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36)
- 2023(3266)
- 2022(2631)
- 2021(2763)
- 2020(2069)
- 2019(4795)
- 2018(4903)
- 2017(7156)
- 2016(5213)
- 2015(5904)
- 2014(6157)
- 2013(5277)
- 2012(5074)
- 2011(4896)
- 2010(5307)
- 2009(4812)
- 2008(4828)
- 2007(4645)
- 2006(4394)
- 2005(4233)
- 学科
- 教育(20103)
- 济(11524)
- 经济(11514)
- 中国(10861)
- 学(9816)
- 理论(8716)
- 管理(7205)
- 教学(6467)
- 业(5553)
- 企(4946)
- 企业(4946)
- 思想(4722)
- 政治(4523)
- 发(3995)
- 研究(3941)
- 思想政治(3878)
- 政治教育(3878)
- 治教(3878)
- 德育(3842)
- 发展(3761)
- 展(3637)
- 革(3608)
- 经济学(3497)
- 高等(3340)
- 改革(3253)
- 学法(3157)
- 教学法(3157)
- 财(3056)
- 学校(2939)
- 方法(2835)
- 机构
- 大学(76215)
- 学院(68559)
- 研究(27877)
- 教育(27772)
- 范(22595)
- 师范(22532)
- 师范大学(18716)
- 京(18195)
- 济(17933)
- 经济(17212)
- 科学(15959)
- 管理(15044)
- 所(14168)
- 中国(13928)
- 江(13193)
- 研究所(12701)
- 北京(12665)
- 职业(12171)
- 理学(11620)
- 技术(11477)
- 理学院(11308)
- 管理学(10908)
- 财(10901)
- 教育学(10796)
- 管理学院(10728)
- 中心(10492)
- 州(10331)
- 院(9346)
- 职业技术(8341)
- 财经(8246)
共检索到124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麻健 蔡春
近来在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中围绕其应当是本质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陷入了争论。这一争论的原因在于对“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尚未得到澄清。现象学的主张来源于现象学家对近代以来实证主义世界观的批判,“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即是主张认识事物应该要返回到事物向主体在生活世界中的源始呈现中。现象学之于教育学的意义就在于摆脱实证主义世界观的垄断性,重新回到教育自身中去思考教育问题。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的并不是确定的理论体系,而是一条通往“思”的道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现象学精神是现象学的灵魂。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路标,即结构世界与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尤为关注发生的世界。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从方法论到范畴与主题等方面都导致了教育学世界的深刻变革。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跃玲 熊和平
现代化教室是一种复制工业生产车间的空间产品,它凸显了空间的高效生产与监管功能。为了使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教室的布局通过大面积采光的方式,将空间中的"阴影"与学生心中的"秘密"一并驱逐。基于现象学之维的反思,可以通过改变教室内物件的摆设与改革教室空间评估机制的方式,来重构一种关照学生情绪体验、关怀学生内心需求的栖居之境。
关键词:
教室空间 现象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 本真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单许昌
考察了经济学核心概念价值与效用演化,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理性发生学的"外部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环节为视角,透视了从价值到效用再到价格的哲学基础,精神现象学所揭示的理性发生环节,为经济学范式转型提供了哲学反思的背景。最后,提出了经济学向工具论转化的趋势。
关键词:
价值 效用 理性 精神现象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旺
在现象学精神病学乃至一般认识论中,始终存在着主体是否及如何能够经验陌生意识(疯狂意识)、理解他人之心的"不可知论"威胁。以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将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作为其目标,这使得他们必须以克服"现代精神病学中的不可知论"为前提条件。围绕该问题,文章阐述了闵可夫斯基精神病理学的直观与同情的工作方法及其特征,然后将其放入现象学与解释学理论中加以反思,借以揭示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结论:一方面,直观与同情作为一种区别于科学观察的"内在认识方式",是我们得以理解陌生意识,克服不可知论的唯一途径;但另一方面,作为"实项内容"层面的意识,它不能被自我之外的任何他人经验到,这要求我们将他人作为一个主体来尊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关键词:
现象学 本质 悖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贾剑方
任何一种教育,都反映着一种教育理论;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反映着一种哲学思想。以追求事物背后本质的表征主义,割裂了整体世界的"知性"与"物性"。以概念、原理、规律等命题为内容的学校教育,是过滤掉了"物性"的"半知"教育。缺失"物性"的教育,使针对"物"的"技术"变为了不可能。表征主义不是职业教育的哲学依据。现象主义追求"知性"与"物性"的统一,追求"完整"的知识,以具象、具身、寓居、亲知、完整、个别为属征,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不同的教育类型,辨清自身的哲学宗脉,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象学的"全息知识论"移植于职业教育,尚未被职教界所意识,对这一领域的挖掘,对于当今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则更具有深远意义,将引发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施教方式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兰英 金家新
运用现象学的视角,分析探讨比较教育朝向他者教育实事的"悬置"与客观、在直观与再现中实现比较教育对他者教育生活的解释、在借鉴与超越中对他者教育生活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比较教育研究应该从现象学"朝向实事本身"中得到启迪,这对比较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与科学化发展有着特有的意蕴。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学科化 科学化 现象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兰格威尔德、范梅南等两代教育学者的现象学转向仅在方法层面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忽视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本身乃是一种旨在拯救现实人生危机的人生教育学。但胡塞尔过于依赖思想史和康德理性主义,使得他的人生教育学其实未能深入现实人生。其弟子海德格尔另辟存在主义,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不过,海氏的存在主义人生教育学同样需要进一步优化,优化路径是到文学、电影领域寻找意义更丰富、表达更生动的人生教育文本。
关键词:
现象学转向 人生教育学 文学 电影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光明 应单君
马克斯.范梅南主编的教育学术期刊《现象学+教育学》(《Phenomenology+Pedagogy》)是现象学运动在教育学领域的一种效应,它继承并发展了荷兰"乌特勒支学派"的现象学思想,定位于教育的人文科学探究,以提升人们的教育实践智慧。期刊不仅为相关学者创建了一个现象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现象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研究发现及大量的研究信息,推动了现象学教育学的学术发展,扩大了现象学教育学在学界的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因完成了其使命而于1992年停刊,但是它的精神和传统却持久不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