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34)
2023(7107)
2022(5569)
2021(5502)
2020(4014)
2019(9338)
2018(9324)
2017(15309)
2016(9675)
2015(10896)
2014(10841)
2013(9768)
2012(9143)
2011(8561)
2010(9074)
2009(8134)
2008(8254)
2007(7580)
2006(6834)
2005(6345)
作者
(25438)
(21089)
(21047)
(20189)
(13606)
(10111)
(9628)
(8327)
(7928)
(7906)
(7364)
(7307)
(6891)
(6873)
(6773)
(6606)
(6425)
(6409)
(6314)
(6134)
(5662)
(5365)
(5119)
(5077)
(4942)
(4884)
(4865)
(4717)
(4427)
(4219)
学科
(26269)
经济(26232)
教育(21105)
管理(20729)
(17798)
(14879)
企业(14879)
中国(14456)
理论(12032)
(10800)
(9255)
教学(9100)
方法(8464)
业经(7893)
(7290)
(6609)
农业(6333)
数学(5926)
(5855)
数学方法(5694)
发展(5676)
(5553)
地方(5426)
(5330)
技术(5155)
学法(5059)
教学法(5059)
研究(4852)
思想(4654)
(4507)
机构
大学(134677)
学院(130576)
研究(48763)
(38688)
管理(37696)
经济(37448)
教育(32248)
理学(31549)
(31068)
理学院(30969)
师范(30885)
(30585)
管理学(30065)
科学(29975)
中国(29850)
管理学院(29779)
师范大学(25302)
(24747)
(23056)
研究所(22533)
(20990)
北京(20350)
中心(19993)
技术(19329)
(18511)
(18344)
职业(18247)
(17495)
财经(16307)
业大(16224)
基金
项目(79465)
研究(68344)
科学(62793)
基金(51820)
(44539)
国家(43943)
教育(40580)
社会(38964)
社会科(36317)
社会科学(36306)
科学基金(35769)
(33015)
编号(31484)
成果(30257)
(30062)
课题(26169)
基金项目(25797)
(22811)
重点(20177)
自然(20041)
资助(19895)
自然科(19487)
自然科学(19479)
自然科学基金(19114)
规划(19090)
(18832)
(18767)
(18761)
项目编号(18723)
(16822)
期刊
教育(56601)
研究(51451)
(49169)
经济(49169)
中国(37571)
学报(21036)
科学(18212)
(17565)
大学(17168)
(17164)
技术(15914)
职业(14760)
学学(14176)
管理(13987)
农业(12046)
技术教育(9747)
职业技术(9747)
职业技术教育(9747)
财经(9194)
(8862)
金融(8862)
图书(8743)
(8635)
论坛(8635)
业经(8003)
(7980)
(7499)
(7123)
高等(6818)
书馆(6750)
共检索到212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促进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融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它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以民族文化的交融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位以及课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也体现于校外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的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中。对民族团结教育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属性的理解愈是深刻,愈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价值。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整合、师资整合、资源整合以及方法整合,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红芝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要的是打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要把学前推普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从理论逻辑上,民族地区学前阶段推广普通话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奠定语言基础、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行为基础;从实践路径上,须着力于合理开发幼儿园课程、有效开展语言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共创语言生态环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的脆弱性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开展。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阶段的共同体脆弱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和铸牢国民共同体意识,从以国聚族到以族兴邦,从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阶级联合革命,到带动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改革,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些努力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由此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基础。沿着聚族兴邦的实践轨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以此为基础,方可更好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刘妍  
促进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教育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培养民族治理人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倡导主流的民族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民族间"三交"等方面来体现。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独特功能。广西的实践探索表明:扶持民族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保障,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推进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岳涵  
文章致力于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就业优先政策相结合,梳理回顾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背景,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与就业优先政策结合的重要意义,论述结合就业优先政策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内容,对新时代就业优先政策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庆文   韦兰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着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断聚焦。基于“层递交往”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形式维度梳理了党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取得的经验。一是通过布局建校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空间向度;二是通过机会均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交流机会;三是通过办民族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三交”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机制,该机制以“分层互动、逐层递进”为价值导向。要实现“层递交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就需打开“微观”主体交往新视界:搭建“三交”平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基础;加强深层互动,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贴近生活世界,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吴艳梅  
