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39)
2023(4043)
2022(3414)
2021(3175)
2020(2721)
2019(5872)
2018(5767)
2017(11099)
2016(6293)
2015(6813)
2014(6975)
2013(6930)
2012(6634)
2011(5945)
2010(5948)
2009(5482)
2008(5768)
2007(5386)
2006(4460)
2005(4225)
作者
(19667)
(16411)
(16277)
(15492)
(10599)
(8100)
(7387)
(6235)
(6213)
(6066)
(5779)
(5557)
(5504)
(5384)
(5374)
(5011)
(4882)
(4837)
(4814)
(4621)
(4174)
(4162)
(4026)
(3875)
(3828)
(3705)
(3586)
(3498)
(3393)
(3389)
学科
(23104)
经济(23071)
(16577)
管理(16555)
(15018)
企业(15018)
方法(11178)
数学(8136)
数学方法(7995)
(7844)
(7126)
中国(6975)
理论(6803)
业经(5765)
(5391)
教育(5169)
(5123)
(4706)
财务(4695)
财务管理(4682)
(4629)
(4583)
银行(4568)
企业财务(4564)
(4456)
金融(4454)
(4354)
技术(4011)
文化(3856)
地方(3836)
机构
大学(97160)
学院(95051)
(33682)
研究(33597)
经济(32865)
管理(30577)
理学(25920)
理学院(25511)
管理学(24899)
管理学院(24692)
中国(23697)
科学(22378)
(20681)
(18501)
(18286)
(17832)
研究所(16656)
(15114)
(15102)
师范(14939)
财经(14748)
业大(14558)
中心(14365)
农业(14191)
(13375)
北京(12911)
(12429)
师范大学(12028)
(11461)
财经大学(11076)
基金
项目(61140)
科学(47390)
基金(44186)
研究(42819)
(39726)
国家(39355)
科学基金(32518)
社会(27125)
社会科(25684)
社会科学(25675)
(23914)
基金项目(22769)
自然(21333)
自然科(20846)
自然科学(20839)
(20730)
自然科学基金(20492)
教育(20474)
资助(18260)
编号(16362)
成果(14952)
重点(14274)
(13665)
(13159)
(12589)
(12396)
课题(12290)
科研(11725)
计划(11630)
教育部(11564)
期刊
(38423)
经济(38423)
研究(30141)
学报(21993)
中国(18736)
科学(17043)
(16265)
大学(15931)
(15826)
学学(14988)
教育(14053)
管理(11847)
农业(10626)
财经(9113)
(8560)
金融(8560)
(7888)
技术(6544)
(6338)
经济研究(6005)
(5825)
图书(5648)
问题(5431)
业大(5409)
业经(5281)
书馆(4568)
图书馆(4568)
(4371)
科技(4337)
农业大学(4186)
共检索到143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中礼  石润宏  
梅文化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应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阐述了梅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积极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振奇  毕宏伟  
文章主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可行性,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甘明  刘光梓  
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合理性体现在:追求平等与正义价值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符合利益平衡原理。从财产权的角度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符合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与黑格尔的"财产权人格理论",其设立具有正当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法经济学分析与市场经济分析发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客体的知识产权的创设成为一种必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首军  
文章通过对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的延览,提出深入开展全面普查整理、科学认定保护和继承研究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继而挖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基本价值,适度开发与努力创新,加强宣传和教育,从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梅  苏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复杂的法律特征,应从其特点和难点出发,探索一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保护与权利主体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新思路,充分调动权利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立法上宜采取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在具体方法上应实施登记式版权保护。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戴旸  周耀林  
非遗档案信息化是近年来文化事业机构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情况还较为严重,因此,需要从原则和方法两个层面进行规范。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将其概括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本真’,适当优先"、"慎用技术,确保通用"、"重视效益,保障安全"四个方面。其次,作者从面向公众需求的非遗档案网站建设、面向长期保存的非遗档案数据库的整合两个方面论述了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最后,作者从机制、标准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阐述了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注意事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焕文  陈润好  肖鹏  
"申遗热"浪潮之后,"后申遗"时代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为热点。2016年、2018年调查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非遗数据库的进展,文章统计分析其名称、项目数量、项目分类、著录字段等。研究发现: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非遗数据库建设仍与非遗名录机制联系紧密,但在申遗工作逐渐放缓的情况下,其建设随之延滞;非遗类目划分、数据库著录尚未有统一标准;省级公共图书馆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申遗流程,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后申遗"时代的转型诉求。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吉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亟需依法规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为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利用应遵循保护第一、保持本真性、尊重权利主体的精神权利以及惠益分享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性利用必须确定私权主体,其权利应授予来源群体与代表性传承人。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可通过合同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所有制度来实现。权利主体与利用人之间应建立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相结合的利益分享机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程焕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最大成就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到2011年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作者苑利与顾军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该书包括5编、48篇文章,内容主要有:"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问题;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该书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明确了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VR技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十分适合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曲凌雁  林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初始宗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实践并不完善,其中显著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严重缺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关系,认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完善应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的精神意义,并从管理体制方面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表达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