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67)
- 2023(5021)
- 2022(4191)
- 2021(3871)
- 2020(3387)
- 2019(7512)
- 2018(7401)
- 2017(14004)
- 2016(7855)
- 2015(8332)
- 2014(8380)
- 2013(8145)
- 2012(7933)
- 2011(7263)
- 2010(7669)
- 2009(7148)
- 2008(7486)
- 2007(7004)
- 2006(6205)
- 2005(5745)
- 学科
- 济(34667)
- 经济(34636)
- 管理(22207)
- 业(20641)
- 企(17441)
- 企业(17441)
- 方法(16010)
- 数学(13430)
- 数学方法(13187)
- 学(10224)
- 财(9774)
- 中国(8945)
- 农(7899)
- 制(7885)
- 业经(7289)
- 理论(7001)
- 银(6395)
- 银行(6373)
- 融(6252)
- 金融(6250)
- 行(6048)
- 务(5931)
- 贸(5921)
- 贸易(5917)
- 财务(5910)
- 财务管理(5894)
- 产业(5828)
- 地方(5808)
- 易(5707)
- 体(5665)
- 机构
- 大学(126066)
- 学院(123515)
- 济(49001)
- 经济(47992)
- 研究(43523)
- 管理(41942)
- 理学(36154)
- 理学院(35616)
- 管理学(34570)
- 管理学院(34331)
- 中国(32248)
- 科学(28702)
- 京(27075)
- 财(24629)
- 所(23442)
- 农(21897)
- 研究所(21499)
- 财经(19880)
- 江(19602)
- 中心(18653)
- 业大(18421)
- 范(18316)
- 师范(18101)
- 经(17990)
- 农业(17295)
- 北京(16990)
- 经济学(16627)
- 州(15504)
- 院(15377)
- 经济学院(15109)
- 基金
- 项目(79766)
- 科学(62474)
- 基金(58669)
- 研究(55342)
- 家(52511)
- 国家(52103)
- 科学基金(43764)
- 社会(35649)
- 社会科(33947)
- 社会科学(33936)
- 省(30550)
- 基金项目(30406)
- 自然(28605)
- 自然科(27982)
- 自然科学(27969)
- 自然科学基金(27477)
- 划(26344)
- 教育(26104)
- 资助(24754)
- 编号(20711)
- 重点(18737)
- 成果(18052)
- 部(17959)
- 发(16670)
- 创(15772)
- 国家社会(15476)
- 科研(15306)
- 教育部(15221)
- 课题(15213)
- 计划(14941)
共检索到184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廷曜 关德新 吴家兵 金昌杰
以防护林带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 ,提出了林带新的结构参数———地上生物体积密度 ,阐明了该参数在林带削弱风速中的物理意义 ,分析了它与过去常用林带参数 (透风系数 ,疏透度 )的关系 ,并举例说明了它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子皓 王京学 任一凡 张晓 冀晓东
【目的】刺槐是我国造林常用树种,在黄河入海口地带广泛种植,但该地区易遭受大风侵袭,刺槐由于根系浅容易发生风倒,因此通过合理的林带布置降低林内最大风速,避免林木倒伏,提升刺槐林的防风效应刻不容缓。【方法】该研究以沿海刺槐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风场与刺槐的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林带结构刺槐林的防风效应。【结果】(1)建立刺槐流固耦合仿真模型,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水平归一化风速误差为13%,垂直归一化风速误差为6%,枝干风振位移相对稳定时误差为7 mm,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2)模拟试验表明首行刺槐对风速减弱的效果明显,在固定行间距5 m的工况下每增加1行刺槐,风速对比前1行刺槐依次降低0.12v 0、0.07v 0、0.03v 0和0.01v 0 (v 0为林前初始风速)。(3)相邻的两行刺槐随着行间距的增加,整体防风效果逐渐降低,风经过行间距分别为0.4H、0.5H、0.7H、1.0H和1.5H两行刺槐(H为刺槐树高),第2行风速分别比第1行减小0.15v 0、0.12v 0、0.07v 0、0.04v 0和0.01v 0。(4)交错排列的刺槐林防风效果优于方形排列,并且交错排列刺槐分枝的风振振幅更小。【结论】不同的林带结构对刺槐林的防风效应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效应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地区后续合理造林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谭芳林 朱炜 林捷 林武星 付忠华
对福建省东山赤山防护林场的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得到的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预测方程预测精度较高。影响木麻黄基干林带防风效能的主要因子为胸径、冠幅和树高 ,地貌类型和林分密度对基干林带的防风效能有显著的影响 ,而枝下高的影响很小。把得分值小于 0 440的一代木麻黄基干林带 (指生长后期的林带 )定义为低效防风林带 ,应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另外 ,把防风效能的预测值 0 .61 3作为判断基干林带进入防护成熟初期和防护成熟末期的阈值。
关键词:
木麻黄 基干林带 防风效能 数量化理论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志刚 任昱
