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11)
2023(3754)
2022(3255)
2021(2970)
2020(2503)
2019(5101)
2018(5084)
2017(9597)
2016(4943)
2015(5383)
2014(5301)
2013(5061)
2012(4866)
2011(4542)
2010(4696)
2009(4645)
2008(4392)
2007(4214)
2006(3807)
2005(3664)
作者
(14337)
(12154)
(11899)
(11548)
(7571)
(5805)
(5537)
(4595)
(4515)
(4301)
(4102)
(4102)
(3879)
(3842)
(3700)
(3649)
(3519)
(3518)
(3443)
(3391)
(3021)
(2889)
(2792)
(2771)
(2765)
(2765)
(2600)
(2578)
(2293)
(2277)
学科
(22507)
经济(22487)
管理(18961)
(13877)
(11271)
企业(11271)
环境(9301)
方法(8370)
数学(6466)
数学方法(6402)
(6291)
(6063)
(5915)
中国(5824)
(5451)
业经(4950)
理论(4926)
(4478)
贸易(4477)
(4304)
农业(4264)
(4193)
规划(4167)
环境规划(4048)
(4030)
人民(3876)
教育(3851)
(3841)
金融(3840)
(3748)
机构
学院(79721)
大学(79158)
(32792)
经济(32181)
管理(27756)
研究(25642)
理学(23419)
理学院(23173)
管理学(22824)
管理学院(22683)
中国(19665)
(16405)
(16284)
科学(14982)
财经(13119)
(12782)
(12752)
师范(12694)
(11915)
(11742)
研究所(11458)
中心(11160)
北京(10475)
经济学(10380)
师范大学(10167)
(10006)
财经大学(9511)
经济学院(9271)
(9037)
(9025)
基金
项目(48206)
科学(38345)
研究(37304)
基金(34976)
(29702)
国家(29389)
科学基金(25544)
社会(24994)
社会科(23592)
社会科学(23584)
(18720)
基金项目(18221)
教育(17184)
编号(15517)
(15299)
自然(15235)
自然科(14831)
自然科学(14828)
自然科学基金(14536)
资助(13800)
成果(12435)
重点(10781)
(10708)
课题(10660)
国家社会(10421)
(10371)
教育部(9505)
人文(9478)
(9474)
项目编号(9391)
期刊
(42913)
经济(42913)
研究(27170)
中国(13422)
(12874)
学报(11591)
科学(10652)
管理(10381)
教育(10290)
大学(9174)
学学(8485)
(8274)
经济研究(7807)
财经(7693)
业经(7560)
(6879)
金融(6879)
(6640)
农业(5552)
技术(5524)
商业(5295)
问题(5139)
图书(4608)
(4188)
资源(3903)
(3876)
现代(3635)
书馆(3578)
图书馆(3578)
理论(3578)
共检索到121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明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偏好于去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地方美食、购物、社交、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这些以往多为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独有的消闲方式,今天正日益成为现代都市人消费生活的重要内容,以至于景观环境的优劣已成为很多人消费生活的主要选择标准。本文对此消费现象的定位、动因、权益保护等,展开了经济学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Б.Б.波雷諾夫  陈傳康  
人类社会的发展愈完善,人类社会愈接近共产主义,承受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机构也就更显得不适合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事实上,这里所指的新情况是指那引向根本改造自然的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当然首先必须认识自然。要认识自然,便应该"不是把自然界看作什么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相依赖的各个对象或各个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做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若愚  
自赫伯恩发起对艺术哲学的反思和对自然审美的提倡开始,美学研究就走上了一条革新的道路。环境美学主张环境就是审美的对象,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审美的相关性。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毫不例外地从属于环境,从而只能在环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景观美学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是自然、人工和艺术的复合体,审美就是以"内在者"的立场对景观之于存在的意义的体验。通过对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和"景观"及其与审美主体关系的分析,认为环境美学和景观美学都继赫伯恩之后实现了审美对象的扩容,并秉持内在于对象的审美立场,从而获得了会通和融合的基本立足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慧宁  
城市环境中,对景观的审美感知和判断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文化的美感。文章研究各历史阶段社会自身独特的审美方式,认为这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心理定式及世界观相呼应。既然环境是文化的,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同时也必然是所称作的城市独特景观文化美学价值的讨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体现新价值观主导下的审美,在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营养,同时当代艺术的介入又增加了其丰富性,当代景观美学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蒋婉求  
