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37)
2023(3081)
2022(2426)
2021(2457)
2020(1993)
2019(4460)
2018(3915)
2017(7413)
2016(4007)
2015(4343)
2014(4345)
2013(4335)
2012(3838)
2011(3446)
2010(3657)
2009(3723)
2008(4291)
2007(4010)
2006(3551)
2005(3297)
作者
(10868)
(9258)
(9054)
(8769)
(5888)
(4271)
(4158)
(3495)
(3487)
(3374)
(3191)
(3139)
(2948)
(2914)
(2736)
(2618)
(2617)
(2611)
(2609)
(2586)
(2437)
(2386)
(2179)
(2176)
(2149)
(2068)
(1973)
(1921)
(1803)
(1787)
学科
(17321)
(15195)
企业(15195)
管理(15131)
(13687)
经济(13668)
(9652)
(7267)
财务(7252)
财务管理(7238)
企业财务(6729)
(6523)
(5278)
(5267)
方法(5027)
(4901)
体制(4776)
中国(4267)
理论(4008)
业经(3924)
农业(3754)
会计(3717)
数学(3443)
(3406)
贸易(3403)
数学方法(3393)
(3331)
教育(3118)
(2980)
银行(2980)
机构
学院(62673)
大学(62358)
(21841)
管理(21711)
经济(21296)
理学(17919)
理学院(17730)
(17703)
管理学(17508)
管理学院(17382)
研究(16876)
中国(14637)
财经(12567)
(12345)
(11030)
(10539)
会计(9639)
(9452)
师范(9414)
科学(9287)
(8847)
财经大学(8822)
(8705)
北京(7880)
中心(7843)
师范大学(7417)
(7040)
商学(7033)
商学院(7001)
研究所(6991)
基金
项目(32347)
研究(27128)
科学(25205)
基金(22890)
(18762)
国家(18501)
社会(17325)
社会科(16334)
社会科学(16331)
科学基金(16068)
教育(12965)
(12282)
编号(12271)
成果(11756)
基金项目(11439)
(10202)
资助(8787)
自然(8532)
(8511)
课题(8337)
自然科(8322)
自然科学(8322)
自然科学基金(8213)
项目编号(8068)
(7434)
(7417)
(7414)
阶段(7399)
(7345)
重点(7327)
期刊
(29269)
经济(29269)
研究(22357)
(20415)
中国(13089)
会计(10853)
学报(9146)
教育(8912)
财会(7726)
财经(7613)
管理(7393)
科学(7391)
大学(7371)
学学(6709)
(6430)
(6296)
(5725)
金融(5725)
通讯(5184)
会通(5170)
(4865)
业经(4612)
经济研究(4499)
技术(4355)
(4222)
问题(3980)
(3866)
图书(3823)
农业(3813)
(3597)
共检索到102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谢德仁  
按照IASB的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是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来定义及计量的;按照IASB(2008)的IFRS 3,并购商誉已被明确定义为被收购方的不可辨认资产之组合,但是该准则关于并购商誉计量的基本思路是,以被收购方净资产收购日公允价值与其可辨认净资产收购日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基础,然后加上收购方在收购日为并购协同效应所支付的那部分对价于收购日的公允价值。这就形成了并购商誉计量的会计逻辑困境——首先,可辨认净资产在会计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其次,按照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净资产和可辨认净资产本应该是被计量者,而商誉作为资产之一部分,是计量者,但商誉却被净资产及会计逻辑上不成立的可辨认净资产来计量,到底谁应计量谁?总之,并购商誉的现行计量逻辑在数理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会计逻辑上是不成立的。造成这一逻辑困境的底层成因在于IASB的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没有能够从经济本质上定义清楚“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厘清“可辨认净资产”这一概念。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何忠时  秦汉清  
蓝色光标被誉为"A股并购领航者",最终却因为商誉付出惨重代价。本文从商誉会计的逻辑矛盾出发,研究商誉与企业并购逻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前会计准则之下,商誉的计量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致使与商誉相关的会计信息失去价值相关性,商誉对企业并购逻辑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何忠时  秦汉清  
蓝色光标被誉为"A股并购领航者",最终却因为商誉付出惨重代价。本文从商誉会计的逻辑矛盾出发,研究商誉与企业并购逻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前会计准则之下,商誉的计量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致使与商誉相关的会计信息失去价值相关性,商誉对企业并购逻辑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超  郑忱阳  
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如何影响公司股价波动呢?本文选取2007-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并购溢价和商誉对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高溢价并购事件对商誉关于股价波动风险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并购溢价、高溢价并购和商誉均对股价波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区别以往研究结论的是,高并购溢价不会加剧商誉对股价波动风险的促进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商誉带来的股价波动;在监管较为严格的国有上市公司中,并购溢价和高溢价并购对股价波动风险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磊  陈欢  谢晓俊  
巨额商誉减值造成近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现象频发,引发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并购商誉会计计量问题的激烈讨论。文章在梳理商誉形成与计量的基础上,对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国际比较与讨论,通过高升控股并购案例研究发现,收益法估值模式为高额商誉的确认提供了"便利的空间",商誉的资本化处理模式形成巨额减值的"堰塞湖",商誉"只减值,不摊销"的后续计量模式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基于此,对我国并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提出建立追责机制、提高商誉估值准确性以及商誉初始计量采用费用化模式、后续计量采用摊销与减值并用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章纪超  
困境并购作为一种特殊机遇投资,能够让收购方通过抄底危困企业完成外部扩张,以更低成本做大做强自身企业。近年来,特殊机遇投资作为一种新投资模式,日益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标的资产和投资时机的特殊性。具体而言,风险敞口往往会导致标的资产的价格大幅下调,一旦价格反应过度而低于其内在价值,投资者就能找到低价抄底这些问题资产的特殊投资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开展特殊机遇投资一般要求问题资产的折价程度可以完全覆盖风险敞口,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贾甫  冯科  赵净  
