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4)
2023(6866)
2022(5145)
2021(4829)
2020(4062)
2019(8884)
2018(9158)
2017(18553)
2016(10474)
2015(12239)
2014(12611)
2013(12318)
2012(11342)
2011(10058)
2010(10351)
2009(10114)
2008(10460)
2007(9592)
2006(8909)
2005(8420)
作者
(29289)
(24005)
(23724)
(23240)
(15209)
(11141)
(11049)
(9102)
(9023)
(8821)
(8139)
(7898)
(7891)
(7695)
(7524)
(7290)
(7060)
(6929)
(6887)
(6857)
(6374)
(5861)
(5812)
(5586)
(5514)
(5460)
(5370)
(5360)
(4762)
(4666)
学科
(43341)
经济(43293)
管理(33144)
(30851)
(24718)
(24105)
企业(24105)
中国(19451)
方法(15265)
(14740)
(14048)
数学(12733)
数学方法(12668)
财政(12649)
业经(11194)
(10621)
财务(10600)
财务管理(10552)
(10226)
银行(10219)
(10185)
企业财务(10032)
(9913)
(9676)
地方(9632)
农业(9035)
体制(8199)
(8194)
(8160)
(7985)
机构
大学(154886)
学院(154311)
(65594)
经济(64224)
管理(52934)
研究(51598)
理学(43600)
(43451)
理学院(43144)
管理学(42583)
管理学院(42292)
中国(41922)
(33159)
财经(29826)
科学(28352)
(26640)
(26535)
(24939)
研究所(22933)
中心(22088)
(21754)
北京(21695)
师范(21630)
经济学(21454)
财经大学(21413)
(20044)
(19876)
经济学院(19366)
(17802)
师范大学(17141)
基金
项目(83763)
研究(67586)
科学(64885)
基金(58716)
(48919)
国家(48459)
社会(43148)
社会科(40777)
社会科学(40764)
科学基金(40566)
(32258)
教育(31392)
基金项目(30211)
编号(29309)
成果(26723)
(26652)
资助(23613)
自然(21903)
自然科(21314)
自然科学(21307)
自然科学基金(20903)
课题(20739)
(19337)
重点(18956)
(18874)
(18793)
项目编号(18016)
国家社会(17722)
(17308)
(17043)
期刊
(82693)
经济(82693)
研究(58108)
(38122)
中国(33137)
学报(21118)
管理(21021)
教育(20617)
(19622)
(18631)
金融(18631)
科学(18423)
财经(16958)
大学(16893)
学学(15466)
(14575)
经济研究(14178)
业经(13375)
农业(12848)
技术(12733)
问题(12332)
(10344)
会计(8629)
图书(8489)
理论(8324)
国际(8078)
商业(8035)
(8009)
财政(8009)
现代(7967)
共检索到255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文素  龚浩  
通过对财政现代化定义的辨析和对中国财政历史的梳理,本文对我国传统财政向现代财政的转型标志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财政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财政的控制权由专制君权向民权的转移。清朝末年,我国开启了财政现代化进程,从传统时期附着于神权的君权对财政的完全控制,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意基础和代表民权的中央资政院、地方咨议局对财政的控制。因此,财政现代化的标志,不是财政体制的变化,也不是预算制度本身的出现,而是关系到国家治理模式根本性变化的财政控制权的改变。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的财政体制在社会经济的激变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转型。财政体制的转型推动着中国财政思想的近代化演进,西方近代预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当时财政思想近代转型的主要标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小立  周敬明  刘新平  
解决 10多亿人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第一主题 ,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而粮食安全水平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因此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必须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种粮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粮食转化效益 ,保护和改善粮食生产者和主产区经济利益和经济状况 ;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霞  邹进文  
清朝末年政治结构开始近代转型,中国几千年来国家政权止于县的状况发生改变,国家权力轨道向乡村铺设,公权力延伸到县以下。事权与财权是密不可分的,公共权力的下移必然要求财权的下移,随着乡村治理的近代转型,清末乡镇财政也开始了近代性变迁。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清末乃至中国近代乡镇财政的转型不仅没有稳固基层政权,反而动摇了政府的统治根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选才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城市能源生产供应设施、水资源及供水排水设施、邮电通讯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园林、环卫、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设施和城市防灾设施等。一、城市基础设施是组织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命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使城市产生聚集效益,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把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城市人流、物流、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现代教育制度在乡村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教育矛盾的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毁学是一种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清末十年间,毁学事件在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对刚刚起步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产生很大影响。几十年中,新、旧教育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教育,是导致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崔军  李帆  
