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9)
- 2023(5426)
- 2022(4407)
- 2021(4432)
- 2020(3299)
- 2019(7527)
- 2018(7401)
- 2017(12439)
- 2016(7934)
- 2015(8755)
- 2014(8869)
- 2013(7981)
- 2012(7589)
- 2011(7104)
- 2010(7428)
- 2009(6731)
- 2008(6697)
- 2007(6462)
- 2006(6144)
- 2005(5490)
- 学科
- 济(25150)
- 经济(25009)
- 教育(20007)
- 管理(16651)
- 业(15012)
- 中国(14615)
- 企(13227)
- 企业(13227)
- 理论(11160)
- 农(9715)
- 方法(8756)
- 学(8107)
- 业经(7946)
- 地方(7703)
- 财(7077)
- 和(6420)
- 教学(6302)
- 制(6100)
- 农业(5990)
- 发(5620)
- 发展(4938)
- 数学(4905)
- 展(4815)
- 数学方法(4802)
- 体(4645)
- 工作(4444)
- 社会(4408)
- 地方经济(4225)
- 政治(4200)
- 思想(4113)
- 机构
- 大学(112063)
- 学院(105874)
- 研究(40850)
- 济(33703)
- 经济(32701)
- 管理(32015)
- 教育(29710)
- 范(27664)
- 师范(27603)
- 理学(26970)
- 理学院(26469)
- 管理学(25862)
- 管理学院(25607)
- 京(25436)
- 中国(24176)
- 师范大学(22833)
- 科学(22663)
- 所(19782)
- 财(18928)
- 江(17902)
- 研究所(17714)
- 中心(17280)
- 北京(17049)
- 财经(14546)
- 州(14540)
- 院(14089)
- 职业(13577)
- 技术(13232)
- 经(12965)
- 农(12243)
- 基金
- 项目(63584)
- 研究(57483)
- 科学(51771)
- 基金(42552)
- 社会(36635)
- 家(35579)
- 国家(35028)
- 教育(34763)
- 社会科(33062)
- 社会科学(33047)
- 科学基金(29016)
- 编号(26575)
- 成果(26528)
- 省(24931)
- 划(23488)
- 课题(21751)
- 基金项目(21290)
- 年(18862)
- 规划(16554)
- 部(16494)
- 性(16379)
- 重点(16054)
- 项目编号(16043)
- 资助(15614)
- 教育部(15238)
- 发(14959)
- 阶(14603)
- 段(14536)
- 阶段(14508)
- 度(14474)
共检索到177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认同是重点与难点;认同逻辑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其主旨在于对人心进行导引,使不同族群的人对文化、民族、政治和国家产生认同。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认同逻辑与结构中,文化认同是逻辑起点,民族认同是主体自觉,政治认同是信任基石,国家认同是精神导向。教育在促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应价值分别在于建构治理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夯实治理的民族融合基础、优化治理的公共权力服务和凝聚治理的集体精神力量,建构从"乡土"到"天下"的治理逻辑链条。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民族地区 认同逻辑 教育支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卢德生
不论从世界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还是从民族村寨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村寨需要带有本土性的社区教育。文化是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立足点,建立文化中心是民族文化与村寨双向滋养的社区教育的可行模式。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村寨 社区教育 文化中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任勇
国家认同建设不同路径影响到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国家认同建设而言,古典意义上国家认同更多基于文化层次,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帝国体系的解体以及现代国家建设内容的展开,国家认同建设实现了现代性的转换并被赋予了新内容。此时的国家认同融合了现代化过程中各种要素,不仅体现为国家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入影响,而且也体现了国家的集体意识和有机团结,具有了规范性、传统型和现实性的等特征。
关键词:
国家认同 中国逻辑 价值体系 国家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江涛 杨兆山
职业教育的职责定位、办学方向、办学格局和育人机制为其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充分条件,彰显了其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民生发展保障、推动区域产业进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中,必须遵循“政治性、全面性、适配性、文化性”等实践逻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职业教育实践的“总纲”,以产教同频共振发展助推民族地区产业高移,以促进全员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以文化性视角推动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双维度”富裕。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结构性改革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以技能培训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以研发服务助力民族地区产业迭代、以技术牵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任雪园 闫广芬
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力量。面对实现共同富裕这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和复杂挑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应当以复杂性思维为逻辑遵循,从动态性、关系性和整体性思维的三重视角构建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相互耦合的思维分析框架。依据这一分析框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应当以动态性思维促进系统要素不断优化,以关系性思维推进系统结构适时调整,以整体性思维推动功能定位及时转变,进而充分认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复杂过程并指引其行动路向。一是超越线性思维方式,以民族地区的文化革新重塑精神支撑;二是打破实体思维范式,以民族地区的产业创新牢固物质基础;三是转变碎片思维现象,以民族地区的意识更新激发主体行动。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共同富裕 思维逻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韩铁刚 王阿舒