从浩浩之宏观的大千世界,到渺渺之微观的一草一木,大自然鬼斧神工,经过千万年风风雨雨的洗礼,把世界装扮成难以名状、美不胜收的旅游景观,这是一片神奇绝妙而又充满生机的领域。它广袤无垠,气象万千;它神秘幽邃,扑朔迷离;它生机盎然,温馨宜人。古往今来,多少旅游者投向它的怀抱,去探寻美的源泉、感悟美的魅力、接受美的洗礼、追求美的造型、倾听美的音韵、领略美的风采、创造美的境界。旅游景观以其精妙瑰丽的底蕴,绘制成一幅幅壮观的画卷,谱构成一部部辉煌的交响乐,激荡着无数探索者的心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骆正林  
教育舆论是依附在教育景观中广泛传播的,教育部门只有深入把握教育景观的建构规律和教育舆论的形成规律,才能正确处理各类复杂的教育公共事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理性的正能量。转型期社会环境下,教育景观和教育舆论呈现以下特征:热点事件是教育景观的源头,是社会舆论的触发器;网络是教育景观建构的主要空间,舆论领袖在分享景观主导权;教育景观成为社会公众消费的对象,情绪型舆论成为景观的重心;教育进入综合型景观主导时代,教育舆论在媒介互动中获得巨大能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畅  
论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互补开发作者:王畅单位:河北省社科院燕赵所(石家庄,050011)文章认为,任何旅游资源都具有地域性特点,任何旅游景观都是地域文化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的涵盖面甚广,以往人们对此理解得很是狭隘、肤浅,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不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锦赐  
景观环境包括有自然景观环境与人为景观环境。城乡景观环境是在时空环境发展下,所呈现出自然与人为共生下的景观环境。城乡环境必须能达到“以心造境、以境净心”的目的,才算是优质的城乡景观环境。所以,21世纪城乡景观环境的新思维是在城乡环境创造的过程中,应该让心与境和合共生(即环境共生)而达到“以新智创造境,以境净化心智”的目标,进而创造诗化(诗情画意)的城乡环境、景观与空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立公  
环境问题是目前自然风景旅游区最敏感、最热门、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桂林以银子岩为代表的银子岩钟乳暗化问题突出了景区环境保护问题尤其是岩洞保护问题的紧迫性。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新的增长点,它也是芦笛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生命之源。芦笛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其研究对桂北甚至整个大西南地区的旅游景区的保护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及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乌恩  蔡运龙  
生态环境、景观质量是自然风景地旅游吸引的基本因素 ,对中国而言 ,如何协调旅游开发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自然风景地主要的景观、环境问题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  陈亚玲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中不断涌现出新消费景观和高档住区,这两者不仅具有空间上的毗邻性,在形成上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基于对若干高档住区的实地考察及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访谈,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探讨了上海城市新消费景观与高档住区形成之间的因果关联性。消费景观与高档住区相伴而生并导致了上海住区的分化,其间隐藏着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不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又佳  金秋野  
当今在我国的大都市中,消费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城市形象。本文选取了几类对消费文化反映相对敏感的建筑形式,并对其随消费文化的演进而发生的变化加以论述,并寻找这种转变对我国建筑学的启示及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颜景高  
作为近现代资本社会加速发展的重大引擎,"美国式"按揭贷款展现出驱动经济增长、促进财富创造的消费动力,这弥补了现代人物质需求"失同步化"的缺憾,满足了现代性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悖论的是,对于财富的先行透支日益倒置为现代人的财富幻象,当代人的消费情结也被金融炒作"创新"无限放大而酿成社会祸端。囿于生态和环境、资源和能源以及人本身等财富透支的现代性危机,当代人应该学会消费理性的把握,努力健全市场经济的"信用责任锁定"机制,以期保持财富的先行挪用与预期抵押之间的相对平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施俊天  刘益良  
意大利基安蒂(Chianti)地区的乡村景观是山地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通过对该地区村落的历史地理概况的基本描述和乡村景观现场的实地考察,认真分析该地区乡村景观形成与存续的缘由、发展与理路,具体包括注重乡村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自然生态的全面保护,乡村聚落与历史现实的有机延展,农业生产与田园生活的持久共生等。这些可为当下中国尤其是江南山地与丘陵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启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粟维斌  康峰峰  马钦彦  李丰生  
漓江风景区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亿元.但是,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枯水期径流量变小、时间延长,由此引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景区环境污染加重,水质变差,景区美景度和旅游承载力下降.漓江是漓江风景区的核心景观要素,漓江景区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均由漓江水资源环境问题引发.该文依据漓江水文观测资料,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解决其水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为漓江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