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37)
- 2023(3564)
- 2022(2823)
- 2021(2600)
- 2020(2132)
- 2019(4777)
- 2018(4688)
- 2017(8498)
- 2016(4923)
- 2015(5586)
- 2014(5562)
- 2013(5521)
- 2012(5211)
- 2011(4916)
- 2010(5030)
- 2009(4824)
- 2008(5001)
- 2007(4712)
- 2006(4374)
- 2005(4196)
- 学科
- 济(24899)
- 经济(24874)
- 业(15545)
- 管理(14350)
- 企(11541)
- 企业(11541)
- 方法(9331)
- 农(8459)
- 中国(7372)
- 数学(7169)
- 数学方法(7080)
- 业经(6990)
- 地方(6290)
- 学(6247)
- 农业(5978)
- 理论(5423)
- 制(4873)
- 财(4524)
- 贸(4246)
- 贸易(4240)
- 教育(4184)
- 易(4062)
- 和(4010)
- 策(3984)
- 发(3665)
- 体(3549)
- 环境(3362)
- 银(3354)
- 划(3347)
- 融(3346)
- 机构
- 大学(80685)
- 学院(79305)
- 济(34010)
- 经济(33377)
- 研究(29955)
- 管理(27421)
- 理学(22635)
- 理学院(22329)
- 管理学(22005)
- 中国(21951)
- 管理学院(21841)
- 科学(18029)
- 京(17839)
- 所(15789)
- 财(15756)
- 农(14829)
- 研究所(14240)
- 江(13943)
- 范(12805)
- 师范(12724)
- 中心(12315)
- 财经(12131)
- 农业(11444)
- 业大(11208)
- 北京(11104)
- 经(10881)
- 经济学(10867)
- 州(10697)
- 师范大学(10419)
- 院(10243)
- 基金
- 项目(47879)
- 科学(37793)
- 研究(36464)
- 基金(34285)
- 家(30388)
- 国家(30093)
- 科学基金(24932)
- 社会(23878)
- 社会科(22638)
- 社会科学(22632)
- 省(18564)
- 基金项目(17285)
- 教育(16779)
- 划(15970)
- 自然(14598)
- 编号(14461)
- 自然科(14264)
- 自然科学(14261)
- 自然科学基金(13995)
- 资助(13733)
- 成果(12411)
- 重点(11426)
- 发(11031)
- 课题(10974)
- 部(10878)
- 国家社会(10151)
- 创(9839)
- 教育部(9368)
- 制(9307)
- 创新(9200)
共检索到130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文军 李玉成
传统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活动,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轻视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因而无法解决生态问题。笔者认为,生产力是人类为谋取生存条件而从事的变革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双向活动。生态因素是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生态、科技和管理是现代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
现代生产力 生态 科技 管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武秀霞
同情具有多面性。它不仅仅是情感或情绪的反应,也并不与认知、理智等相对立,甚至也不是将智性因子排除在外的盲目的情感冲动,而是由情感、认知、体验、理解、态度、行为等因子交融而成的具有多个向度和价值追求的多面体。同情拥有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主要向度。不同向度的同情往往也含涉了一定的情感、情绪、理智、行为、意志等成分,并拥有相对不同的价值基点和意义追求。正因为如此,同情性教育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以实践、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达凤全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彦妍
<正>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特征,其形成依赖于颠覆性技术群所产生新型生产要素,以及对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组合的优化。在今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扩展现实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成为颠覆性技术的重要代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孟海贵 隋东苏
政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力,是相对于生产关系而言的。把生产力看作是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看作是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门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力,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力(以下简称物质生产力),如工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商业也是一个经济部门,但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红钦
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自然生产力就其实质而言是自然的生态生产力。强调"自然生产力"在生产力范畴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 生态生产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桂花 李旭东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是内含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规定的系统性思想,按劳分配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但这一系统思想在现实中表现为生产端、分配端、交换端和消费端的“系统悖论”。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兼容性与实践契合性应从描述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三重视野观照:现行两套分配体系边界的逐渐消融要求重新审视通往共富之路;按劳分配内蕴的革命性精神是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精神;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生产物化趋势与消费人化本性间的张力造成的“劳动”分配标准的弱化呼唤“新质”的分配标准。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影响要求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进行初步构建:在新质生产力的解放初期实行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新质生产力深入发展阶段实行按“所有权”分配;在新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分配方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传峰
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有三个向度:理论向度、实践向度、校园文化向度,三者共生互动,互相促进。实现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生态融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现实的感染力,文化的影响力,使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共同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蓉生
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对于高校的建设、管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进高校制度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是高校管理规范化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保障。近年来,不少高校从科研管理与评价、人才培养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内部管理等方面加强高校的制度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提供了经验借鉴,但仍存在系统性不足、操作性欠缺、离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相差甚远等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切实提升高校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为民
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演变,产生了服务型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独立学院的产生,受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演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它是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发展实际,探讨了独立学院社会功能、培养目标和发展战略三个方面的定位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晓亮
生产力中从来就包含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越发展,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成果就越多。从科学技术到生产力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主要表现为渗透性或合并性,即通过渗透和物化为生产力因素而实现的。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化的关键是企业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韩朝华
生产力经济学在我国的创立和发展已近12个年头,李晓帆同志的新作《生产力流动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又为这一领域增添了新的研究成果。这本著作以分析生产力的流动为主线,系统地探讨了生产力流动的起因、机制和形式。它反映出,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早期研究中的概念之争,而深入到许多实际的经济问题之中。 全书始于对“生产力差”的分析,作者认为,生产力流动的基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生产力差”,二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格局。它们分别构成生产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同恭
科学认知生产力是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当前在认识生产力的问题上去除泛化匡正认识的需要。科学认知生产力的要义就是要认知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从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定位、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性质的论述中理解生产力。传统的旨在通俗简捷阐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内涵的生产力定义因有助于我们科学认知生产力而可用,但有的定义中"征服自然"的思想必须修正而要回归到马克思使用过的"改变自然"的提法,进而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关键词:
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科学认知生产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西南工学院邓金堂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取代了家庭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组织形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人与经济资源的矛盾一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史表明,资本主义企业一直致力于解决企业人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典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既是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产业转型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破与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量与质(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以及内与外(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三组重要关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政策机制、平衡市场机制,并建设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当前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须加速发展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推动长远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将以产业为核心,展现深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引发就业形态和政府、企业关系的深刻变化。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资本 产业转型 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