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41)
2023(4081)
2022(3462)
2021(3052)
2020(2674)
2019(5935)
2018(5676)
2017(11046)
2016(6172)
2015(6938)
2014(6825)
2013(6901)
2012(6394)
2011(5963)
2010(5877)
2009(5298)
2008(5215)
2007(4811)
2006(4327)
2005(3807)
作者
(18862)
(16008)
(15884)
(14790)
(9885)
(7650)
(7123)
(6141)
(6016)
(5632)
(5536)
(5332)
(5093)
(5019)
(5009)
(4894)
(4706)
(4617)
(4559)
(4476)
(3988)
(3823)
(3820)
(3646)
(3621)
(3599)
(3503)
(3361)
(3209)
(3200)
学科
(28379)
经济(28349)
(18119)
管理(15515)
方法(13880)
数学(12199)
数学方法(12103)
(11206)
企业(11206)
(10599)
(9296)
收入(8963)
农业(7955)
中国(7050)
(6619)
业经(6041)
国民(5040)
理论(4896)
国民收入(4719)
(4510)
财富(4510)
(4486)
(4376)
贸易(4375)
(4319)
地方(4283)
(4230)
教育(4157)
环境(3896)
人民(3670)
机构
大学(99186)
学院(96714)
(42788)
经济(42091)
管理(35648)
研究(32705)
理学(30904)
理学院(30555)
管理学(30065)
管理学院(29886)
中国(23286)
(20608)
科学(20061)
(19201)
(18992)
(16809)
业大(15846)
财经(15416)
研究所(15380)
农业(15083)
(14617)
(14452)
师范(14344)
经济学(14329)
中心(14139)
(14032)
经济学院(12990)
北京(12642)
师范大学(11604)
财经大学(11346)
基金
项目(64201)
科学(51135)
基金(48088)
研究(46573)
(42528)
国家(42126)
科学基金(35743)
社会(31978)
社会科(30372)
社会科学(30362)
基金项目(25181)
(24157)
自然(21707)
教育(21414)
自然科(21237)
自然科学(21232)
自然科学基金(20917)
(20720)
资助(19368)
编号(18243)
成果(15171)
(14721)
重点(14384)
国家社会(14337)
(13693)
(12976)
教育部(12794)
人文(12404)
课题(12310)
创新(12192)
期刊
(46012)
经济(46012)
研究(29709)
学报(18483)
中国(17454)
(16833)
科学(15393)
(14481)
大学(14131)
学学(12833)
管理(11525)
农业(11473)
教育(10782)
财经(8977)
(7859)
图书(7724)
技术(7679)
经济研究(7553)
业经(6748)
问题(6662)
(6236)
书馆(5942)
图书馆(5942)
(5875)
金融(5875)
技术经济(5504)
(5502)
统计(4948)
(4630)
世界(4379)
共检索到141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永志  任力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在于生产要素的所有制 (产权 )关系 ,我国现阶段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一分配方式会对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带来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避免收入差距过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新成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素财富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搞活国企、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生产要素贡献的度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率作为分配的尺度。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微观基础再造、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苏雪串  
居民收入差距与分配方式密切相关。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比较,按要素分配在短期内会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并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任志军  
某一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是衡量该要素的贡献的合适尺度;市场经济中,厂商追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即要素收入与其边际收益产品相等。要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得以真正确立和运行,必须再造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长林  
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这是十六大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方式。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非公有生产要素,而且主要包括公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并非都是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也并非都是剥削收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谷书堂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在实践中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思想在我国具有其广泛存在的沃土和背景,是按劳分配制度的一个更为合适的贯彻原则。对于当前按要素贡献分配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本文认为决不能将其与剥削问题等同,而应当区别对待,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燕子  彭必源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国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主张贡献分配论 ,分为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凡是能够增加商品效用的因素都可作为创造的主体参与价值的分配是参与分配的依据。另一种观点主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技术的所有权。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有工薪分配、分享分配和市场分配三种 ,同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祥  
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国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立各种合法非劳动收入的地位,缩小效率与公平关系下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此制度改革,须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建立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主导的多元化收益分配的模式,优化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珺  晏智杰  
在我国分配制度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候,从改革的理论基础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共同生产的价值,按各种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依据产权参与分配,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产权论分别从经济关系和法权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两论又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希敏  白永秀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李新记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乐易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以期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首先借助广义价值论框架,依次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使用对劳动生产力、综合生产力和比较生产力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依据比较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论证了作为非劳动生产要素之一的数据要素可以提高部门单位平均劳动耗费创造的价值量,从而揭示了数据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途径。其次,在阐明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后,本文构建了引入数据要素的功能性分配模型,分解出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以及相应地参与价值分配的份额,强调数据要素的报酬应与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相一致。最后,本文具体分析了数据要素的产权界定与分配机制。数据要素的价值是通过数据价值链不同环节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实现的,接入各环节的每一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对数据要素的使用权,收益权按照其接入环节时控制数据使之收益增值的部分得到分配,并强调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须借助于一个完备有效的要素市场才能实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是有商品属性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资本和土地还具有资本属性,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贡献,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必要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生产出来的,只有劳动力既是劳动者的商品,也是劳动者的资本,才有可能既取得必要价值转化的工资收入,又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森林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本文试对按生产 要素贡献分配的内涵和客观依据进行初步分析,同时揭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践意义及实现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