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2)
2023(8931)
2022(6940)
2021(6171)
2020(5029)
2019(11087)
2018(11094)
2017(21275)
2016(11745)
2015(13270)
2014(13457)
2013(12727)
2012(11471)
2011(10387)
2010(10754)
2009(10327)
2008(10483)
2007(9958)
2006(9056)
2005(8809)
作者
(33279)
(27737)
(27694)
(26564)
(17917)
(13156)
(12587)
(10576)
(10497)
(10095)
(9693)
(9273)
(9267)
(9125)
(8899)
(8584)
(8271)
(8209)
(8001)
(7964)
(7266)
(6776)
(6741)
(6385)
(6340)
(6329)
(6276)
(6205)
(5497)
(5440)
学科
(47211)
经济(47129)
管理(42513)
(39492)
(34683)
企业(34683)
(16050)
中国(15930)
(15101)
业经(14791)
(14344)
方法(13848)
(11534)
数学(10298)
数学方法(10150)
(9725)
银行(9715)
体制(9502)
地方(9494)
(9271)
农业(9224)
(9191)
理论(9186)
财务(9152)
财务管理(9129)
(8934)
(8784)
(8680)
金融(8677)
企业财务(8653)
机构
大学(175335)
学院(174884)
(71652)
经济(70033)
管理(64306)
研究(58782)
理学(53857)
理学院(53267)
管理学(52484)
管理学院(52121)
中国(44911)
(38094)
(37057)
科学(32624)
财经(29060)
(28864)
(28839)
(26014)
中心(25839)
研究所(25434)
(24340)
师范(24165)
(23480)
北京(23316)
(22755)
经济学(22300)
财经大学(21147)
(21084)
业大(20812)
经济学院(19760)
基金
项目(106548)
科学(84950)
研究(83043)
基金(77183)
(65599)
国家(65007)
科学基金(56305)
社会(54387)
社会科(51512)
社会科学(51499)
(41355)
基金项目(39654)
教育(38703)
编号(34560)
(34552)
自然(33215)
自然科(32445)
自然科学(32439)
自然科学基金(31893)
成果(30391)
资助(30203)
(26136)
课题(24949)
重点(24303)
(23966)
(23272)
国家社会(22707)
(22289)
(22217)
项目编号(21441)
期刊
(89984)
经济(89984)
研究(58298)
中国(39386)
(32101)
管理(28098)
学报(24207)
(24054)
教育(23896)
科学(23426)
大学(19591)
(18562)
金融(18562)
学学(18108)
财经(16306)
农业(15432)
技术(15317)
业经(14737)
(14057)
经济研究(13491)
问题(12168)
(9670)
现代(9170)
图书(8821)
(8538)
(8494)
论坛(8494)
国际(8465)
改革(8312)
(8312)
共检索到279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津孚  
当前,智能化的实践十分活跃,智能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趋势,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智能化就是在产品、工具或工作系统中协同应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以提升其功效的过程。智能化是与计算机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知识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能化的推进,要依靠个人智能开发、知识管理、社会智能协同、工具化、人机协同、制度激励六大机制。智能化既是高新科技发展带来的硕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为了迎接这场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社会各界应从战略规划、开发人类智能、加强知识管理、开发人工智能、建立社会协同网络等方面积极行动起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郑勇华  孙延明  尹剑峰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研究智能化转型对转型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对234份智能化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正向影响转型绩效;装备智能化能力、管理智能化能力在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人员智能化能力在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的关系,同时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与装备智能化能力的关系,以及智能化转型与管理智能化能力的关系,但在智能化转型与人员智能化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通过装备智能化能力、管理智能化能力对转型绩效的促进作用。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尤志嘉  刘紫薇  
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到来为建筑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针对我国建筑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工业4.0背景下建筑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1438"战略框架,并详细阐述了该战略框架的概念内涵与实施策略,为我国制定建筑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林  陆亮亮  
“互联网+”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化战略成为制造企业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重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选择。以美国GE、德国Siemens、日本Toyota与中国Haier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复杂系统理论进行多案例分析,构建“资源要素-核心能力-系统创新”智能化战略转型综合模型,明确不同国家制造企业因资源、能力和系统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模式,在转型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目标、路径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区别。结论不仅从微观动态层面为理解制造企业智能化战略转型提供了基本信息,也有利于从系统论角度构建制造企业智能化战略转型发展框架,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聂飞  胡华璐  李磊  
本文采用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选取中国—东盟自贸协定(CAFTA)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双重差分因果识别策略,研究了FTA战略影响中国企业工序智能化的价值链重塑传导路径。实证结果表明,FTA战略总体上延长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前向价值链长度,对其价值链重塑具有促进作用,且通过了双重差分估计的有效性要求及其他稳健性检验。FTA战略主要推动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本土中间品部门对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要素的使用,在价值链重塑传导作用下,企业国内工序智能化水平随之上升,而国际工序智能化水平随之下降;同时,价值链重塑发挥了人与工业机器人在任务分配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人机和谐”。并非所有企业工序智能化都会受到FTA战略的影响,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对高贸易壁垒伙伴国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中间品的自主创新从而避免遭遇“卡脖子”风险,其通过价值链重塑对国内工序智能化转型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柄鉴  谭君印  文传浩  
