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0)
2023(4876)
2022(4067)
2021(3696)
2020(3033)
2019(6835)
2018(6747)
2017(12370)
2016(6236)
2015(6565)
2014(6438)
2013(6357)
2012(5756)
2011(5227)
2010(5383)
2009(5286)
2008(5243)
2007(4918)
2006(4260)
2005(3817)
作者
(17069)
(14416)
(13991)
(13303)
(9072)
(6739)
(6226)
(5491)
(5359)
(5093)
(4910)
(4870)
(4690)
(4557)
(4252)
(4246)
(4136)
(4058)
(4058)
(3776)
(3561)
(3412)
(3401)
(3221)
(3152)
(3144)
(3101)
(3058)
(2778)
(2668)
学科
(27354)
管理(26845)
(25714)
企业(25714)
(24950)
经济(24929)
技术(14203)
技术管理(11355)
(7880)
方法(7809)
中国(7605)
土地(7464)
业经(7194)
(6962)
理论(6356)
(5676)
(5287)
数学(5281)
数学方法(5239)
教育(5053)
经济学(4927)
(4566)
(4483)
财务(4473)
财务管理(4469)
(4395)
企业财务(4297)
(4297)
(4232)
银行(4232)
机构
大学(93150)
学院(92467)
管理(38385)
(36491)
经济(35791)
理学(32683)
理学院(32333)
管理学(32001)
管理学院(31794)
研究(27430)
中国(21400)
(19593)
(17956)
科学(15915)
(15258)
财经(14205)
(13659)
师范(13597)
(12757)
(12573)
中心(12547)
北京(12019)
(11969)
研究所(11179)
经济学(11049)
业大(11038)
商学(10953)
商学院(10838)
师范大学(10810)
财经大学(10355)
基金
项目(58899)
科学(48632)
研究(46613)
基金(42806)
(36449)
国家(36088)
科学基金(32341)
社会(31294)
社会科(29644)
社会科学(29637)
(24317)
基金项目(22808)
教育(21810)
(20088)
自然(19563)
(19331)
自然科(19134)
自然科学(19131)
自然科学基金(18847)
编号(18259)
创新(16808)
成果(15190)
资助(14916)
课题(13479)
重点(13164)
(13054)
国家社会(12892)
(12684)
(12638)
(12293)
期刊
(44309)
经济(44309)
研究(30161)
中国(24040)
管理(17387)
(15452)
教育(15442)
科学(13212)
学报(11322)
大学(9207)
(9197)
技术(9086)
财经(8329)
学学(8313)
科技(7688)
业经(7557)
(7285)
(6964)
金融(6964)
经济研究(6262)
技术经济(6018)
农业(5961)
问题(5510)
(5395)
论坛(5395)
图书(4932)
国土(4538)
现代(4485)
土地(4229)
商业(4197)
共检索到143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有源  田辉玉  郭晓玲  
机器设备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或独立 ,不仅传动劳动 ,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但人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替代的革命性意义。劳动力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以及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都只是一种人为界定。土地自然力和劳动自然力一样 ,其耗费的凝结同样有理由构成价值的源泉 ,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 ;机器的活动是一种拟劳动 ,拟劳动和人的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在未来生产中 ,直接劳动的作用下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转移或多元化 ;泛价值论认为各种要素所包含的自然力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生产各环节共同形成的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振羽  
作者认为,生产资料参与创造价值论误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误解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忽视马克思的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理论;误解马克思的价值本质理论。此外,还误解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误解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理论,误解马克思的总体工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理论,忽视了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过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振羽  
作者认为,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发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文仅就关于创造价值的社会劳动的解释以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社会劳动的问题,提出质疑。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交流、融合以相应的科学价值理论为中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于科学化、体系化和现代化,具有两类总体假设(经验假设和概念假设)作为基础。从这些科学前提出发,运用基本抽象劳动范畴作为理论分析的核心工具,沿分工和交易进路,通过模型建构,可以]绎复杂(性)劳动与简单(性)劳动协同创造价值的全部可能的逻辑形式。从马克思既有方法论的内在涵义看,科学劳动价值论应该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理论奠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伍装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丹萍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每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有50%以上来自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我国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已达1.6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得力于科技进步。可以断言,在全党全国人民按照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钱伯海  
社会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但社会劳动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有——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价值。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它看不见、摸不着,通过价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价值理论的创建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在他身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世界革命历史的进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使得他的价值理论在某些方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发展。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社会劳动主要是从事生产的劳动,然而什么是生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理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旗  陈绍友  
价值创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知识性因素不具有能动性 ,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活劳动仍然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在坚持中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编造的“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消除马克思价值论的矛盾”论没有发展马克思价值论 :它纯属虚构 ,它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能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犯了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陷入庸俗价值论的错误。避免上述错误 ,要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研究方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莉霞  刘振彪  庞任平  苏宁华  刘宏  张文璋  尚卫平  夏南新  周渭兵  张金明  陈武平  邱雅  黄耀军  孙国雄  常宁  张建华  李少斌  黄瑞庆  徐明生  朱小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陶生  
物化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中能发挥生产性的作用 ,是实现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 ,但它不能创造价值 ,成为价值的源泉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那种认为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的说法是缺乏理论根据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  
经济学家研究价值理论,其根本目的是为其所代表的阶级以及所要求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申辩。西方经济思想的主流价值论之所以发生由劳动价值论到效用价值论再到价格论的逻辑演变,正是遵从了论证资本主义合理性、公正性、有效性、和谐性的需要,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价值论的根本使命所在。我们要创造和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论,就要明确我们的历史使命,并把这一使命作为我们研究价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屈炳祥  
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社会凝结。劳动,并且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土地等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资本,都只能是价值形成的物质条件,而决不是价值的源泉。这些,本来就是马克思早已进行过充分论证、并且反复说明的科学真理。刘有源、田辉玉、郭晓玲三位学友的《机器、土地为什么创造价值暨泛价值论》一文对此提出了异议。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要用所谓的“泛价值论”,即由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内的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来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文中,作者尤以“机器、土地为什么创造价值”为重点作了详细论述,这些问题都值得商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