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0)
- 2023(6394)
- 2022(5297)
- 2021(4773)
- 2020(3973)
- 2019(8714)
- 2018(8324)
- 2017(15576)
- 2016(8810)
- 2015(9343)
- 2014(9043)
- 2013(8824)
- 2012(8176)
- 2011(7534)
- 2010(7561)
- 2009(7091)
- 2008(7246)
- 2007(6448)
- 2006(5754)
- 2005(4955)
- 学科
- 济(34142)
- 经济(34094)
- 管理(25484)
- 业(24699)
- 企(19744)
- 企业(19744)
- 方法(15482)
- 数学(13012)
- 数学方法(12854)
- 学(10605)
- 农(9962)
- 财(9326)
- 中国(8845)
- 业经(8250)
- 贸(8077)
- 贸易(8076)
- 易(7851)
- 农业(6904)
- 制(6443)
- 理论(6189)
- 技术(5912)
- 环境(5821)
- 务(5662)
- 财务(5652)
- 财务管理(5642)
- 银(5529)
- 融(5506)
- 金融(5505)
- 银行(5486)
- 企业财务(5400)
- 机构
- 大学(139322)
- 学院(135654)
- 济(51917)
- 经济(51018)
- 管理(48259)
- 研究(47940)
- 理学(42569)
- 理学院(41985)
- 管理学(41103)
- 管理学院(40872)
- 中国(33511)
- 科学(33325)
- 农(31376)
- 京(28807)
- 所(26011)
- 业大(25403)
- 农业(25256)
- 研究所(24316)
- 财(23685)
- 中心(20368)
- 江(20040)
- 财经(19722)
- 范(19488)
- 师范(19170)
- 经(17960)
- 北京(17431)
- 农业大学(17131)
- 经济学(16448)
- 院(16396)
- 师范大学(15772)
- 基金
- 项目(94982)
- 科学(74108)
- 基金(70520)
- 家(65101)
- 国家(64547)
- 研究(62187)
- 科学基金(53501)
- 社会(41114)
- 社会科(38948)
- 社会科学(38934)
- 基金项目(37837)
- 省(36563)
- 自然(36501)
- 自然科(35691)
- 自然科学(35673)
- 自然科学基金(35083)
- 划(32243)
- 教育(28649)
- 资助(27449)
- 编号(22696)
- 重点(21987)
- 部(20803)
- 创(19881)
- 计划(19806)
- 发(19785)
- 科研(18822)
- 创新(18638)
- 成果(18325)
- 国家社会(17665)
- 业(17336)
共检索到188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党圣元 汤敬一
明清易代之后,清初统治者为了应对士林喧嚣、民怨沸腾和夷夏之防等问题,有意将政权的合法性建基于儒家的道统之上。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都在积极地建构"正统"论,崇理学、兴文教、祭祀明代陵寝,以此来彰显清朝承绪明祚的正统性,收拢天下人心,尤其是聚拢和整合士林阶层为新朝服务,从而通过"文治"来最大限度地消弭社会动荡。这些举措有效地缓解了南明政权消亡之后新的统治者所面临的来自于"政统"、"道统"、"文统"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清朝政权逐渐稳固。清初"正统"论的建构,极大地影响了清代道统观和文统观的发展。在道统观上,清朝统治者张扬政统,抑制学统;在文统观上,则表现为朴学、桐城文派和今文经学间的不断转换。
关键词:
正统 道统 文统 嬗变 桐城文派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小勤
作为传统政治哲学和史学共同关心的主要命题,正统论是对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湖湘学派提出一个"以正论统"的理论模式,即认为助民生者得其"正",存其公者得其"正"、拒夷保夏者得其"正",能得"正"者才能"存其统"。他们运用正统论思想评判前代历史、规约现实政治,不仅极大地发扬了欧阳修以来的正统论思想,也对朱熹《通鉴纲目》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南宋义理史学和伦理化政治哲学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湖湘学派 天理 政治哲学 正统论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东珠
清初广东“迁海”的经过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清初广东“迁海”考实李东珠1“迁海”的目的和范围清初统一战争未结束,各地尚处于政治不稳定状态,特别是退守台湾后待机反攻的郑成功等,企图联合东南沿海的明朝遗民共同抗清,而沿海居民在物质上,精神上都给义师极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祝平
"孝"是中国人的道德传统、文化标识,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实际发挥着"孝"观念的寄附者,"孝"实践的创造者,"孝"文化的传播者的作用,孝道伦理与民间信仰诸要素和形态既互为表里,又互建互构,形成了独特的"孝信仰"。特别是在"孝治天下"正统思想的主导下,"孝信仰"不仅塑造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基本样式,而且构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神话体系和文化功能,影响和深化民间信仰与当时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形塑着中国民众的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江南地区周雄孝子祭的生成与兴盛,既是当地民众践行德孝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王朝"以孝治天下"政治策略的典型样本与成功实践,一方面,表明地方社会的民间信仰总是与民众的现实需求相呼应,具有很强的文化流动性和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传统民间信仰可以与主流价值相向而行,或可作为强化正统秩序的符号象征,为当政者提供向民众传递或灌输主体价值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伦理规范的一种在地化媒介。在当代社会,"孝"的内涵、形态及地位已然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道德和核心价值观仍然需要孝文化的思想资源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对孝文化传统包括民间信仰支持体系进行反思性的重构,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政府参与、制度规范、法治保障,鼓励民间有序开展与推广孝文化及信仰活动,主动弥合孝信仰与现代文明的裂痕,让重孝崇孝弘孝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子奈 冯燮刚
