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2)
- 2023(6364)
- 2022(5279)
- 2021(4925)
- 2020(4014)
- 2019(9202)
- 2018(9379)
- 2017(16865)
- 2016(9608)
- 2015(11032)
- 2014(11398)
- 2013(10865)
- 2012(10391)
- 2011(9450)
- 2010(9364)
- 2009(8755)
- 2008(8423)
- 2007(7661)
- 2006(6776)
- 2005(6239)
- 学科
- 济(35305)
- 经济(35253)
- 管理(23835)
- 业(19935)
- 企(15259)
- 企业(15259)
- 地方(12725)
- 农(12443)
- 中国(10956)
- 学(10603)
- 方法(10103)
- 制(9213)
- 业经(8689)
- 农业(8175)
- 财(8105)
- 理论(8012)
- 数学(7867)
- 数学方法(7716)
- 体(7447)
- 教育(7068)
- 融(6138)
- 金融(6129)
- 银(5962)
- 银行(5943)
- 和(5855)
- 行(5735)
- 地方经济(5731)
- 环境(5466)
- 贸(5421)
- 贸易(5416)
- 机构
- 大学(132658)
- 学院(132279)
- 研究(48998)
- 济(44557)
- 管理(43859)
- 经济(43213)
- 中国(37179)
- 理学(35999)
- 理学院(35390)
- 管理学(34556)
- 管理学院(34283)
- 科学(32309)
- 京(30716)
- 农(25525)
- 所(25432)
- 江(23523)
- 中心(23225)
- 财(23221)
- 研究所(23002)
- 范(22668)
- 师范(22406)
- 业大(20206)
- 农业(20047)
- 北京(19347)
- 州(19172)
- 院(18029)
- 师范大学(17990)
- 省(17385)
- 财经(17030)
- 技术(16506)
- 基金
- 项目(85731)
- 科学(65401)
- 研究(64972)
- 基金(57980)
- 家(51001)
- 国家(50482)
- 科学基金(41787)
- 社会(38198)
- 社会科(35702)
- 社会科学(35691)
- 省(34794)
- 基金项目(30808)
- 教育(30113)
- 划(29935)
- 编号(28455)
- 自然(26410)
- 自然科(25686)
- 自然科学(25676)
- 自然科学基金(25170)
- 成果(25014)
- 资助(22602)
- 课题(21142)
- 重点(19570)
- 发(19298)
- 部(17763)
- 年(17458)
- 创(17225)
- 项目编号(16571)
- 性(16491)
- 创新(16068)
共检索到220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敏 陈文元
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能够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关键符号中的节庆符号,广西南宁市以三月三民歌节为重要"推手",从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道德素质、日常生活等领域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实现了民歌节多维度的空间拓展、多元化的面向展示、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姚文帅 刘云喜
“形”“感”“效”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重要维度。“形”体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具象化之维,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具有形式、形态、形象三重向度;“感”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受和表达,它经历了自觉到升华的过程,具有感知、情感、感同三重含义;“效”体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政策和社会动员效能,包括功效、效法、效应三重指向,经历了从宣传动员到人民自觉凝练与维护的过程。形是感与效的具体表征,奠定了感与效的实现基础。感是形与效相互关联的途径与中介,连接着形与效的互动生成。由“形”入“感”、再转化为“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之间共生互补、兼和相济,构成了层层递进、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过程。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
铸牢 高校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杨慧民
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院校班集体内多民族学生齐聚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中的生动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院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多维契合性,使班集体成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民族院校班集体具有结构的互嵌性、文化的多彩性、价值的趋同性、共同体教育的贯穿性和育化的辐射性等特征,其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活动、文化、制度等。当下,应从建立“互嵌式”的班级结构和情景场域,构建共建共享的班级治理格局,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动态把握建设节奏等方面入手寻求班集体建设推进机制。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班集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赖力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终身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大重要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终身教育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具有良好的联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终身教育综合育人深刻内涵;终身教育的全民性、终身化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性和全覆盖。终身教育法的制定应当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高度,以教育法法典化为契机,以地方性终身教育条例为基础,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终身教育法应采用总则加分则的体例结构,在重点条文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持续推进终身教育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夺先 陈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小学教育作为独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剧场,为个体生命活动提供了多元的角色体验和特殊的表演情境。基于合肥市CH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从“舞台设置”“训练专家”和个体呈现的拟剧论视角着手,分析小学教育情境中的印象管理,构建以认知拓展为基础、角色认同为推动力、意识转化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机制。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增进对外群体的了解,去除神秘化;强化共有的社会角色,协调身份归属;外化于行,呈现理想型形象。三者形成一个循序渐进、联动共生的有机整体,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拟剧论 小学教育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佳雨 谭杰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章以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疏理赫哲族-满族-汉族在赫哲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的涵化关系,探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满、汉、赫高度重视团结合作、积极搭建共同发展平台、牢固树立共建共享观念等共同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发展 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