学校教育是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国民语言文字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于政策实践,在教学系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嬗变。其理论逻辑表现为以教育性教学解决属性问题,以发展性教学解决场域问题,以社会性教学解决过程问题。据此,在实践理念层面上,应着力全面达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价值逻辑预设的多重教育目标,重点加强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读写能力;在实践行为层面上,须重视教学节奏与学习节奏的关系,精炼教学内容,着力提高核心素养;在组织建设层面上,应完善学校治理文化,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打造良好环境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梁成艾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民族地区,振兴的抓手在职业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由技术逻辑、生态逻辑、文化逻辑和治理逻辑组成。技术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科技创新"研发所",精进乡村人才振兴技能,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经济达人"的培育。生态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生态救护"智囊库",引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产能,助力生态宜居建设"生活达人"的培育。文化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文化传承"宣讲席",激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本能,助力传承乡风文明"文化达人"的培育。治理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乡村发展"云课堂",挖掘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潜能,助力优化乡村治理"政治达人"的培育,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适时转换的重大战略,必须要遵循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现实逻辑以及实践逻辑等四重逻辑主线。基于此,从发展驱动、语境转移、质量发展及功能耦合等维度出发,提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拓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视域;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构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行—村"协同多维供给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成晨
民族地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关键在职业教育。基于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承载和现实困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站位在政治、经济、社会、实践、教育“五位一体”逻辑下,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良性互动、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先导性作用,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共同富裕 基本逻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克松 刘璐璐
新时代,我国已进入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趋向和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面对民族地区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应遵循内生性发展、融合式发展、结构化发展三大发展价值理念,形成以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维互嵌”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性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存量”“增量”和“变量”的推动力,进而与民族地区各类发展资源建立交互性耦合结构,设计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一是提质存量,完善提升现有软实力和硬实力;二是优化增量,加快构筑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三是把握变量,持续释放职业教育发展内生活力。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彭飞霞 张家军
从“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我国职业教育需逐步探索形成高社会认同的可行路径。社会认同理论指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需经历分类界定“我是谁”,科学比较把握“我有何不同”,积极区分指向“我如何成为更好的我”三段发展历程,内蕴着从职业教育内群体深化认知、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内外群比较中厚植情感、再到职业教育独有特征外显为社会共知后群体心理归属形成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内群特色凝聚为核的认知认同形成,内外群交互互促为轴的情感认同深化,外部文化符号形成为引的行为认同呈现”的内生发展逻辑,具有“主动‘知己’—开放‘知彼’—优化‘整合’”的行动隐喻。遵循内生逻辑,建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支持机制,在层次机制上要重点关注微观层次的职业教育特色形塑,从内部寻找发展动力;在形式机制上要重点选用综合式的监督—服务式,加强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建设;在功能机制上要重点运用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符号形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社会认同 内生逻辑 支持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民族认同是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逻辑起点。这是由民族认同的主体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主体的同一性、民族认同的客体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客体的共通性、民族认同的目的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目的的一致性、民族认同的依据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依据的等同性所决定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兰明
民族团结教育逻辑包括认知逻辑、过程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认知逻辑层面上看,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起点是单一民族文化认同,进而拓展为区域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逻辑。交往主要是人员交往,交流主要是情感交流,交融主要是文化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种递进逻辑关系,人员交往是情感交流的基础,情感交流的积累奠定文化交融的根基,文化交融牢固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的认知逻辑和过程逻辑生发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逻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应该以民族文化交融为逻辑主线,从心理、教育、管理维度构架民族团结教育运行机制,打通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师资整合和方法整合等"四项整合"的实践路径,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逻辑 认知 过程 实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晓华 桂还官尚 张琼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行动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助力“反贫困”、推动“产业升级”和践行“教育公平”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逻辑下,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需要激活支援政策储能蓄力的支撑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源动力。通过升级对口支援的纵横层次,构建“省—校”合作战略联盟;下沉对口支援的合作向度,形成基于学科组织的支援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评估机制,提升对口支援的政策效应等方式,深化实现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行动的改革,助力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