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4)
2023(6502)
2022(4822)
2021(4216)
2020(3427)
2019(7477)
2018(7665)
2017(14789)
2016(8511)
2015(9577)
2014(9587)
2013(9196)
2012(8102)
2011(7313)
2010(7344)
2009(6797)
2008(6705)
2007(6250)
2006(5792)
2005(5430)
作者
(25145)
(21041)
(20873)
(19941)
(13206)
(9920)
(9441)
(8100)
(7989)
(7438)
(7234)
(7054)
(6749)
(6724)
(6571)
(6525)
(6177)
(6082)
(6078)
(6029)
(5327)
(5159)
(5093)
(4833)
(4771)
(4752)
(4542)
(4480)
(4186)
(4185)
学科
(38295)
经济(38263)
(23649)
管理(21129)
(15668)
企业(15668)
方法(15446)
(14444)
数学(13280)
中国(13205)
数学方法(13182)
农业(10089)
业经(9854)
(7730)
地方(6979)
理论(6637)
(6602)
(6571)
(6454)
劳动(6435)
(6359)
(6174)
贸易(6171)
(5988)
产业(5617)
发展(5554)
(5447)
教育(5441)
(5207)
银行(5182)
机构
大学(127342)
学院(126035)
(53680)
经济(52731)
管理(44532)
研究(43787)
理学(38188)
理学院(37743)
管理学(36992)
管理学院(36770)
中国(31956)
科学(26891)
(26766)
(24791)
(23359)
(22584)
研究所(20610)
业大(20089)
(19869)
农业(19444)
中心(19170)
财经(19102)
(18638)
师范(18456)
经济学(17669)
(17364)
北京(16343)
经济学院(15925)
(15437)
师范大学(14894)
基金
项目(82519)
科学(65474)
基金(60376)
研究(60366)
(53190)
国家(52725)
科学基金(44800)
社会(40394)
社会科(38362)
社会科学(38349)
(32146)
基金项目(31539)
教育(28223)
自然(27268)
(27123)
自然科(26685)
自然科学(26680)
自然科学基金(26244)
编号(24273)
资助(23888)
成果(20269)
重点(18914)
(18356)
(18301)
国家社会(17614)
课题(16997)
(16615)
教育部(15852)
创新(15598)
人文(15376)
期刊
(60373)
经济(60373)
研究(38805)
中国(27167)
(23757)
学报(22848)
科学(20014)
(17602)
大学(17559)
学学(16407)
管理(16193)
教育(16138)
农业(16069)
财经(10817)
技术(10800)
(10323)
金融(10323)
业经(9782)
经济研究(9696)
(9479)
问题(8981)
(8661)
(7129)
图书(7056)
技术经济(6620)
(6121)
现代(6084)
世界(5990)
业大(5763)
资源(5549)
共检索到189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锡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的主体发生了从活劳动到死劳动到科学技术的演变 ,从而形成商品价值的主源泉也发生变化 ;衡量劳动的新标准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死劳动创造和转移价值 ;坚持劳动价值论须承认生产要素的劳动化 ;劳动价值补偿形式是按要素分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陶生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对生产要素的产权(包括最终产权—所有权和法人产权—经营权)按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震  
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现实合理性,但现阶段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存在重大局限和误区。目前,社会贫富悬殊和利益对立是分配体制安排和理解不当的结果。只要找到分配理论的问题所在,矛盾就可以解决,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让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确立利润分享和劳动产权制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坚持只有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的前提下 ,对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价值量形成中的作用或贡献也作了科学阐述和客观评价。其中 ,节省活劳动和降低商品价值量是先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或贡献之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冠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本文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内 ,根据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基本规定和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 ,揭示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 ,指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李新记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漆光瑛  
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前提不是实物交换 ,其理论的局限性是因为研究方法的缺陷。实物交换是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实体时所作的局部假设的例证 ,而不是他的理论前提条件。应该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分析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荣兆梓  
劳动生产率是包含着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劳动的生产率。而传统的理解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只是表征活劳动效率,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造成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和缺憾。同时,总劳动生产率的实际计算过程中存在困难也是导致人们用活劳动生产率代替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之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是运用活劳动系数和物化劳动系数。值得强调的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增长方程与新古典增长方程虽然在形式上颇为相似,在实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萍  张存刚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作为分配关系 ,其存在的合理性应该从生产关系中找。不能以十五大提出的按要素分配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来说 ,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存在的差别是很大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锦春  谢建国  
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经济下的卡莱茨基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要素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28个OECD国家1961~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要素分配对劳动生产率存在重要影响:在工资主导型国家中,劳动收入比重增加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利润主导型经济中,劳动收入比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难以确定。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国内劳动力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仅能够促进工资内需型经济体的形成,也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结论为改善我国要素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和政策借鉴。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弓孟谦  
本文以马克思的理论立场和逻辑方法为依据 ,结合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实际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抽象一般劳动、生产劳动、协作劳动、监督管理劳动 ,以及科学、自然力等在价值和财富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对生产三要素论作出了评析。本文区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以要素所有权作为分配的依据 ,论述了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银兴  
在现阶段实行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一是与劳动价值论相容;二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容。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等要素属于私人所有,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增进国民财富。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参与整个新创造价值(v+m)的分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要素价格分别在各自的要素市场上形成,不仅对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起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对各种要素报酬作市场评价。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条件下需要贯彻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从表面上看,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由要素参与分配导致。但深层次分析,产生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个人所拥有的要素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解...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芳  李健  
准确地度量变量和正确地选择模型是有效测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采用修正的RD—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并将劳动效率加入劳动投入变量中,分省份和行业两层面重新估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1993-2012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快速进步,但自2005年起技术效率的潜力得到挖掘,成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又一驱动要素;仅以就业人数度量劳动投入变量将拉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速度,这可能是现有研究认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说明工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电子电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水栋  周红云  
必须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对价值决定的再分析说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边际劳动时间决定。非劳动生产要素能够通过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价值形成做出重要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