智能化技术是影响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水平和工业多维度竞争力的基础、门限、中介函数模型,采用2003—2019年中国28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智能化水平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对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智能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竞争力;智能化对工业竞争力存在着效应递减的现象,但是技术创新能够延缓这种递减效应;政府导向的智能化推动了工业生产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工业规模的扩大,而市场导向的智能化则增强了工业创新竞争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莉萍   邓宗兵   肖沁霖  
【目的】本文旨在厘清中国工业智能化的时空跃迁特征,探索其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为推动工业智能化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测度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工业智能化水平的基础上,利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ESTDA)、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镶嵌模型探究工业智能化时空跃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2010—2021年中国工业智能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速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并呈现出“东部占优,中西低平”空间不均衡格局。(2)时空跃迁分析显示,中国工业智能化具有较强的路径锁定和空间依赖特征,其中多数西部省(市、区)始终锁定在低水平“俱乐部”;空间格局演化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其中正向协同跃迁为主要发展模式。(3)机制分析显示,各地区工业智能化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各异,其中,多数东部沿海省(市、区)的跃迁动力主要来自“经济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创新”驱动模式,多数中西部内陆省(市、区)的跃迁阻力主要来自“产业结构”制约模式。在空间上,工业智能化时空跃迁模式自东向西呈现出“同向发展→同向制约”梯式演变格局。【结论】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因地制宜填补地缘劣势,突破空间路径锁定,强化工业数智融合,形成工业发展合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林  黄影  黄学军  袁莉  杨峰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need for interactive and intelligent reference service mechanism for the networked information service.It suggests the tasks,requirements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such mechanism and analyzes the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methods for functions such as intelligent search gui...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柄鉴  谭君印  文传浩  
智能化技术是影响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水平和工业多维度竞争力的基础、门限、中介函数模型,采用2003—2019年中国28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智能化水平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对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智能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竞争力;智能化对工业竞争力存在着效应递减的现象,但是技术创新能够延缓这种递减效应;政府导向的智能化推动了工业生产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工业规模的扩大,而市场导向的智能化则增强了工业创新竞争力。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金晓梅   赵瑞丽  
工业智能化转型正在推动新一轮绿色贸易革命。利用各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探究了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强度;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价值链分工效应三个渠道影响出口隐含碳强度,且工业智能化转型通过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的作用机制呈“倒U型”。分行业、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低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对降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工业智能化发展阶段和贸易发展目标限制,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对于中国充分利用工业智能化转型促进外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梦霞  郭希璇  李雨花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向高质方向发展,产业升级是经济持续高质发展的重要途经。文章以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等一系列外贸政策背景下的高端消费回流(以国际精品品牌产品消费)为切入点,定性并定量(ARMA模型)论证高端消费回流对中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获得结论:海外高端消费回流对国内规模化消费升级构成驱动力;海外高端消费回流通过三个路径有效推动相关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国内高端消费和产业数字化及智能化升级水平均呈增长趋势;高端消费回流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有效预测变量,且二者呈统计显著正相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施炜  
从互联网发展阶段来看,我将其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互联网,这个阶段的商业模式更多是提供信息服务;第二阶段,叫做流通互联网,就是不仅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作为一个渠道出现;第三阶段,就是目前如火如荼的领域,叫做"服务互联网";第四阶段,就是产业互联网时代。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金城  
推动“补链”“延链”“强链”是产业链韧性提升与产业链安全构建的关键,而这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广泛参与和规模化应用。工业智能化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典型代表,势必会对产业链韧性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多维度构建并测算工业智能化指数,利用样本数据定量检验工业智能化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且这一作用在经过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要素高效配置及知识溢出是工业智能化作用于产业链韧性的主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工业化阶段、小市场规模、沿海及北方地区工业智能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工业智能化效果的发挥依赖于外部环境,人力资本积累与市场化改革均会增强工业智能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亮  李廉水  刘军  程中华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经济增长集约化的CE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呈显著的U型影响,即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作用,在考虑区域异质性以及内生性问题后,U型影响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化通过影响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集约化。本文明确了智能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显著效果与作用渠道,也为中国推动智能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