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93)
- 2023(9663)
- 2022(8260)
- 2021(7808)
- 2020(6422)
- 2019(14374)
- 2018(14324)
- 2017(26824)
- 2016(14915)
- 2015(16644)
- 2014(16065)
- 2013(15671)
- 2012(14864)
- 2011(13452)
- 2010(14200)
- 2009(13246)
- 2008(13301)
- 2007(12546)
- 2006(11480)
- 2005(10516)
- 学科
- 济(53260)
- 经济(53194)
- 管理(49171)
- 业(46603)
- 企(40412)
- 企业(40412)
- 农(17961)
- 中国(17816)
- 财(15884)
- 方法(15811)
- 技术(15393)
- 地方(15263)
- 业经(14673)
- 制(14361)
- 策(12825)
- 理论(11905)
- 数学(11849)
- 数学方法(11564)
- 农业(11517)
- 银(11475)
- 银行(11467)
- 学(11430)
- 行(11042)
- 技术管理(10369)
- 贸(10124)
- 贸易(10110)
- 融(10089)
- 金融(10085)
- 教育(9873)
- 易(9743)
- 机构
- 学院(204116)
- 大学(201997)
- 济(80475)
- 经济(78398)
- 管理(77443)
- 研究(68761)
- 理学(64026)
- 理学院(63270)
- 管理学(62352)
- 管理学院(61892)
- 中国(55452)
- 京(43470)
- 财(43204)
- 科学(39085)
- 江(36069)
- 所(33337)
- 中心(33056)
- 财经(31818)
- 范(30923)
- 师范(30764)
- 研究所(29148)
- 州(29028)
- 经(28349)
- 北京(27630)
- 农(27395)
- 院(25158)
- 师范大学(24217)
- 业大(24081)
- 省(23117)
- 经济学(22858)
- 基金
- 项目(122420)
- 研究(98596)
- 科学(97122)
- 基金(85398)
- 家(71761)
- 国家(70994)
- 科学基金(61794)
- 社会(61096)
- 社会科(57766)
- 社会科学(57749)
- 省(49740)
- 教育(45705)
- 基金项目(44354)
- 编号(42647)
- 划(40944)
- 成果(37635)
- 自然(36941)
- 自然科(36049)
- 自然科学(36041)
- 自然科学基金(35387)
- 资助(33592)
- 课题(30791)
- 创(27950)
- 发(27475)
- 重点(27134)
- 部(26286)
- 创新(26078)
- 项目编号(26067)
- 年(25755)
- 性(25454)
- 期刊
- 济(103271)
- 经济(103271)
- 研究(70249)
- 中国(50102)
- 财(35529)
- 教育(33422)
- 管理(32341)
- 农(26110)
- 融(25153)
- 金融(25153)
- 科学(25024)
- 学报(24910)
- 技术(19863)
- 大学(19736)
- 学学(17566)
- 业经(17371)
- 农业(16822)
- 财经(16491)
- 经济研究(14949)
- 图书(14763)
- 经(14343)
- 问题(13282)
- 坛(11893)
- 论坛(11893)
- 贸(11224)
- 书馆(11016)
- 图书馆(11016)
- 现代(10462)
- 技术经济(10154)
- 科技(9936)
共检索到340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雪莹
经学文本的解读及其阐释方式的呈现,可反映出注经者的真实意图和深层思想。王安石推崇《诗序》,他对《诗经》的解读,不仅是以经学家的角度汲取了汉代以来的政治性经学策略,而且是在熙宁变法的重要历史关头,以改革家的身份借助经学文本来传达政治理想。本文将焦点放置于政治与经学文本的互动关系之中,以此来考察《诗经新义》如何在"一道德"的指引下形成《诗》学注本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
经学文本 《诗经新义》 一道德 话语策略
[期刊]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作者]
段晓林
《诗经》是诗人韩博推荐的唯一一本中国古代诗词类的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曾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今仍不失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诗经》给我们展示的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先民的生活画卷。其中有王公贵族的宴饮、祭祀、战争等政治生活内容;有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从戎服役时的军旅生活场面;而更多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陈民镇
"文章原出五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生成论,它强调五经的终极意义,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文体的发生机制。刘师培在"文章原出五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文章原出王官"说。从《诗》《书》的实例来看,王官确实对文体的发生和早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且存在典籍与文书相互渗透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礼乐制度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统摄意义。
关键词:
