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89)
- 2023(2597)
- 2022(2110)
- 2021(1881)
- 2020(1626)
- 2019(3550)
- 2018(3525)
- 2017(6439)
- 2016(3885)
- 2015(4320)
- 2014(4357)
- 2013(4302)
- 2012(4174)
- 2011(3721)
- 2010(3966)
- 2009(3930)
- 2008(4299)
- 2007(4157)
- 2006(3827)
- 2005(3529)
- 学科
- 济(15898)
- 经济(15882)
- 管理(15819)
- 业(13353)
- 企(12793)
- 企业(12793)
- 财(7697)
- 务(5938)
- 财务(5927)
- 财务管理(5914)
- 企业财务(5666)
- 方法(5286)
- 制(4933)
- 学(4905)
- 中国(4447)
- 理论(4237)
- 业经(3704)
- 数学(3702)
- 教育(3620)
- 数学方法(3609)
- 银(3604)
- 银行(3601)
- 农(3429)
- 体(3374)
- 行(3356)
- 融(3197)
- 金融(3196)
- 策(3071)
- 划(3051)
- 体制(2798)
- 机构
- 大学(62413)
- 学院(60539)
- 济(22813)
- 经济(22228)
- 研究(20939)
- 管理(19753)
- 中国(16689)
- 理学(15859)
- 理学院(15647)
- 管理学(15350)
- 管理学院(15227)
- 京(14453)
- 财(14173)
- 科学(12264)
- 所(11022)
- 财经(10598)
- 江(10367)
- 研究所(9625)
- 经(9499)
- 北京(9456)
- 中心(9422)
- 范(9404)
- 师范(9330)
- 农(8953)
- 州(8435)
- 业大(8198)
- 财经大学(7780)
- 师范大学(7415)
- 经济学(7070)
- 院(7040)
- 基金
- 项目(32768)
- 科学(25516)
- 研究(25032)
- 基金(23514)
- 家(20504)
- 国家(20306)
- 科学基金(16890)
- 社会(15539)
- 社会科(14577)
- 社会科学(14570)
- 省(12654)
- 教育(11994)
- 基金项目(11758)
- 划(10830)
- 自然(10572)
- 自然科(10298)
- 自然科学(10297)
- 编号(10179)
- 自然科学基金(10102)
- 成果(10036)
- 资助(9836)
- 重点(7763)
- 课题(7641)
- 部(7495)
- 性(7183)
- 制(6631)
- 教育部(6511)
- 发(6462)
- 大学(6401)
- 国家社会(6287)
共检索到102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文兴 余建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宋光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国光
作者认为:现在改变从紧、偏紧的宏观政策还不是时候,不赞成"保增长第一、保物价第二"的观点;近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在经济增长上,应由目前过快的实际增长率逐步调整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以内;在物价上涨上,把现在明显的通胀率回归到稳定物价的正常波动区间。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执行中,数量型工具运用比较多,而价格型工具运用得相对较弱,利率手段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中要受到适当重视;目前通货膨胀形势要求我们的财政政策要稳中偏紧,为防止衰退或减轻衰退的损失,在适当时机网开稳健政策中保的一面、宽的一面,发挥它的扩张性的后续效果,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因势利导,化凶为吉。
关键词:
宏观调控 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溶沧 马珺
本文在研究西方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确定原则 ,并依此提出由稳定——短期调控目标 ,发展——长期调控目标和平等——社会分配目标组成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作者还指出 ,宏观经济调控本身也可能会对经济过程产生消极的作用 ,故政策实施要对此有所警醒 ;其目标的确定也更多地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 ,或政治过程 ;从历史上来看 ,不同时期对多种目标的排序 ,总受到那个时代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总之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确定是一个超出经济范畴之外的复杂问题。这对于我们确定切合国情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政策 调控目标 稳定 发展 公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海丰
(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1)稳定币值(包括国内物价与对国外的汇率);(2)正常速度的经济增长;(3)较高的就业率。西方中央银行只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对总量调控作出决策。但它对经济结构是无能为力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家为了更多地榨取剩余价值,尽量压低工人的收入,而榨取的剩余价值除了满足资产阶级本身挥霍无度的生活之外,还是把越来越多的积聚的财富投入到生产中去。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越多,由于工人收入的相对低下,缺乏有效需求,这就发生市场商品滞销。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冯海发
农业宏观调控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对农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关系到农业发展成败的重大问题。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宏观调控手段和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宏观调控目标是最为重要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瑞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几个不同的特点:既有总量目标,也有结构目标;确立了经济和社会两类调控目标;在数量上绝不止4个,且优先顺序相机选定;目标选择灵活,并不拘泥于调控时间以及所谓政治周期。"十二五"规划充实了许多宏观调控指标,也带来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应当继续坚持以GDP指标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目标,科学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万元产值能源综合消耗目标应当采用更加先进的计量标准。当前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无法实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宏观调控 “十二五”规划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雷丙寅 周人杰
宏观调控的目标关系到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与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传统观点认为,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但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历史变迁与内在逻辑深刻表明了中外差异的客观存在。中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本质是"制度调控"与"政策调控"的有机结合,根本目标是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来不断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主要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过冷"、"过热"两类总供求失衡现象,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科学发展观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方面的体现之一就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的介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宏观调控目标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突破口。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沈志群 刘立峰
国家“九五”投资宏观调控目标的几个问题沈志群刘立峰我国“九五”计划纲要正式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有4个:1.投资率按30%来把握;2.考虑价格因素,五年全社会投资总规模为13万亿元;3.考虑价格因素,投资年均增长率10%;4.按可比价格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调控课题组 陈佳贵 刘树成 张晓晶 汤铎铎
本文旨在对我国"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论证。全文共分四部分:首先,回顾"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宏观调控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其次,说明这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情况。再次,对"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政策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可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仍沿用过去的习惯,把目标值设定得比较低;另一种是,可以设定目标区间,即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基准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再一种是,不是设定单一的五年固定不变的目标值,也不是笼统地设定一个目标区间,而是对未来五年中的各年设定不同的、可以反映经济波动趋势的目标值。最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龙超
股市的不完全理性使股市的宏观调控成为必要。股市的宏观调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针对股市的过度繁荣或者过度低迷实施的调控,二是针对股市突然的大幅下滑或者重大事件对股市产生负面冲击实施的调控。股市的平均静态市盈率可以作为第一类调控的中介目标,当这一指标低于既定的合理范围的上下限时,实施提升或降低股市税率的调控;临时性的货币政策措施用于实施第二种类型的调控。股市税率的调整应采取小幅多次微调的方式进行,以避免调控力度不当对市场造成伤害。管理当局应该预先向市场明确调控的规则,以便市场形成明确的调控预期,保证股市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江世银
宏观调控中普遍存在消费预期。这种预期对宏观调控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预期作用于宏观调控的效率,就是要正确地引导消费者的预期,树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就是要使城乡居民不仅要有钱花,而且要有钱敢花。扩大消费需求需要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消费预期。
关键词:
消费预期 消费者信心 消费需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熊必琳 陈蕊 杨善林
面对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要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拓宽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只有协调好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保证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罗遂洪 吴建清
自1996年底实现“软着陆”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迹象:价格水平持续回落,低幅、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产成品大量积压,各类企业普遍感到销售困难,盈利降低,拖欠严重;城镇职工中下岗待业急剧增加,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原来长期供给不足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