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53)
- 2023(6513)
- 2022(5507)
- 2021(4998)
- 2020(4144)
- 2019(9378)
- 2018(9218)
- 2017(18116)
- 2016(10214)
- 2015(11518)
- 2014(11742)
- 2013(11489)
- 2012(10631)
- 2011(9706)
- 2010(10107)
- 2009(9787)
- 2008(9904)
- 2007(9312)
- 2006(8465)
- 2005(8135)
- 学科
- 济(41774)
- 经济(41693)
- 管理(36068)
- 业(32843)
- 企(27224)
- 企业(27224)
- 方法(16876)
- 制(14713)
- 财(14509)
- 中国(14332)
- 数学(14292)
- 数学方法(14149)
- 农(12055)
- 体(9786)
- 业经(9700)
- 融(9039)
- 金融(9036)
- 银(8992)
- 银行(8982)
- 务(8886)
- 财务(8862)
- 财务管理(8841)
- 行(8613)
- 体制(8496)
- 企业财务(8446)
- 农业(7559)
- 学(7541)
- 贸(7514)
- 贸易(7506)
- 理论(7402)
- 机构
- 大学(156542)
- 学院(153959)
- 济(67935)
- 经济(66485)
- 管理(56874)
- 研究(51358)
- 理学(47403)
- 理学院(46899)
- 管理学(46297)
- 管理学院(45974)
- 中国(41518)
- 财(37522)
- 京(33117)
- 财经(28786)
- 科学(26312)
- 经(25970)
- 所(25310)
- 江(24909)
- 中心(23158)
- 经济学(22546)
- 研究所(21826)
- 财经大学(21293)
- 北京(21183)
- 经济学院(20120)
- 农(19702)
- 范(19659)
- 师范(19519)
- 州(19304)
- 院(18222)
- 业大(17775)
- 基金
- 项目(90767)
- 科学(72937)
- 研究(69858)
- 基金(67911)
- 家(57310)
- 国家(56826)
- 科学基金(49665)
- 社会(46725)
- 社会科(44328)
- 社会科学(44316)
- 基金项目(34789)
- 省(33564)
- 教育(33184)
- 自然(29961)
- 自然科(29302)
- 自然科学(29295)
- 划(28871)
- 自然科学基金(28797)
- 资助(28352)
- 编号(28001)
- 成果(24843)
- 制(23676)
- 部(21872)
- 重点(20182)
- 课题(20083)
- 国家社会(19777)
- 教育部(19691)
- 性(19116)
- 人文(18835)
- 创(18591)
共检索到251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唐家孝
在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半较低的我国,构造怎样的机制,才能更好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已成为国人观注的热点。目前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需要转移,城镇企业中存在“隐性”失业大军,机关事业单位仔在人量冗员等。上述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在农村,延缓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进程,阻碍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大量“农转非”又严重冲击着城镇的就业、交通、卫生、环保、治安。在企业,大量冗员的存在。降低了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观察,正是这支宏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玉安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是内在于现代商品经济之中的相互依存的基本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二者的结舍充分体现在体制结构实现、所有制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实现、时间结构实现、空间结合实现、决策结构实现、企业规模结构实现和客体结构实现等方面。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邦山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六个方面的“十二化”,即就业模式的社会化、市场化;就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学科专业建设的品牌化、特色化;就业服务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参与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毕业生就业 工作机制 创新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孙伯良
一、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激励相容"机制在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时,有人曾把经济运行的弊病概括为"一放就乱、一控就死"。这说明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机制没有很好把计划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各微观单位的行为与社会总目标发生了摩擦。从经济机制学的角度讲,这一弊病是宏观调控机制与微观激励机制不配套造成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能使宏观调控体系内的所有微观单位都能积极主动地执行国家计划的"激励相容"的经济运行机制。所谓"激励相容"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机制中,每一个微观单位即使追求各自的个别目标,其客观效果正好达到社会所需要实现的宏观目标。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秦尧 张贵涤
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在企业经营机制向市场转换以后,要不要引入市场机制,如何引入市场机制,这应该是当前利率机制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这一重大的理论突破,为我们利率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长城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城乡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的 ,农民被严格的户籍制度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 ,进行低效甚至无效的劳作。政府考虑就业问题时 ,主要是将就业视为城市的福利分配和社会贫困救济 ,从社会政治安定和社会伦理道德角度去考虑。因此 ,所选择的工业化、城市化方式对就业结构转换作用力不强 ,就业结构极具低级化、刚性化的特征。本文认为 ,必须重新认识城市化方式 ,选择城市化道路 ,在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
城市化 劳动就业 体制改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履宽
劳动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但是,从1958年到“四人帮”复灭这段期间,劳动就业问题几乎成为一个不能公开加以研究的禁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就业问题受到了举国上下的关注。1980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确定了劳动就业的新方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文魁 宋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劳动就业机制会受到世界就业规律的调节。本文从对全球化在就业方面规律的认识入手,通过我国就业机制演变过程的分析,说明当前就业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劳动就业机制转换的方略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就业规律 就业机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长城
中国的就业问题既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 ,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统包统配、行政安置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就业矛盾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体制性冗员的释放与转换 ,是一种特有的“制度性就业”矛盾。解决这一矛盾 ,必须建立规范、科学、公平的就业政策 ;必须依据就业能力和失业承受能力 ,合理确定就业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必须确定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道路 ,合理确定要素价格和技术选择 ,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劳动经济 就业 体制改革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白新艳
逐步建立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相结合的金融运行机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适应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在我国金融经济生活中,究竟计划与市场应该各占多大比例?如何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怎样扬其长,避其短,促使我国金融既有宏观计划控制,又有微观市场调节,走出一条名符其实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金融的道路来?这不但是一个事关久远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急迫的实践问题。本文着重就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相结合的必要性、结合的主要途径以及实现其结合的具体形式作一粗略探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卫兴华 黄泰岩
将时间和空间纳入视野,我国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具有多元性特征。分析经济运行机制,必须对多元化的计划与市场的具体结合方式进行探讨。就运行机制目标模式而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仍是基本适用的。无论是商品流通领域,还是农村经济领域,实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常凯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永江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创新 ,即改变原来的以政府提供就业岗位来安置就业人员的管理体制 ,实行政府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鼓励个人创业、提供充分社会保障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单一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此体制的基本结构包括新理念、法律法规建设等共十大方面。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希良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而且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但是,在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的具体运用上,高技术产业却有着其不同的途径和特点。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和探讨在高技术产业这个领域里,怎样才能使计划和市场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和探讨其结合的具体途径与方式和政府在其结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和宇 杨宜勇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计划控制的重心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思路是想通过严格控制职工数量保证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国以来,我国的劳动计划体制从无到有,几经收权和放权,形成了以下一些特征。 1、管理范围过于狭窄。即劳动计划主要控制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