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3)
2023(9668)
2022(8490)
2021(7927)
2020(6727)
2019(15681)
2018(15413)
2017(29342)
2016(16579)
2015(19023)
2014(19375)
2013(19369)
2012(18937)
2011(17408)
2010(18135)
2009(17183)
2008(17577)
2007(16544)
2006(14668)
2005(12996)
作者
(52368)
(43854)
(43740)
(42020)
(28034)
(21528)
(20061)
(17214)
(16770)
(15974)
(15205)
(15070)
(14238)
(13954)
(13949)
(13647)
(13642)
(12879)
(12860)
(12801)
(11173)
(11071)
(10813)
(10203)
(10060)
(9901)
(9900)
(9882)
(9064)
(9057)
学科
(74029)
经济(73941)
(47579)
管理(45688)
(35286)
企业(35286)
(32342)
方法(31518)
数学(26639)
数学方法(26331)
农业(21510)
地方(18984)
中国(18645)
业经(18540)
(18294)
(17851)
(16298)
(12563)
贸易(12554)
(12094)
理论(11591)
(11233)
(11225)
(11197)
金融(11194)
银行(11194)
(11142)
(10647)
(10343)
财务(10308)
机构
大学(256279)
学院(255581)
(98780)
经济(96364)
管理(92773)
研究(88818)
理学(78763)
理学院(77739)
管理学(76261)
管理学院(75750)
中国(67280)
科学(57223)
(54700)
(53606)
(47459)
(47294)
(46066)
研究所(42906)
中心(41699)
业大(41285)
农业(41260)
(37570)
师范(37198)
财经(36862)
(33775)
北京(33574)
(33031)
(32439)
(30604)
经济学(29731)
基金
项目(161300)
科学(124982)
研究(117745)
基金(114152)
(99398)
国家(98437)
科学基金(82652)
社会(73174)
社会科(68739)
社会科学(68713)
(66901)
基金项目(60658)
(54233)
教育(54204)
自然(52848)
自然科(51504)
自然科学(51484)
自然科学基金(50541)
编号(49085)
资助(46503)
成果(42156)
重点(36754)
(35658)
(35374)
课题(34839)
(32011)
科研(30617)
(30097)
创新(29984)
教育部(29757)
期刊
(122414)
经济(122414)
研究(74742)
中国(54258)
(54084)
学报(47262)
科学(40912)
(38278)
农业(35696)
大学(35132)
学学(32984)
管理(31884)
教育(29480)
(24814)
金融(24814)
业经(22505)
技术(20932)
财经(19438)
问题(16795)
(16719)
(16666)
经济研究(16337)
(15981)
图书(13613)
资源(13009)
技术经济(12798)
(12145)
业大(12048)
理论(11736)
统计(11355)
共检索到393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罗兴佐  
村治是各权力主体在村庄内部交互作用的过程。自 1 980年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分化 ,各种民间组织重新兴起 ,并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成为村治中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对村治的参与 ,一方面提升着村庄治理的民主化程度 ,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村级组织权威的衰落 ,给乡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此 ,重建村级组织权威 ,实现民间组织的制度化参与 ,对于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罗兴佐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庄治理过程的描述 ,探讨了其有效治理的机制与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认为 ,村庄本质上是具有自主治理能力的 ,它拥有着治理其自身的各种资源 ,因而国家在提高对乡村社会的治理绩效时 ,应注意引导和支持村庄的自主治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通过对浙江北部D村的个案考察,从村庄社会内部的角度出发,力图分析经济高度分化背景下利益密集型村庄选举过程的表现样态及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村庄治理层面的后果。研究表明,村级权力的高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选举的意愿,以纵向经济分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圈层化构成了村庄内部选举高度竞争化的助推机制;在竞争性选举过程中,竞选者以利益派性为组织基础,采取关系、金钱等策略性动员方式获取选票;村级权力的高价值直接带来了村庄选举以及村庄治理的谋利化色彩,表现在村级资源的分配上,即为分配原则的私人化,导致了村庄底层以上访为主要方式的针对处于村干部位置之上的富人群体的抗争,村级组织面临合法化危机。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慧霖  李加林  王中义  辛欣  杨凯杰  王彩依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浙江省1597处3A级景区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点密度分析,结合ArcGIS 10.6、地理探测器等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探讨浙江省及各地级市3A级景区村庄空间结构特征、影响因子,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思路:(1)浙江省及各地级市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聚集性显著,空间结构呈“万”字形。(2)各地级市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趋低海拔、趋平原、趋阳坡、趋河流、趋干线、趋中心地等分布规律。(3)3A级景区村庄数与高程、坡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呈负相关,距水域分布5 km范围、地级市40 km范围、区县15 km范围、重要道路干线4 km范围、高级别景区20 km范围内具有显著的聚集性与辐射性。(4)自然因子是影响3A级景区村庄空间结构特征的先决性因子,人文因子是村庄转型的牵引性因子。(5)3A级景区村庄优化可进一步以点促面,促成多核心放射结构和核聚—扩散结构、以线为轴,优化聚集—汇流结构、以面化点,优化同异互动结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晓飞  岳晓文旭  周立  
探索村庄发展与经营的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总结村企合一、有为集体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湖州市L村"村+公司+家庭农场"的发展实践进行单案例研究,并提出经营村庄的新模式——"村企统合"。村企统合是统筹规划基础上的统一经营与合作,促成了劳动与资本的联合,其本质是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体现出农民主体性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表现出弱依附性、弱行政性与强经济性、强社会性。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村企统合产生的前提,村企统合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村庄创新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雒珊  
