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1)
2023(1892)
2022(1594)
2021(1410)
2020(1119)
2019(2322)
2018(2408)
2017(4247)
2016(2562)
2015(2717)
2014(2729)
2013(2713)
2012(2501)
2011(2514)
2010(2768)
2009(2754)
2008(2864)
2007(2807)
2006(2691)
2005(2482)
作者
(8580)
(7129)
(6892)
(6760)
(4498)
(3495)
(3077)
(2728)
(2626)
(2598)
(2543)
(2468)
(2396)
(2367)
(2281)
(2175)
(2060)
(1978)
(1977)
(1860)
(1850)
(1817)
(1749)
(1662)
(1647)
(1624)
(1579)
(1459)
(1393)
(1389)
学科
(10624)
经济(10614)
管理(10414)
环境(7423)
(6046)
(5329)
企业(5329)
(5286)
生态(5006)
(3819)
(3518)
理论(3512)
(3367)
资源(3306)
中国(3111)
业经(2933)
规划(2893)
教育(2843)
方法(2842)
环境规划(2813)
地方(2791)
(2675)
(2428)
农业(2262)
(2238)
(2227)
区域(2225)
区域环境(2000)
(1948)
金融(1947)
机构
大学(45185)
学院(44437)
研究(16270)
(15370)
经济(14959)
管理(13957)
中国(11666)
理学(11257)
理学院(11065)
科学(11048)
管理学(10818)
管理学院(10739)
(10200)
(8770)
(8534)
师范(8508)
(8357)
研究所(7939)
(7689)
师范大学(6840)
北京(6753)
中心(6670)
财经(6525)
(6511)
(6407)
业大(5890)
(5718)
(5544)
科学院(5185)
(5168)
基金
项目(25588)
科学(20062)
研究(19828)
基金(17882)
(15724)
国家(15585)
科学基金(12831)
社会(12497)
社会科(11753)
社会科学(11748)
(10270)
基金项目(9367)
(8921)
教育(8726)
编号(7774)
自然(7572)
自然科(7234)
自然科学(7233)
自然科学基金(7087)
成果(7077)
资助(6771)
重点(6293)
课题(6044)
(6007)
(5346)
国家社会(5138)
规划(5001)
(4885)
(4843)
发展(4808)
期刊
(22871)
经济(22871)
研究(15229)
中国(9009)
学报(8656)
教育(7421)
科学(7358)
(7099)
大学(6362)
(5956)
学学(5835)
管理(5094)
财经(4475)
农业(3991)
(3876)
资源(3827)
业经(3517)
生态(3319)
(3283)
金融(3283)
问题(3156)
图书(3012)
技术(2932)
(2924)
书馆(2416)
图书馆(2416)
林业(2319)
社会(2295)
经济研究(2286)
现代(2248)
共检索到71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彭立威  
生态人格作为一种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的人格范式,是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对"择善"的完满诠释,对"臻美"的深刻体悟,是适应当代文明发展的新的人格培养样式。塑造生态人格必须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教育,注重生态实践。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立威  
人格与生态的内在关联,包括康德在内的法权论者认为作为法权主体的人格同外部自然物(包括生态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黑格尔明确地把外部自然界作为财产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尽管有了对于自然界的所有权,却也并不就是真正自由的独立的人格,近代的生态危机,归根到底同这种反生态人格密切相关。生态化人格是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合的作为生态文明主体的"生态人"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一种权利和义务(责任)相统一的新型人格,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新型人格,是对其他人格富有同情和尊重的智慧型人格,还是一种具有审美视野的美的人格。它的真正确立,包含着实践的环节。生态化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夏扬  
论教师的人格力量夏扬华中理工大学曾在校园内进行过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问:学生最崇拜的教师是谁。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学生最崇拜的几位教师并不是在学术上最有造诣的人,而是认真教书育人,待学生特别诚恳,一心一意扑在教学科研工作上的人。这次问卷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欣  
工业文明既创造了人类文明历史,又形成了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凸显。由此,人们开始理性对待生态问题,中国首先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经济的、法学的、道德的等基本问题入手,有效地遏制破坏生态所带来的社会严重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以求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世界观问题。人类从环境、价值、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提出了生态化诉求,以求摆正主客体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佟常潮  
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和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或者说人们是一定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承担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产权关系是经济关系的基础,因此国有资产的管理也要实现人格化,否则其保值、增殖难以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宋冬林  金成晓  
按照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产权清晰是指产权的边界必须是界定清楚的,必须有具体的人格化代表和产权运动的承担者,这样的产权才可以成为可交易的产权,才能实现其资源配置的功能。产权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行为主体财产权利的界定;另一方面是行为主体财产责任的界定,二者缺一不可。那么,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是不是界定清晰了呢?从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许双成  张立昌  
教育的人格分等,承袭了等级教育意识,迎合了教育功利主义,造成了现实的教育不公平。矫正教育人格分等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制度层面,复归制度正义;在教育管理层面,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在教学管理层面,合理配置学校内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层面,立足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桂春  
本文就图书馆馆长的人格修养问题,论述了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及其内容,提出了要想塑造完美人 格形象必须加强修养的途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文丰安  向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祉,关乎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产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实现。在农耕时代,人与自然是基本平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失衡巨大;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新时代下,防治生态文明价值诉求失衡,应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理念出发,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建社会和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提供政治及制度保障,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烽  
我认为股份制可以解决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过去政企分不开,市长当厂长,厂长当市长,实行股份制以后,政府的职能就只能是培育市场。现在国内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后都要求上市,股票一上市就立即被炒得很高,已与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关系不大了。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企业很多,但真正能上市交易的股份制企业数量很少。这就提示我们要认真研究企业内部股份制的实现形式。现在一些企业实行内部股份制,使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田玉红  
对法人人格的认识因法人拟制说与法人实在说的基本理论差异而使有关法人承担民事及刑事责任的理论产生分歧 ,笔者基于现代法学的发展 ,以法人实在说为基本观点 ,对法人拟制说予以批驳 ,同时对现代法学界民商法中的法人人格否认理论的辩驳来充分论述法人独立人格的确切内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德勋  任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贺银瑞  
目前在中学生中逃学、厌学、出走、焦虑、孤独、自杀、越轨违法行为、心理神经病、精神分裂症、变态人格等等,呈明显的增长势头。根源之一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冲击,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信息浪潮、高科技竞争、新智能环境……使人们又一次面临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健康理智并具有未来品质的人,使学生走向社会,能够选择同社会接触的最佳方式,形成健康的人格模式。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外力作用,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应提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解小娟  
以西方哲学家、教育家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哲学理论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针对学校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人格教育存在其必要性。通过对爱和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对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性的探讨,可以发现只有把爱的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性、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