德国高校通过跨文化教育模式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经验,对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面对由复杂的少数族裔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德国主要通过高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介质,依靠高校开发和建构自身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课程、政府部门及机构依托高校实施跨文化教育项目、社会机构为高等教育构建民族团结的人文环境等三项措施和手段,较好地满足了在德少数族裔彼此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需求,从而维护了整体族群结构的稳定和团结。其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所形成的启示和借鉴主要在于:可从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增强公共资金支持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项目、营造社会集体氛围下的民族团结意识等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高校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敏  薛二勇  皮家胜  李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发展路径。从内容、目标、对象三个角度,可以基本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包括"团结"和"进步",二者互为倚靠、不可偏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强调国家观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民族。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科学理性水平的提升;"德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变革;"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文化"相对薄弱、"德化"有待加强、"教化"有待提升等挑战,应从解决语言问题、物化问题和普遍问题三方面着手和用力,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兰明  
民族团结教育逻辑包括认知逻辑、过程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认知逻辑层面上看,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起点是单一民族文化认同,进而拓展为区域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逻辑。交往主要是人员交往,交流主要是情感交流,交融主要是文化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种递进逻辑关系,人员交往是情感交流的基础,情感交流的积累奠定文化交融的根基,文化交融牢固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的认知逻辑和过程逻辑生发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逻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应该以民族文化交融为逻辑主线,从心理、教育、管理维度构架民族团结教育运行机制,打通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师资整合和方法整合等"四项整合"的实践路径,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东亮  普同庆  
慕课教育模式贯通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是全方位育人理念在网络时代的重要体现。5G技术为民族团结慕课带来教育数据扩容与教育内涵扩展两个层面的教改空间。新时代相关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在知识传授方面以理服人、在情感沟通方面以情动人,体现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传播民族理论知识与促进民族团结情感信念的双重属性。5G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慕课教学改革需要考虑一般慕课教改的普遍问题与民族团结教育慕课教改的特殊挑战,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统领,在引入"5G+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团队构成模式、打造交互性立体性教学素材与案例库、重视并利用课程衍生数据等方面开展先期探索,利用5G技术更为顺利地打通慕课教学的知识线与情感线,使高科技红利顺利转化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詹先友  杨继军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藏区高等学校作为民族院校的性质与功能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有利于学校及藏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学校要从提高认识、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学生结对帮扶、民族文化物质载体建设、强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民族团结教育效果,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学校及藏区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来仪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我国民族高校是各民族人才、多元文化汇集之地,让学生们拥有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60多年来,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已经成为民族高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路径。当前,进一步提升这种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民族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直面的问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涵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需要遵循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力的目标逻辑、"三全育人"的教育逻辑、因时而新的创新逻辑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河南省C大学结合自身生源特点与高校教育要求,以"凝"与"适"为核心理念,以网络思政、榜样引领、团结小家、课外趣拓、结伴成长、国语桥梁"六大计划"为主线,创设出"石榴树"工程这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持支持态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高校教育者仍需进一步开拓新的教育模式、扩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同时,"石榴树"工程的品牌性、项目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尚晓青  陈晓端  
元教学行动是元认知理念指引下的实践行为,属于高层次的教学行为,这种行动能为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提供思路和框架,为教师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教师元教学行动的实践路径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监测任务设计,达到对教学活动的自我明晰和表述;二是通过监控教学过程,达到对教学活动的自我监控和调节;三是通过检测教学结果,开展自我反思,达到教学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李志刚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