277)
- 和(5247)
- 地方(5194)
- 农业(5023)
- 方法(4749)
- 划(4377)
- 发(4118)
- 研究(3794)
- 文化(3753)
- 学法(3749)
- 教学法(3749)
- 资源(3705)
- 产业(3597)
- 制(3445)
- 体(3358)
- 学理(3320)
- 机构
- 学院(83176)
- 大学(79697)
- 研究(28780)
- 济(23855)
- 管理(23529)
- 经济(23066)
- 科学(19860)
- 中国(19232)
- 理学(19223)
- 理学院(18903)
- 管理学(18400)
- 管理学院(18249)
- 京(17557)
- 范(16110)
- 师范(15973)
- 所(15175)
- 江(14458)
- 农(14201)
- 研究所(13878)
- 财(12383)
- 师范大学(12312)
- 业大(12261)
- 中心(12011)
- 技术(11992)
- 州(11989)
- 北京(11342)
- 教育(11200)
- 农业(10871)
- 职业(10757)
- 院(10624)
- 基金
- 项目(52295)
- 研究(42733)
- 科学(39431)
- 基金(32647)
- 家(28534)
- 国家(28189)
- 社会(24292)
- 省(23747)
- 社会科(22749)
- 社会科学(22741)
- 科学基金(22650)
- 教育(21270)
- 划(19646)
- 编号(19361)
- 基金项目(16990)
- 成果(16744)
- 课题(15331)
- 年(13538)
- 重点(13012)
- 发(12810)
- 自然(12759)
- 自然科(12286)
- 自然科学(12282)
- 资助(12249)
- 自然科学基金(11992)
- 规划(11450)
- 创(11265)
- 项目编号(10942)
- 性(10873)
- 部(10290)
共检索到129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巅
目前国内有关生态文化培育路径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广义的路径研究和狭义的路径研究两种;前者探讨的大多是培育生态文化的手段、方法和措施,后者则主要探讨了中外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重点又往往在于继承,至于如何在继承中创新、繁荣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则有待更系统深入的研究。生态文化的培育路径,应当从主体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的位移过程来分析和归纳。从主体吸收文化资源培育生态文化的过程来看,有传承创新和引进创新两条路径。传承创新需结合中国当代的实际与需要,搭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培育具有时代属性和内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以人民为中心、共育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引进创新则要"以我为主",采借、融合国外生态文化要素,涵养中国特色,厚植文化底蕴,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从主体孵化和发展生态文化的过程来看,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由国家而社会而公民个人的"自上而下"的培育路径与由公民而社会而国家的"自下而上"的培育双向贯通,互为补充。
关键词:
生态文化 培育 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明伦
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个富有创新的本土概念。跨界文化的意境体现了创新,是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的内在力量。跨界文化就是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和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种跨界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或者说是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育人。培育高职跨界文化,一是要以法律法规加以引领。建议尽快出台《职业教育企校合作发展条例》,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在两个法律文本中,增加关于跨界文化培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远刚 符淼
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的保障。课程教学团队有效运行,关键在是否有合作、交流、共享为特征的团队文化的支撑。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培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培育的路径选择在于:确立主体间交往与合作的主导价值观念;重构教学团队文化生态;打造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团队成员专业发展;构建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引导团队文化正向发展。
关键词:
高校 教学团队文化 教师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庹飞 张润昊
厚植创客文化是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基因工程之一,高职院校要坚持学校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动,加大保障力度,建设创客文化载体,浓厚环境氛围,丰富物质空间,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教育教学及市场化活动中推动创客文化培育及多元融合渗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文化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应中
高职学校高水平建设具有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性等关键特征,质量文化的培育与生成对其具有核心战略意义。我国高职学校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现实局限。在推进高水平建设过程中,高职学校需要继承发扬良好的质量文化传统,优化培育与生成策略:理实研究一体,系统规划校本质量文化;价值向度交融,凸显质量文化人本理念;技术文化并济,侧重挖掘隐性心理要素;行动逻辑耦合,持续推进内部质量诊改。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严毛新 徐蕾 何扬飞 姚垚
高校创业教育需要重视文化引领,需要强化价值观、使命感教育。加强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能够使创业参与者更具自觉性,使现实或潜在的创业者的创业行为选择更具方向感,使高校创业教育更具普适性与个性化。高校创业文化是高校在创业活动中各主体之间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倾向性,即各类主体在创业问题上的一种群体性自觉。各类主体间的互动模式对高校创业文化会产生直接影响,高校的类型定位与办学理念对高校创业文化也有重要影响。此外,区域文化背景对高校创业文化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应从高校创业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文化 创业文化 创业教育 高校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华坚 赵癸萍 强伟纲
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是要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提出了高职院校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途径及思路,为高职院校更高层次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高职 创新创业文化 路径及研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邵安菊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而营造创新生态则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前提。针对制约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应培育激发城市创新的"基因图谱",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官产学研企介合作方式,完善孵化器及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孵化质量与孵化率,打造完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与外部环境。
关键词:
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生态 创业共生体
[期刊] 改革
[作者]
盛朝迅
产业生态主导企业是产业链的主导者、规则制定者、生态构建者和利益获取者,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型意义重大。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培育,通过支持底层技术研发、抢占新赛道、推动国际化发展和强化软硬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整合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持久发展能力。中国应抢抓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强大国内市场、绿色低碳转型和国际化发展机遇,坚持以制造业为主体,加大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精准扶持,持续完善软硬基础设施,推动优势企业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知名品牌、优质独特产品、标准制定、营销网络为依托,增强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能力,加快成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主导能力的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链主”企业。
关键词:
产业生态主导企业 产业链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妍君
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的中流砥柱、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必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文章通过分析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意义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现状,提出了一些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具体路径,旨在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路径研究 高等院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邵安菊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而营造创新生态则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前提。针对制约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应培育激发城市创新的"基因图谱",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官产学研企介合作方式,完善孵化器及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孵化质量与孵化率,打造完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与外部环境。
关键词:
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生态 创业共生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厚望
工匠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群体,工匠精神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工匠在生产制造中的内在精神特质和外在技术表现的凝结。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敬业乐业的职业素养、严谨专注的工作品质、追求至善的人文素养。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打造文化育人体系能有效促进工匠精神培育。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职业教育 培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一凡
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对于凝聚国民力量,实现国家稳定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在高校思政管理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对于提升和拓展大学生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思政教育和管理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思政管理作为高校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方式,也通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凸显其价值。然而随着当前互联网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逐渐趋于浮躁化,这对于其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培育造成一定的挑战。因此笔者将结合沈壮海编著的《论文化自信》,探寻思政管理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试图消除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建立方面的障碍,进一步坚定其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整体实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