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64)
- 2023(5952)
- 2022(4601)
- 2021(4540)
- 2020(3283)
- 2019(7507)
- 2018(7352)
- 2017(12417)
- 2016(7784)
- 2015(8615)
- 2014(8639)
- 2013(7746)
- 2012(6900)
- 2011(6519)
- 2010(6789)
- 2009(6125)
- 2008(6148)
- 2007(5880)
- 2006(5212)
- 2005(4809)
- 学科
- 济(20480)
- 经济(20451)
- 教育(19962)
- 管理(16312)
- 中国(15297)
- 业(14090)
- 企(11464)
- 企业(11464)
- 理论(9218)
- 学(7758)
- 农(7731)
- 教学(6581)
- 业经(6437)
- 财(6231)
- 发(6022)
- 方法(5991)
- 制(5481)
- 发展(5430)
- 农业(5364)
- 展(5307)
- 人口(5172)
- 研究(4750)
- 地方(4459)
- 技术(4222)
- 数学(4132)
- 思想(4112)
- 数学方法(3987)
- 政治(3956)
- 和(3790)
- 革(3704)
- 机构
- 大学(105153)
- 学院(100709)
- 研究(38103)
- 济(31474)
- 经济(30384)
- 管理(29353)
- 教育(29214)
- 范(26317)
- 师范(26245)
- 理学(24441)
- 京(24087)
- 理学院(24005)
- 管理学(23457)
- 管理学院(23204)
- 中国(21774)
- 师范大学(21613)
- 科学(20816)
- 所(18709)
- 财(17479)
- 江(17198)
- 研究所(16768)
- 北京(16417)
- 中心(15391)
- 职业(14885)
- 技术(14155)
- 州(13855)
- 院(13418)
- 财经(13223)
- 经(11886)
- 教育学(11400)
- 基金
- 项目(59154)
- 研究(54587)
- 科学(48353)
- 基金(38675)
- 教育(33344)
- 社会(32744)
- 家(31905)
- 国家(31397)
- 社会科(30454)
- 社会科学(30446)
- 科学基金(26180)
- 编号(25730)
- 成果(24856)
- 省(24340)
- 划(22730)
- 课题(21587)
- 年(19024)
- 基金项目(18872)
- 规划(16147)
- 项目编号(15455)
- 性(15334)
- 重点(14834)
- 部(14752)
- 发(14592)
- 资助(14340)
- 度(14058)
- 教育部(13703)
- 阶(13351)
- 段(13276)
- 阶段(13254)
共检索到168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宁宁
流动人口是我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流动人口适应新型城市的需求日益迫切。以社区教育为模式的流动人口职业和人文素养提升成了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探寻流动人口资源价值、发掘流动人口发展潜力、提升流动人口社会贡献成了社区教育主要的价值属性。因此,探讨流动人口素质教育的推进路径,是成人教育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区教育 价值属性 推进路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蔡文鑫
文章以典型市民作为基准衡量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的同质化程度,进而测度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在测度中,文章分别从经济、社会保障、社会文化、心理和自我实现五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以高、低标准的典型市民为基准衡量,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市民化总体水平分别为44.50%和56.83%,且社会保障和自我实现维度的市民化水平在两种基准下都相对较低。文章比较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发现:在两种基准下,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程度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各维度上均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层面,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此外,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变化趋势发现,2011~2017年,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稳步提高,但社会保障层面市民化程度仍普遍偏低且提高缓慢。因此,文章认为当前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政策思路应从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入手,尤其是要提高乡—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晓英
从人口迁移规律入手 ,分析了“非典”流行期间 ,北京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认为这是执行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分立并行”管理体制的结果 ;提出了以“居住地人口管理”模式取代“户籍属地管理”模式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
非典 流动人口 人口管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福庆 陈磊 龚桢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流向和流动性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定挑战。文章借鉴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推拉模型的相关理论,对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进行了论证,提出可针对不同人群,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原籍吸附、就近消化、落户沉淀、稳定居住"的路径,使其总量平稳递减、流向合理有序、服务可及均等、社会融合顺畅。最后,从构建框架、完善制度、均等服务、建立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畅通从迁徙到落户通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融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融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宝富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日益严峻,理论和实践界对解决该问题存在漠视需求、理想化寻求解决办法、过于迷信市场机制、忽视政府作用等误区。应将中低收入流动人口的租赁房供给行为定性为兼具市场经营和社会保障性质的准住房保障行为,提倡政府以适当赢利的方式投资、经营流动人口公寓。流动人口公寓应以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单间和20-30平方米的小套房为主要户型;应以"补砖头"而非"补人头"的方式解决中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面向城区服务业中的中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公寓应"大分散,小集中";应以保障房开发为纽带来建设都市卫星城。