文体 王官 五经 《诗》 《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立
文章主要以《诗经·驺虞》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从文化角度对《驺虞》进行分析。《驺虞》不仅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歌,也是一首天子专用的射猎音乐,因为"乐者为同",故而有时也会用于普通阶层的重要场合,但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使用。《驺虞》除了作为射猎的音乐节奏之外,还含有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时序、躬行仁心道德的讽谏意义。
关键词:
《诗经》 驺虞 射猎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梅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关键词:
《诗经》 叠音词 同源词 义通 通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范梦怡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探讨集中反映在他的《音学五书》之《诗本音》中。而《诗经》中虚字是否入韵的问题正属于《诗经》韵例的研究范畴。在《诗本音》中,顾炎武一方面认为虚字不入韵,另一方面又认为虚字可以入韵。从现代音韵学的角度来看,顾氏的观点有得有失,值得后世学者加以深究。
关键词:
《诗本音》 《诗经》 韵例 虚字 入韵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许卉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他以“诚正”来定位《诗经》,认为其蕴有精理奥义、旨趣可绎。同时他对《诗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孔子删诗”“《诗》亡,《春秋》作”“二南之义”“郑声淫”等都提出了独特的认知。黄道周在诠释《诗经》上,汉宋交融、四家兼采,同时注重《诗经》的文学性,体现了晚明《诗经》学发展既综摄又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
黄道周 《诗经》 孔子删诗 郑声淫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许卉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他以“诚正”来定位《诗经》,认为其蕴有精理奥义、旨趣可绎。同时他对《诗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孔子删诗”“《诗》亡,《春秋》作”“二南之义”“郑声淫”等都提出了独特的认知。黄道周在诠释《诗经》上,汉宋交融、四家兼采,同时注重《诗经》的文学性,体现了晚明《诗经》学发展既综摄又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
黄道周 《诗经》 孔子删诗 郑声淫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浩洁
《考槃》是十五国风中卫地的诗歌,其主旨向来众说纷纭。然而,细析《考槃》"永矢弗谖"一语,可知这位独居的隐士实有不忘君德、仍念朝廷的出仕之愿。现实隐居和内心想要出仕的矛盾才是诗中隐士连发"永矢"愤激之语的根源。因此,隐士身隐心仕才是此诗原旨。
关键词:
《考槃》 主旨 身隐心仕 出仕 隐士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温敦
《诗经》语言精练形象,风格高雅,且多为四言诗句,经历代广泛传播,许多习用的语句已转化为成语。《诗经》中的成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不少属于婚恋成语。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念、社会的婚恋习俗以及婚庆礼仪。
关键词:
《诗经》 婚恋成语 婚恋观 婚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荣梅 杨亚丽
《诗经》女性审美视角主要包括外在的容貌、形体,内在的品德、性情,这四方面均可对应于意象:花、水、玉、月来表现。后世文学不断吸收这些丰富营养,并继承和发展,形成女性审美传统即女性与花水玉月文化割舍不断的民族血缘情结,也造就中国古代整体审美典范,更多崇尚的是与女性审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中和、阴柔虚静、玄远飘逸的气质。
关键词:
《诗经》 女性形象 审美传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文意
情歌类白茆山歌是2002年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除《时政歌》之外最多的山歌,也是如今当地人认为的占据最主要地位的一类山歌。文章将山歌集中的情歌分为五类,并对其中两类——求之不得式和两情相悦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和分析。通过这两类情歌与《诗经》中情歌的对比研究,发现前后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对"白茆山歌·情歌"的保护和对《诗经》中情歌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伟
《兰亭集序》和兰亭诗表明,回归自然,亲近山水,已成为东晋世族士人们超越死亡,萧然忘羁的一种解脱方式。兰亭诗虽未能彻底纠正玄言诗"理过其辞"之弊,且其艺术成就总体而言并不甚高,但却为后代山水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启伟 王翔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在"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诗歌艺术精品,兼具音美、形美、意美。
关键词:
《诗经》翻译 “三美”原则 艺术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