从林带结构参数——疏透度β、立木表面积疏透度S'、立木体积疏透度V'、地上生物表面积密度C、地上生物体积密度W的定义和运算关系出发,推演出冬季相林带结构参数之间、以及它们与林带透风系数α、林带宽度D、枝条平均直径d的相互关系,其表达式为:W=V'/D=1/4dC=dS'/4D=-πdlnβ/4D=-0.1πdlnα/D该式是对几个主要结构参数之间具有同质性的证明,说明不同结构参数概念具有本质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排他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换算的,为林带防风效应评价运算提供了方便。导出一组适合我国北方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带防风效应评价的运算公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文斌 王晶莹 董慧龙 王林和 张国盛 卢琦 赵爱国
研究在风速为10和15m.s-1的风洞试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3种两行一带模式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风速变化情况,以期对3种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配置模式在0.31H高度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流场结构,覆盖度25%的两行一带模式的防风效果高于覆盖度20%的两行一带模式。3种模式在不同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相同,可划分为3层:微变化层(1.54H和2H)、显著变化层(0.46H和0.92H)和稳定变化层(0.06~0.12H)3个层次。3种模式降低风速的效果为:D=4H(H为带间距)L=4cm(L为行距)模式大于D=5H,L=0.08m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永平 冯永忠 杨改河
【目的】揭示防护林带的疏透度(β)、宽度、高度、风向与林带夹角等因子对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PC-3型便携式可移动自动气象站,采用多点观测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土壤风蚀区的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林带疏透度、宽度、高度以及风向与林带夹角对风速变化的影响。【结果】稀疏型结构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最高达34.27%,平均为32.69%;疏透型次之,为25.12%;通风型最差,为20.98%。β为0.30~0.50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且林冠层和林干层疏透度存在差异时防风效应较好。风向与林带夹角的正弦值与防风效应呈正相关;β为0.30~0.50时,宽度为2H~5H(H为林带平均高...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林带 疏透度 防风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兆龙
相传大禹治水来到大越的时候(今浙江绍兴),为了继续更好地治理洪水,决定在茅山召集各地诸侯计功封爵,并商讨今后治水的良策。于是就有了《左传·哀公七年》所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盛典。防风氏接到通知后,却没能及时与会,大禹心想:"如再不治他,洪水难以根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英铭 辛智鸣 王志刚 马学献 吴立伟
为准确评估大范围绿洲防护林对上层气流动力速度的影响,利用动力平衡法推导上层气流相对动力速度的公式,并在4个不同结构网格进行实测估算,同时利用磴口荒漠生态定位站50 m通量塔风速数据拟合估算,得到4,5月大风时段防护林健全的绿洲区内部上层相对动力速度v'*约为1.3。分析绿洲防护林边缘区和内部上层动力速度变化的力学机制、防护林树高以下动力速度的构成因素,给出绿洲区地面阻力评价的方法,并以贴地层相对风速γ为目标参数构建大范围绿洲区防风效应评价的近似计算公式γ=v'*α(1/2)2l/[2α2l+(1-α2)A2]。阐述透风系数α、以树高倍数表示的林带间距l、树高的对数积分特征值A与林网区整体防风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志刚 辛智鸣 赵英铭 马学献 陈峰 乌拉 肖彩虹
以林网区贴地层相对风速为目标函数,以动力平衡为基础,利用立木蓄积量指数(单位面积农田所拥有的立木蓄积量)与林网冬季相防风效应的近似对应关系,估算我国北方农田林网化对冬春季地面风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绿洲防护林立木蓄积量整体不足,冬春季防风效应较差,局部可观测到很好的防风效应但不具有普遍性;立木蓄积量指数较小时增量效益较好,立木蓄积量指数越大增量效益越小,裸耕地和蓄积量很少的地区存在较大的防风效应增益区间;修枝对防风效应的影响在立木蓄积量指数较小的区域明显,立木蓄积量指数较大的区域不必牺牲木材经济价值而保留很多侧枝;对于立木蓄积量指数已经很大的地区,没有必要要求生长量大于采伐量、蓄积量持续...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廷曜 周广胜
提出了农牧防护林网区域性防风效应的新概念,同时,根据风洞实验资料和野外系留气球观测资料提出了新的防风效应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农牧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E的模式为:■
关键词:
区域性防风效应 空气动力速度 边界层结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丹妮 马瑞 刘虎俊 张瑜忠