1.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统筹谋划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标志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绝不仅仅是一个财政范畴、经济范畴,而是跨越多个领域与多个学科的综合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与地方关系牵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其改革方案设计、制定、执行、评估往往依赖多个国家部门,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文基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财政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财政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财政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若冰  
本文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推导出平民与立宪派参与革命条件的基础上,证明后者的参与门槛较高。在经验实证部分,本文首先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财政压力下新政对民变的影响,发现财政盈余对以平民为主的民变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在选取备用变量与处理内生性的情况下仍具有稳健性;其次,本文讨论了立宪派在预备立宪时期的活动,发现在1910年之后,立宪派显著增加了政治方面的诉求;最后,本文还考察了不同阶层的参与对辛亥革命胜利的贡献,发现民变数量、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清末新政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财政面临崩溃之时实施新政,引发了底层民众的抗争;二是清政府在实施地方自治的同时加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梅  
清末预算案是民初政府预估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宣统三年预算案和宣统四年预算案是预估民国元年(1912)收支缺额的基础,是民二预算案编制与修订过程中增加岁入与核减岁出的参照,是实行解款制后确定各省解款数额的标准。清末预算案本身的争议、北京政府经验的匮乏、各类政争交融其间,使民初财政收支预估过程充满"旧案"与"实情"的纠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雅媛  
城市财政的形成是近代城市史、财政史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透过清末民初上海县城的案例,试图解释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分析其收支结构。研究发现,上海县城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在于:首先,清末上海县城在商业活跃、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城市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传统县城基础设施亟待改善,而城市管理制度与经费相对缺失,促使制度需求的出现。其次,地方的公益善举传统与精英势力崛起并广泛参与地方事务,以及官办市政雏形的出现等因素构成了上海县城自身的优势。此外,新政改革为城市财政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清末民初上海县城城市财政由市政机构作为征税主体,财政收入主要有城市捐税与规费收入、公产收入、债务收入等,支出则由公共事务性支出、行政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几方面构成。积极有效的财政运作是上海县城自治市政成功的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与评价近代地方财政制度变革提供了新的角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志伟  洪钢  
清末的预备立宪活动,曾被学界判断为一场骗局和闹剧。但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从立宪的核心问题——财政状况着眼,可见这场运动有着深刻的财政动因。预备立宪是晚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商民的共同追求。这场运动失败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不是一场闹剧破产。
[期刊] 求索  [作者] 田牛  
清末大量发行铜元,短期内对缓解通货紧缩发挥了积极作用,然则无节制的铸发使铜元沦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工具,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和银钱比价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清中央政府在整顿中由限制、收权到力图对地方造币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具有合理性。但受制于地方权力尾大不掉、动机不纯,整顿的实际效果甚微,从而为民国初期铜制货币跌价埋下伏笔。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任智勇  
为改变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政府财政体制的混乱局面,度支部于光绪三十四年底借预备立宪之机酝酿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在直接插手地方财政和继续由地方督抚掌控财政的两种取向之间,度支部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派出财政监理官,协同地方官员清查各省财政。在选择这些监理官时,度支部尽力搜罗了国内的理财专家和本部门的优秀中级官员作为各省正监理官,并派出相对年轻的副监理官辅助他们。这样的人员结构是使清理财政得以较为顺利推行的因素之一,其结果是使清朝政府第一次对国内财政情况有了相对准确的了解。监理官们在民国成立之后多继续就职于财政部门,并成为中坚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