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27)
- 2023(4725)
- 2022(3874)
- 2021(3582)
- 2020(3033)
- 2019(6750)
- 2018(6830)
- 2017(12057)
- 2016(6944)
- 2015(7604)
- 2014(7624)
- 2013(7635)
- 2012(7420)
- 2011(6806)
- 2010(7217)
- 2009(6827)
- 2008(7032)
- 2007(6683)
- 2006(6044)
- 2005(5478)
- 学科
- 济(29372)
- 经济(29343)
- 管理(19090)
- 业(15665)
- 企(12155)
- 企业(12155)
- 农(10821)
- 学(10570)
- 方法(9861)
- 地方(9494)
- 环境(9152)
- 业经(7938)
- 理论(7924)
- 农业(7634)
- 中国(7568)
- 数学(6910)
- 数学方法(6812)
- 资源(6234)
- 和(6052)
- 生态(5984)
- 财(5884)
- 划(5412)
- 制(5320)
- 教育(5082)
- 发(4637)
- 融(4464)
- 金融(4463)
- 土地(4373)
- 地方经济(4261)
- 经济学(4146)
- 机构
- 大学(108721)
- 学院(108081)
- 研究(40321)
- 济(39982)
- 经济(38863)
- 管理(37216)
- 理学(30771)
- 理学院(30368)
- 管理学(29782)
- 管理学院(29616)
- 中国(28779)
- 科学(27593)
- 农(24138)
- 京(23675)
- 所(21778)
- 研究所(19927)
- 财(19465)
- 江(19177)
- 业大(19027)
- 农业(18857)
- 中心(17784)
- 范(17692)
- 师范(17554)
- 省(17072)
- 州(15374)
- 北京(14884)
- 财经(14858)
- 师范大学(14108)
- 院(13821)
- 科学院(13449)
- 基金
- 项目(68712)
- 科学(52742)
- 研究(50106)
- 基金(47198)
- 家(42178)
- 国家(41768)
- 科学基金(34437)
- 省(30904)
- 社会(30402)
- 社会科(28542)
- 社会科学(28530)
- 基金项目(25212)
- 划(24280)
- 教育(22504)
- 自然(22170)
- 自然科(21430)
- 自然科学(21418)
- 自然科学基金(20987)
- 编号(20175)
- 资助(18217)
- 成果(16893)
- 重点(16469)
- 发(16013)
- 课题(15366)
- 部(14483)
- 创(13743)
- 计划(13470)
- 创新(12883)
- 科研(12629)
- 发展(12454)
共检索到171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骆进仁
针对西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重林轻草现象,结合甘肃省及其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相关理论对甘肃省实施退耕还草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甘肃省应以还草为主、还林为辅,在有还林潜力的地方还应坚持"还草—还灌—还林"的逆向治理路线。
关键词:
甘肃省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理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波 支玲 董艳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实施退耕还林的状况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浩
利用抽样调查和收集资料得到的数据,对张掖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张掖市退耕还林(草)社会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为“较好”;2002-2004年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三年内给农户带来了17 229.62万元的纯收入;通过三年的退耕还林(草),能增加植物碳量累积(NPP)170 658.11 t,NEP总量增加44 544.94 t。同时,还针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希望继续增加退耕还林(草)面积,在今后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安排合理的还草面积,增加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配套费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切实解决退耕农户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综合评价 张掖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翔舟 唐志军
甘肃中部地区退耕还草、还林战略的确定 ,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广泛重视 ,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其中的深层次问题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向各级政府和经济部门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 ,本文就这一区域实施退耕与还草、还林的比重问题进行研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树青 徐义 杨坤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与生产资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助力牧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历年统计数据和查阅年鉴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对两轮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梳理,从补奖政策资金、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两轮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祝县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草地生产力达到2 162.28 kg·hm–2,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45.4%;2)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理论载畜量增长了42.98万个羊单位,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4.3%;3)农牧民人均收入从补奖政策实施前的4 012元增加到8 265元。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加强草地生态恢复,建议:1)在平衡禁牧下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补奖补偿标准;2)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3)建立健全放牧禁牧制度,科学制定草原合理利用计划。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来,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加大对自主创业农户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退耕还林还草课题组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费洪平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原理,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出发,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论述了土地生态经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该区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地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从而为该区合理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军 陶华旸 李文杰 任珺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对全球碳循环、碳储存和气候调节有着重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0–2010年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监测资料,采用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较大,河西走廊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甘南高原草地覆盖度较高,说明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存在极重度和重度退化。研究结果表明,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可以用于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格局,为退化草地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术华 支玲 张媛
退耕还林工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农户,退耕还林后期,退耕农户是否会保持已有的退耕规模,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是否会改变,都将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安定区样本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后期的农户复耕意愿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复耕的因素主要以农户家庭收入和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满意度为主。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二元logistic回归 复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媛 支玲 林德荣
通过对安定区、宜川县退耕农户的深入调查,总结了案例区县森林管护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委托代理理论,针对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退耕地 森林管护 委托代理 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丽娟 张勃 李山勇
基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除兰州、嘉峪关为"生态孤岛"外,总体呈现出北强南弱的非均衡布局。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深度分析甘肃省情,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城市 区域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静寅 焦晨阳
通过构建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环境设施5个维度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利用201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和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各省份及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典型省份对标分析甘肃省基础设施发展的差距和短板,得出以下结论,甘肃省整体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且各地级市间发展不均衡;与典型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甘肃省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环境设施5个方面均存在差距和短板。铁路网、公路网、邮路网覆盖面严重不足,运输效率较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新基建进展缓慢,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利用效率低下,生态脆弱的特质并没有实质改变,并进一步提出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基础设施 综合评价 熵值法 对标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继军
在提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 3阶段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近期“以粮代赈”、远期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弹性资源”和林草产业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需求 ;其次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认为“退耕还林(草 )、封山绿化”建立在“因地制宜”基础上 ,且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个体承包”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中对农业经营形式的需要。因而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适时适地 ,满足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第Ⅱ阶段的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