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2)
2023(7096)
2022(5788)
2021(5072)
2020(4132)
2019(9144)
2018(8979)
2017(16415)
2016(8778)
2015(9962)
2014(10033)
2013(10096)
2012(9939)
2011(9556)
2010(10094)
2009(9522)
2008(9294)
2007(9059)
2006(8547)
2005(7713)
作者
(28741)
(24218)
(23934)
(22905)
(15561)
(11420)
(10773)
(9256)
(9099)
(8774)
(8701)
(8315)
(8035)
(7904)
(7695)
(7464)
(7104)
(6786)
(6766)
(6341)
(6327)
(5942)
(5903)
(5648)
(5604)
(5546)
(5273)
(4961)
(4887)
(4742)
学科
(63046)
经济(63014)
管理(24196)
地方(20541)
(16654)
方法(15151)
中国(14478)
(13759)
地方经济(13429)
(12670)
企业(12670)
(12419)
业经(12218)
数学(12170)
环境(12107)
数学方法(12091)
(8852)
农业(8563)
(8309)
(8228)
(8003)
金融(8001)
经济学(7951)
生态(7817)
理论(7676)
资源(7655)
(7190)
(6923)
贸易(6914)
(6835)
机构
学院(142859)
大学(142686)
(67739)
经济(66364)
研究(58719)
管理(46459)
中国(43164)
理学(37575)
理学院(37036)
管理学(36405)
管理学院(36126)
科学(34245)
(31494)
(30594)
(29263)
研究所(27402)
中心(25002)
(23964)
(22507)
财经(22360)
经济学(21999)
(21560)
师范(21447)
(21001)
北京(20877)
(19920)
(19404)
经济学院(19260)
科学院(18521)
(18510)
基金
项目(84603)
科学(65251)
研究(64291)
基金(58688)
(51375)
国家(50952)
科学基金(41975)
社会(41685)
社会科(39361)
社会科学(39349)
(33382)
基金项目(30363)
教育(27979)
(27729)
编号(25269)
自然(24109)
资助(23651)
自然科(23283)
自然科学(23277)
自然科学基金(22808)
成果(21792)
(21133)
重点(20154)
课题(19446)
(17962)
国家社会(17585)
发展(17510)
(17244)
(16476)
(15779)
期刊
(93277)
经济(93277)
研究(51855)
中国(33278)
学报(22400)
(21861)
(21217)
科学(20326)
管理(19653)
教育(17388)
大学(17090)
学学(15850)
经济研究(14607)
农业(14239)
(13786)
金融(13786)
财经(13232)
技术(13205)
业经(12627)
问题(12071)
(11745)
(8835)
技术经济(8563)
资源(8471)
世界(8274)
国际(8256)
图书(7894)
经济问题(7660)
(7239)
现代(7139)
共检索到244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郭海鹰  傅毅明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要深化认识,立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打造自然、文化与区位等多元融合生态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四化融合"发展路径,优先发展和依托生态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本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宜居环境吸引力等。建议福建省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加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绿色崛起,将永春县作为贯彻"两个加快"战略的生态经济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探索总结推广"永春模式",打造海西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火车头。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于浩  郑晶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福建、江西和贵州3个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试验田"。文章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优势理论建构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分析框架,提出了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如何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带来"金山银山"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乃武  李佩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社会再生产的根基受到严重侵蚀。2015年,中国创造的GDP占全球的15%,却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54%的铁矿石和60%的水泥。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资源环境成本占GDP的12.3%。多年积累的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当前中国存在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空间分离与非对称现象。改革开放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乃武  李佩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社会再生产的根基受到严重侵蚀。2015年,中国创造的GDP占全球的15%,却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54%的铁矿石和60%的水泥。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资源环境成本占GDP的12.3%。多年积累的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当前中国存在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空间分离与非对称现象。改革开放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虞秉均  
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东县土地管理局局长虞秉均我县地处南黄海之滨,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粮棉生产都是全国的先进县。每年通过大力复垦和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管理等工作,人均耕地每年保持在1.27亩左右,基本保持动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婷婷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我国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将其列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元素和国家的战略元素,被称为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作为高科技的重要基础资源,稀土在国家安全和战略中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忠泰  
陕西具有显著的科技教育优势,但经济发展却严重滞后,科教优势始终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其内在原因在于陕西科技知识生产的性质来源和成果结构本身有问题,科技优势实际上是远离生产实际的基础研究成果(论文)的优势、壮国威型的国防科技优势和高校人才资源优势,这些成果和优势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难也不可能转化为当地的经济实力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善科技知识生产的类型和结构,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上下游顺畅的互动与联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冰峰,廉永杰,张萌物  
本文通过自编问卷进行实际调研的结果,对科技人员的潜能发挥状况进行了实证性评估,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阻碍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若干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苏悦娟  孔璎红  孔祥军  
生态原产地标志作为地理标志的升级版,是原产地标记的一种。我国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在国外又称为生态标签,或者环境标志(绿色标志)。1971年,联邦德国率先提出"生态标签"的概念,并于1977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标志——"蓝色天使";1989年,美国实行了绿色标志制度;1992年,欧盟出台生态标签(Eco-label)体系,推出了"欧洲之花"生态标志,并颁布了《政府采购应符合生态标准》等一系列指南,鼓励政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春生  莫秀蓉  
先天禀赋优势决定的仅是潜在比较优势,而后天还需要通过有效行动将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比较优势后,丰裕资源才能对地区的经济增长发挥切实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检验相关行动有效性的命题,并利用2002-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相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后,结果稳健地表明,近年资源富集区的行动特别是人力资本培育和提升市场化水平的相关行动更为有效。同时本文也指出,潜在比较优势向实际比较优势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资源富集区近年的表现不意味着这些地区就永远地避免了资源优势陷阱,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朱文晖  
美国的经济优势朱文晖1.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发展和迅速传播,美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发生了根本转变。1996年,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中,1/3来自与信息工业相关的产业。日本因为80年代信息产业发展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伟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所提出的"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密切相关。回顾历史,从《尚书·禹贡》文献记载找寻古人如何对待生态与农业产业之间的关系,古为今用,启迪当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简要回顾《尚书·禹贡》记载的4 000多年前大禹"任土作贡"的历史,揭示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尝试解构远古时期生态与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在生态区划当中如何挖掘与提升农村产业经济效益。最后提出《尚书·禹贡》对当前生态振兴及产业振兴的启示:(1)产业发展回归生态是当前发展观的自我革新。(2)现代农业生态区划是产业振兴的先决条件。(3)农业生态优势转化要考量时间成本。(4)产业优势转化要评估交通运输在生态成本上的利与弊。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泽光  
生态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般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环境溶为一体,互惠共生,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