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经营村庄”成为普遍现象,逐利的工商资本进村成为“经营村庄”的主导者。资本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村企绑定”,介入乡村的权力体系,扮演“经营者”和“治理者”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资本进村从生产经营转向平台化的经营。首先,通过迎合政策打造亮点,搭建项目资源平台,完成村庄的基础打造;其次,集中流转土地资源进行投资平台的运作,吸引外来资本进行非农化开发,实现村庄的增值;最后,资本以“经营共同体”的中介对接角色,在多个利益主体关系平台的运转中处于主导地位,保证村庄的维护和升级。乡村资源被资本统筹调配成为其经营获利的工具,对乡村治理产生不可控的后果。这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制度规范资本下乡,防止资源下乡过程中资本下乡经营的利益蚕食行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峥   申屠杜平   蔡锋铭   朱紫薇  
本文从界定村庄内部非建设用地内涵出发,结合浙江省海宁市村庄内部非建设用地现状特征,总结了现行政策条件下村庄内部非建设用地利用在规划管控传导、基础数据应用、用地计划保障、审批政策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后续加强村庄内部非建设用地利用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政欣  包亚芳  孙治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图12表2参36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承伟  周晶  程水林  
贫困治理是民间组织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农村草根民间组织在贫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秦巴山区4家草根民间组织发育较早、发展历程具有典型代表性,其发展伴随着农村制度变迁、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产品需求变化等轨迹,它们扎根于农村贫困社区,以促进贫困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但在实际参与贫困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制度性障碍、非制度性障碍、外部资源依赖和自身组织障碍。把握草根民间组织发育演进的历程,探讨如何突围制度困境和资源困境,对其他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后税费时期,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型村庄中,不得罪人、缺乏原则性的"老好人"成为村治的主体。税费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带来的系列后果,如村庄治理权力弱化、村庄集体资源匮乏等,成为理解"老好人"治村得以出现的制度层面原因;另一方面,"老好人"治村现象的出现与村庄社会变迁以及村庄内生型力量彰显有关。"老好人"治村是上述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村治主体的"老好人化"导致村级组织悬浮、基层矛盾凝聚、村庄秩序瓦解等一系列政治社会后果,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建设“零污染村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的新方法,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新途径。本文应用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以浙江省源头村为典型案例发现,当前源头村建设“零污染村庄”的实践逻辑是以污染预防控制为前提、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关键、以清洁能源推广为重点、以环境教育传播为核心、以环保公众参与为保障,从而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社会凝聚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源头村在建设“零污染村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高效率的治理机制、多类型的治理资源以及共识性的治理目标的创新模式,并且通过学习机制、行政机制以及社会机制来保障“零污染村庄”创新模式的发展。为进一步发挥“零污染村庄”治理优势,提升乡村振兴绩效,未来需要从明确各主体角色定位、塑造合理性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多类型资源以及达成共识性集体行动,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善治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春梅  石绍成  
有关治理中民主与效率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二元悖反关系"、"目的—工具关系"与"伙伴关系"三派观点,彼此争论的核心在于二者到底是冲突还是协调。为了探讨村庄治理实践中民主与效率之间真正的关系及二者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湘西乾村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村庄治理中,处于被动参与和低效治理中的乾村,民主与效率整体上是相互协调的伙伴关系,实质性参与对效率有促进作用,而非实质性、象征性参与对效率的作用不显著,效率对民主的促进作用大于制约作用,村庄治理系统的成长可以提高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民主与效率伙伴关系的强化,需要加大村庄治理实践实质性参与力度,提高公益性村庄治理实践活动的效率,并减缓公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秀英  赵兴泉  沈月琴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治理问题是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该文以浙江省为例,总结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治理在"政经分离"、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分类实现"政经分离"、不断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完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荣  贾生华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先红  
返乡农民工从经济、社会、精神和治理等四个层面对村庄社会产生剧烈的影响和冲击。他们正在挣脱村庄社会的束缚,以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引领村庄,形成"在地市民化"的局面,最终致使村落共同体走向瓦解。"在地市民化"意味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市民趋同。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状态,是没有城市化的市民化。返乡农民工的"在地市民化"状态,呼唤国家和社会各界从生产生活条件、福利保障待遇、思想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