【目的】梭梭是我国干旱区造林的关键树种,探索合理的种植点配置以提升林带的防风效应,应对沙区风沙频繁的危害。【方法】本研究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种植点配置发生变化时的流场和防风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设计了A_Ⅰ、A_Ⅱ、B_Ⅰ、B_Ⅱ4种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林带(A:品字形;B:矩形;Ⅰ:株距34 cm、行距17 cm;Ⅱ:株距17 cm、行距34 cm)。【结果】(1)种植点的间距和排列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林带的防风效应,对于同一排列方式,“小株距、大行距”型林带风速减速区与弱风区的面积均大于“大株距、小行距”型林带,即A_Ⅱ> A_Ⅰ、B_Ⅱ> B_Ⅰ;对于同一间距,品字形林带的风速减速区与弱风速的面积均大于矩形林带,即A_Ⅰ> B_Ⅰ、A_Ⅱ> B_Ⅱ。(2)间距比排列方式对防风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防风效应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_Ⅱ> B_Ⅱ> A_Ⅰ> B_Ⅰ。(3)AⅡ型林带防风效应最好,但带后风速恢复速率最大。【结论】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梭梭林垂直及水平流场、风速变化和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在生产实践中,当造林密度一定时,建议优先选用“小株距,大行距”的品字形配置方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永伟 王宝良 刘成程 方广玲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风蚀输沙率模型、沙尘空间传输模型和成本分担模型,对黑河下游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辐射效应进行评估,并以辐射效应结果为支撑,研究制定该区的生态补偿方案。结果表明:(1)该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辐射范围达120.5×104 km2,辐射效益达89.94×108 CNY;(2)2006年研究区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为2625.525×104 CNY。受惠最多的内蒙古自治区需支撑的生态服务补偿金额达887.25×104 CNY,占总补偿金额的33.79%;受惠最少的上海市需支付的生态补偿为3.15×104 CNY。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永伟 拓学森 高吉喜 刘成程 高馨婷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风蚀输沙率模型,对1986—2006年期间黑河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植被的防风固沙功能及其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86、1996和2006年研究区植被防风固沙量分别为9 056×104t、4 972×104t和6 296×104t;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地类型中,有林地防风固沙能力最强,其次为灌木林,低覆盖度草地最小;1986—2006年,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功能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植被防风固沙功能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防风固沙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零散分布在河流、湖泊沿岸等植被覆盖状况较好的区域;研究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功能价值较大,2006年达到5...
关键词:
植被 防风固沙 重要生态功能区 黑河下游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彪 李庆旭 王爽 谢高地
防风固沙功能是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的关键监测指标。以往研究注重局地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估,对全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与内部差异揭示不足。基于京津风沙源区多期遥感数据,采用修正风蚀方程与GIS空间统计技术,评估分析了2000-2015年防风固沙功能的整体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京津风沙源区年均防风固沙量为28.98亿t,防风固沙能力为68.24 t/hm~2,且均随年份变化波动增加,年均增速分别为1.10%和0.71%;(2)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能力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有49.06%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高于70 t/hm~2,评估期内有54%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高;(3)浑善达克沙地亚区、典型草原亚区和荒漠草原亚区的防风固沙量累计为全区防风固沙总量的88%,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亚区和晋北山地丘陵亚区的防风固沙能力提升最显著;(4)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的防风固沙量合计占全区防风固沙量的77%,朔州市与包头市防风固沙能力较高,北京市与天津市防风固沙能力增速较高。因此,未来应重视分区施策治理与西部和北部防风固沙功能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