经济学作为人类关于经济现象的知识,无法回避认识论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我们必须追问,经济学何以可能?也就是说,姑且不论真伪,也不谈科学或非科学,经济学知识是否有可靠的依据?如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炜
欧阳修的正统观在早年表现出淡薄华夷之别的超越性,在评判古代政权正统性时重一统而轻种族,晚年却流露出明显的"尊王攘夷"倾向,越来越重视古代政权的民族性问题。欧阳修正统观的发展变化,既与隋唐时期重文化、轻种族的民族思想、正统观的发展有关,又受到了北宋中期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的影响。欧阳修晚年的正统观是宋代正统思想发展由"宽"转"严"的重要节点,其思想为南宋思想家所继承,发展为民族情绪强烈的民族正统观,在元明乃至清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对欧阳修正统观中民族因素的研究,对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欧阳修 正统观 民族思想 北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任友群
关于知识的争论必然涉及人们对自然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看法,还要关系到对外部事物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公有的、绝对的、先验的;而另一方面则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功利的、相对的、经验的、建构的。本文试图辩证地看待建构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建构性本质进行一定分析。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知识 教育 知识社会学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德恩
"诉调对接"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倡导建立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法学界对于"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界定存在分歧。不论是从字面含义,还是从产生背景,抑或是从实践表现来考察,"诉调对接"都应界定为诉讼和调解的双向度对接。诉讼支持衔接调解的机制包括诉讼费用的激励和惩戒、调解协议程序法效力的确认以及当事人适时审判请求权的赋予;调解为诉讼分流的机制涵盖了调解在司法程序中的转介适用、延伸适用和强制适用等多种扩大调解适用的举措。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混合程序将诉讼和调解两种特质融为一体,诉调的相互支持、协调和融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值得中国加以借鉴。
关键词:
调解 诉讼 诉调对接 混合程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应国良 袁维新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久生 谢志仁
本文系统论述了环境意识培养和环境教育理念建构与实施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提出环境教育的五种特性和实施环境教育的五个原则 ,指出环境教育理念的建构及其实践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深化。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晓堂
明末清初,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国内市场初步形成,人们对商业与贸易有了较深的认识,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许多国家都有开展对华贸易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商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海商实力非常雄厚,历史给了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难得机会。
关键词:
坚实基础 良好环境 具备能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明
影宋抄本《鲍氏集》的底本,经考察乃南宋孝宗年间所刻,其版本及文本特征表明出自唐写本,属于六朝旧集,纠正了四库馆臣认为鲍照集属重辑本的错误判断。齐梁时期的虞炎编本鲍照集,推断即《七录》著录的六卷本,萧子显和钟嵘均据此本而论定鲍照的文学地位。《鲍照集》在流传中也可能混入了他人诗作。明朱应登本应据宋本(影宋抄之底本)而刻,产生了讹误字和脱字,不宜作为底本使用。影宋抄本是校注整理鲍照集的最佳版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龙宝新 折延东
高效课堂是技术与艺术构成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技术——课堂技艺——课堂艺术"勾勒出了高效课堂建构的线路图。高效课堂创建始于一系列技术性的课改思路、模式与方案,课堂技术是浓缩课改经验、集成课改理念、固化课改智慧、型构课堂形态的物质依托。课堂技艺是在课改实践中适用现成课堂技术的结果,是公共理念与具体情境、课堂模式与个人创造、稳态课堂与变革课堂的双向互生实践。高效课堂艺术是赋予高效课堂以张力的课改理想,它始终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方式引领高效课堂不断超越技术的层面与限度。
关键词:
课堂技术 课堂艺术 课堂技艺 高效课堂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旺
权利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话语,但对于权利的理解却充满争议,权利之争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权利并非先验的普适价值,而是由文化所建构。文化不仅为权利的界定和证明提供理由,而且影响权利的优先性和排序。但包括生存权和安全权在内的基本权利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权利的普遍性诉求与特殊文化之间的冲突只能通过文明对话的方式来化解,对话将不断拓展权利的哲学基础并建构更为广泛的权利共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成尚荣
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战略和主题,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培植学校精神品格,也已成为学校普遍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文化建设的浪潮荡涤着校园中陈腐落后的东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