在稳增长约束下,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金融改革策略。这种增量改革可以赢得金融改革时间,避免短期内风险爆发,同时也内含着"多重困境"。当"多重困境"所积累的风险达到临界水平时,监管部门就不能通过金融改革来化解风险和维持经济增长,只能允许个别违约事件的出现来渐进地挤出系统性风险。但是,由于面临"大而不能倒"和隐性担保等问题,监管部门实际上不可能渐进地挤出系统性风险。据此提出,引进大量民间资本、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私有化、允许大范围违约事件出现、构建透明的担保机制和退出机制,将从制度上根治渐进式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因"大而不能倒"而互相抑制的困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莎莎  
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应然逻辑。然而,目前相关政策无法满足现代化诉求、信息孤岛问题阻滞信息流通、数字化资源平台功能不足削弱资源供给阻碍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进程。为加速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制定数字赋能政策,建好制度指南“强磁场”;建立数据管理机制,筑好技术应用“蓄水池”;搭建数字资源平台,绘好教育供给“同心圆”;构建数字治理体系,种好管理改革“试验田”。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正安  
中国高职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建设的转变之际,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虽经长期摸索,但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对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现实困境进行理性反思和追问,是对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只有在嬗变中进行策略调整,以使命和战略目标为基点,无缝衔接教师的行动,在高绩效文化的引导与绩效结果的充分运用之下,方能实现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突破和跃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靳继东  
作为将财政资源转化为公共目标的制度手段,预算现象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在预算研究领域相应地存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研究向度,以及对预算改革的不同阐释逻辑和实践指向。关注和研究预算改革不同的理论向度、阐释逻辑,对于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预算改革遭遇的现实困境,转换和调整预算改革的宏观思路和政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津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村民参与村治事务不足并同时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分析认为,村民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其实遵循统一的行动逻辑:利益最大化逻辑、合法性逻辑和道义性逻辑。这三种逻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村民与村治组织之间形成了“强管理-弱互动”的关系结构。这种呈锁定状态的关系结构不利于农村治理制度的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村民对基层治理组织信任的维系,也导致村民在村治当中参与不足。为破解困境,需要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村民合法财产和相关利益,用发展的眼光持续推进农村治理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斌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需遵循历史演进的逻辑、高等教育分类的逻辑以及实然与应然的逻辑。转型中面临不少的困境,如地方大学自我认同隐藏危机,行政统一规制与大学多元发展出现矛盾,不同类型院校转型面临分歧,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遭遇瓶颈。此外,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若干关键性问题尚难以突破,如何化解困境是实现转型的关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孔岳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演化路径的回顾,阐述了从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社会资本的演化逻辑,论证了社会资本被引入经济分析的合理性。然而,资本要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需要统一规范社会资本的内涵,这样才能对社会资本的产权归属和价值决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完善社会资本的理论体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制度性农业治理机制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径依赖使得政策表达与实践之间存在错位,文章基于桂西南A镇的个案研究,试图从政府治理角度呈现规模化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困境。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农业转型和农业治理并非遵循市场与社会的逻辑,而是表现出行政主导的逻辑,从而将嵌入性农业经营改造成脱嵌的规模化经营。基层农业转型的行政机制表现出多重逻辑——科层与运动的复合型运作、项目治理的行政发包逻辑以及行政"借道"社会关系网络。虽然行政主导农业转型快速实现了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建,却在微观的乡村实体治理层面上导致非预期性后果和农业治理困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应从过于强调规模化经营转向服务转型,从行政主导的逻辑转向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瑞娥  张倩肖  
个体理性的效率追求是经济活动的动力,但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本文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概念的相对性出发,探讨个体、地方政府、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本位利益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离。纯粹的市场效率追求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时如果无法有效约束个体理性的本位利益追求与政绩偏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政府失灵”。在“双重失灵”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逻辑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要在个体理性的效率追求与集体理性的“共同信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并进行追加性制度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