关键词:
城市化 流动人口 住房保障 城市规划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奎臣 孙波 李勇杰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成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市民化教育从影响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制度建构能力和与城市居民相互接纳等方面,对其社会融入过程发挥着基础功能。因此应实现以社会融入为目标的流动人口教育公共服务政策转型,发展服务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多层次市民化教育体系,实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全方位市民化教育。
关键词:
城镇化 流动人口 市民化教育 社会融入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辛小柏
义务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属于公共产品,是一种强制性、普惠性的全员教育,基于这一属性,保障每个适龄阶段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我国适龄儿童基数大,分布广,其享受义务教育情况不仅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并且存在部分儿童失学的现象。目前政府正在加大力度,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对不利群体的覆盖率,这其中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益是一个重要内容。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红玲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调整相对于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滞后及流动人口家庭背景的不同。解决这个问题 ,短期内应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收费管理等 ,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而从长远来看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翼
略论农村流动人口朱翼一、关于90年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和成因90年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动和大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农村人口城乡间频繁流动,已引起当今社会普遍的关注。(一)90年代人口流动的特点1、规模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总量达6000万,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金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庞大的老年流动人口是其表征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流动性的增强,给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带来更多挑战。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流动人口主客观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引入广义精确匹配法评估背后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提升显著;从教育形式上看,健康知识讲座对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本文为理解流动性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社区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豪 桂河清 柴国俊
中国拥有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释放流动人口消费需求潜力,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专题数据,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分类比较分析方法,估算了流动人口的消费需求潜力。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消费需求潜力为11.58%,消费需求潜力规模为6319亿元,释放流动人口消费需求潜力,能提高居民消费率0.71个百分点;提升流动人口需求收入弹性、增强消费信心、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等,是释放流动人口消费需求潜力的主要路径。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释放流动人口消费需求潜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周燕 郭开军 尹德挺
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公共选择主体、利益相关者等因素,总结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机制,指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综合考虑管理体制改革成本的前提下,多个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约束条件进行选择并相互博弈,尤其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政府行为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流动人口管理 体制改革 公共选择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群 张少华
社会网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一直存有争议,特别是对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影响尚不确定。为此,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影响程度、路径及异质性等方面考察了社会网络对流动人口工资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并不能帮助流动人口提高工资水平,与正规渠道相比,流动人口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的工资水平反而降低了7.9%,原因在于其依赖的是一种低级别的关系网络,传递给雇主的是弱能力信号。细分之,相比同乡和朋友的弱关系,亲人的强关系网络对工资的负向影响更大;随着流动人口职业层级的提高,社会网络的影响作用呈减弱趋势。由此,拓宽和正规化就业搜寻方式、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等,是提高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展新 郭菲
卷入高速城市化进程的村委会型社区正在从农村社区开始转变成为与居委会型社区并列的城市社区。村委会型社区同时保留了一些农村社区的体制遗产,主要是排他性的农村集体经济、福利制度和个人住房制度。这样,在流动人口聚集的村委会型社区中,形成了不同于居委会型社区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分割与分层。这意味着,由于村委会型社区的出现,中国城市社会正在从单一的城乡分割式“本地-外来”二元结构向“双二元”结构转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