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72)
- 2023(3578)
- 2022(3067)
- 2021(2902)
- 2020(2400)
- 2019(5779)
- 2018(5786)
- 2017(10860)
- 2016(5986)
- 2015(6729)
- 2014(6543)
- 2013(6458)
- 2012(6112)
- 2011(5524)
- 2010(5502)
- 2009(5020)
- 2008(4752)
- 2007(4329)
- 2006(3874)
- 2005(3543)
- 学科
- 济(23984)
- 经济(23958)
- 管理(14174)
- 业(12744)
- 贸(11025)
- 贸易(11023)
- 易(10799)
- 出(10529)
- 企(9687)
- 企业(9687)
- 方法(8623)
- 地方(7729)
- 出口(7680)
- 出口贸易(7680)
- 口(7680)
- 农(7558)
- 数学(7120)
- 数学方法(7047)
- 中国(6582)
- 财(6582)
- 业经(5251)
- 学(5128)
- 农业(4994)
- 理论(4703)
- 制(4233)
- 教育(3895)
- 和(3848)
- 财政(3730)
- 技术(3492)
- 融(3441)
- 机构
- 大学(83621)
- 学院(81963)
- 济(32683)
- 经济(31916)
- 管理(28343)
- 研究(26830)
- 理学(23640)
- 理学院(23277)
- 管理学(22955)
- 管理学院(22768)
- 中国(20724)
- 京(18400)
- 财(16528)
- 科学(16096)
- 范(14074)
- 师范(14019)
- 江(13617)
- 所(12826)
- 财经(12823)
- 中心(12758)
- 经(11481)
- 师范大学(11451)
- 研究所(11416)
- 北京(11259)
- 州(11010)
- 农(10950)
- 经济学(10761)
- 业大(10278)
- 经济学院(9748)
- 院(9742)
- 基金
- 项目(51678)
- 研究(41130)
- 科学(40528)
- 基金(36759)
- 家(31044)
- 国家(30732)
- 科学基金(26326)
- 社会(25933)
- 社会科(24527)
- 社会科学(24520)
- 省(20253)
- 基金项目(19884)
- 教育(18705)
- 编号(17454)
- 划(16841)
- 自然(15658)
- 自然科(15251)
- 自然科学(15249)
- 自然科学基金(14962)
- 成果(14824)
- 资助(14309)
- 课题(12097)
- 部(11555)
- 发(11530)
- 重点(11296)
- 国家社会(10676)
- 创(10515)
- 性(10180)
- 项目编号(10171)
- 教育部(10152)
共检索到131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鲁学冬
“出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主题,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毕飞宇小说《平原》对“出走”进行了新的书写,展现其发展与变化,将“出走”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对该主题的探讨可以为毕飞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探究其小说的精神与艺术世界。
关键词:
毕飞宇 《平原》 “出走”主题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于迪
平路从首部小说《玉米田之死》创作以来,其浓烈的台湾情结与政治关切贯彻始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涉及性别书写,在《行道天涯》《百龄笺》《何日君再来》《婆娑之岛》等小说中不断实现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跨越。《东方之东》中细腻挖掘女性空间、呈现女性不断书写的意义及描摹复杂的两性关系,通过故事、信件、简报、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叙事话语,众声喧哗,在古与今的虚实交错中呈现性别关系、父子关系、台海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纠葛,平路始终如一的台湾关怀跃然纸上。
关键词:
性别 政治 话语 平路 《东方之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天羽
《西游记》中石猴对自我的认识与突破,及对其所处社会环境本质关系的探问都是一个"识破"的过程。这一"识破"模式同样存在于其他神魔小说中,以狐怪类小说为例,"识破"是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对"识破"从叙事模式到意识观念的溯源,可以探知这一观念存在于《左传》《山海经》等书中,包涵着上古朴素唯物观和世界观,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神魔小说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识破 妖与人 神魔小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洪泽鑫 赵光辉 石越
云南大象北上是2021年的热点新闻,这个被称为"断鼻家族"的象群一度成为网红,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思考和猜测象群北上的动机及目的。它们是为了寻找食物?还是头象迷失了方向?抑或是与气候变化相关?今后类似的迁徙还会不会出现,甚至成为常态?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象群北上的原因,并探寻背后的"人象之争"困局及出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洪泽鑫 赵光辉 石越
云南大象北上是2021年的热点新闻,这个被称为"断鼻家族"的象群一度成为网红,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思考和猜测象群北上的动机及目的。它们是为了寻找食物?还是头象迷失了方向?抑或是与气候变化相关?今后类似的迁徙还会不会出现,甚至成为常态?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象群北上的原因,并探寻背后的"人象之争"困局及出路。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翟美菁
李天葆的代表作《盛世天光》是男性作家书写女性血缘家族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命运变迁的代表性文本。小说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但是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始终是女性难以彻底逃脱的藩篱,“他者”经验下的女性书写具有独特性。同时,他以不同代际女性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图景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将对国族历史的思考放置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常化叙述风格。小说将大量中国式符号融入南洋社会,以文学笔触介入社会历史现实,对当代马华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纪梅
台湾作家陈映真的思想始终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立足于最基本的人。陈映真笔下出现的死亡意象不仅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生死观,而且蕴含着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文章选取白头翁、乌鸦、猫、芦花、竹花这几个典型的死亡意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陈映真 死亡 意象 人文关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渊
娱乐性是金庸在谈及文学及武侠小说时所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而且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的娱乐性很强,这源于金庸自觉而大量地调动和运用了一些娱乐元素,主要在于以悬念和巧合展开叙事,极力挖掘并描绘人物的情爱世界,极富神奇性与想象力的武功描写,以及充满喜剧性元素,尤其是设置喜剧性人物和赋予人物性格以幽默、诙谐、狡黠、机智等特质,从而使金庸小说既扣人心弦,又引人入胜。
关键词:
娱乐 悬念 巧合 爱情 武功 喜剧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关键词:
张翎 女性 成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栋
在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簇拥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对立双方力量的不同而形成两种形态,分别是"围"的效果与"放"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效果其实展示出了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不同思考,尽管有不同,但仍然是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思考的结果,仍是出自作者的内心。
关键词:
余华 簇拥 “围” “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邹晓华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运河 明清小说 文化意象 英雄侠义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虹 赵友斌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
爱尔杰 人物塑造 美国梦 主题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诺贝
旅德作家关愚谦的人生三部曲《浪》《情》《缘》是一组独特的自传性纪实作品。这三部曲体现了作者早年从祖国出走是当时时势下的一种个人反抗,既具有追寻自由的积极意义,也是他率真个性的表现。作品对人生种种磨难的描写显示了关愚谦强大的主我意识。旅德定居以后,促进中德文化交流是关愚谦的最大贡献,既显示了他的国际情怀,也是他自我的文化回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萌 赵学勇
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把文学批评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的领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和考察视角。透过生态美学这一视角,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着重考察"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美问题:一是在表现了物化都市对自然的远离及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之后,试图通过特定主题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探寻都市社会的自然生态之美。二是在揭示了物化都市中人们始终处于空虚、失落、漂泊、流浪的精神状态之后,试图重构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倡导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