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
- 2023(1557)
- 2022(1266)
- 2021(1214)
- 2019(2123)
- 2018(2212)
- 2017(3938)
- 2016(2243)
- 2015(2576)
- 2014(2605)
- 2013(2443)
- 2012(2254)
- 2011(2292)
- 2010(2469)
- 2009(2408)
- 2008(2573)
- 2007(2482)
- 2006(2281)
- 2005(2225)
- 2004(2141)
- 学科
- 济(9213)
- 经济(9199)
- 管理(6214)
- 业(5493)
- 企(5082)
- 企业(5082)
- 教育(4649)
- 中国(3935)
- 学(3873)
- 理论(3242)
- 业经(2756)
- 方法(2729)
- 融(2722)
- 金融(2721)
- 思想(2586)
- 银(2562)
- 银行(2562)
- 行(2505)
- 财(2480)
- 制(2323)
- 政治(2222)
- 农(2204)
- 思想政治(1987)
- 政治教育(1987)
- 治教(1987)
- 德育(1969)
- 和(1961)
- 体(1641)
- 贸(1640)
- 贸易(1638)
- 机构
- 大学(40297)
- 学院(37606)
- 济(13109)
- 研究(13088)
- 经济(12784)
- 管理(10269)
- 中国(9696)
- 京(8886)
- 范(8167)
- 师范(8144)
- 理学(8081)
- 科学(8050)
- 财(8049)
- 理学院(7942)
- 管理学(7703)
- 管理学院(7627)
- 所(7024)
- 师范大学(6571)
- 江(6538)
- 财经(6229)
- 研究所(6118)
- 北京(5995)
- 州(5832)
- 教育(5759)
- 经(5525)
- 中心(5388)
- 系(4745)
- 经济学(4541)
- 财经大学(4455)
- 农(4452)
共检索到66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超
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微观权力学理论,这引起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兰查斯的批评。福柯主张深入到社会的微观层面研究权力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普兰查斯着重考察权力的结构性特征,认为权力表达结构整体对处于冲突中的各个阶级的实践关系的影响。普兰查斯从结构主义角度指出福柯思想的局限性,他从权力与生产关系、权力与国家、权力与阶级斗争、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对福柯权力思想展开批判。这启发我们回归马克思关于权力分析的资本逻辑,结合结构与实践将宏观权力与微观权力进行有机统一。
关键词:
福柯 微观权力 普兰查斯 结构主义 批判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戎庭伟
批判教育学的权力批判,沦为一种再生产与抵制话语的强迫重复现象。这种误区根源于他们试图从权力外部入手、寻求客观知识进行抵制的思路,没有正确识别当前教育权力的多元构成特点,以及权力与主体之间的共构关系。福柯式微观权力分析发现,教育权力由国家、地方、教师、儿童等多元矛盾性主体偶然性构成,其目的在于生产儿童。这些特征决定了有效的权力批判必须从权力关系内部入手、发挥批判者自身的觉悟意识,以自身主体性的分析为内容而展开。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夏天成
教育化是当代教育哲学阐述社会问题转变为教育问题的重要概念,并被广泛用于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讨论。德帕普等分析了社会教育化的历史趋势和现实动因,并对其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转嫁、教育的实用化以及个体的自主性风险等负面影响提出了批评和担忧。这些批评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有警示和借鉴价值,但仍具有西方视角的局限性和理想主义倾向,在借用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时也显得过于悲观,教育化被更多地视为一个消极的规范化过程。从福柯的知识/权力分析来说,教育不是与权力无关的纯知识领域,教育化批判并不能脱离对现代社会的整体反思,而规范化除了控制性之外也具有积极的生产性,有理由在警惕教育化风险的同时对其保持乐观。
关键词:
教育化 知识 权力 福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夏雪
波兰尼认为,19世纪由"社会市场"向"市场社会"的大转型中,建构自发调节市场的路径将导致文明的崩溃。原为管制经济、救济社会之用的斯品汉姆兰法成为了这一转型的转折点,该法案实施后造成的一系列消极后果,使得未被市场体系纳入的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块阵地—劳动力也最终失守,进而导致了市场对社会的侵蚀,自由主义得到合法认证,危险的大转型启动。然而,波兰尼的批判即便意义重大,却也要重视其中不足。本文对波兰尼思想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
蝴蝶效应 波兰尼 斯品汉姆兰法 大转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龚孟伟 陈晓端
阿普尔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阐明教育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和政治问题,认为学校也有自主的文化动力,教师和学生会形成学校内部的反抗力量,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他们通过创造性活动经常反抗占支配地位的"合法化知识"。阿普尔还追求将教育的乌托邦变成主体解放、教育民主、社会公正的现实,这些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他的批判教育学思想也存在泛意识形态、社会宿命论、去效率化的理论局限性。
关键词:
阿普尔 批判教育 意识形态 价值追求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栾天 于伟
教育思想是历史性的思想,历史观奠定教育思想研究的基调。福柯强调历史主体,重视通过话语的实证性研究来揭示合理性形式,并试图通过对连续和断裂,差异和矛盾的考古学分析描绘并还原弥散在充满权力关系的社会底层日常生活空间中匿名的、无主体的、无身份的话语历史。这将为教育思想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一种可能性的选择,并且将引起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研究资料的相应变化。
关键词:
福柯 历史本体论 教育思想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杜亮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鲍尔斯和金蒂斯在《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对应原理",然后在总结西方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从深层次理清这个理论的概念体系,指出"对应原理"对教育与经济以及其他社会层面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的主要缺陷,并讨论了"对应原理"对当代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沿革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教育理论建设的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洪志忠
作为关键词的批判、民主等概念,其内涵的厘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批判教育研究的原旨。当前批判教育研究的新动向和热点问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发展瓶颈,揭示了批判理论勃勃的生命力所在,为研究者深入思考教育与社会权力架构的关系,提供了可资照鉴的镜子。
关键词:
批判教育研究 民主 实践 权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奚兆永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曾说:“马尔萨斯愚蠢地把一定数量的人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硬联系在一起。李嘉图当即正确地反驳他说,假如一个工人没有工作,现有的谷物数量就同他毫不相干,因而,决定是否把工人列入过剩人口范畴的,是雇佣资料,而不是生存资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义胜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思想锋利、意蕴丰富,而且对应了我国现代性困境及社会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可以为教师的社会批判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根据社会批判理论,教师社会批判的目标应该是"大众文化批判"、"公共理性的提升"以及"为了承认与正义"。从社会批判的主体条件来看,教师应当自觉汲取批判理论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的强烈的关怀之情;具备"技术的、实践的、解放的"认识旨趣及相应的知识。教师的社会批判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包括重视教师发展的精神维度、体制的完善以及知识分子精英的积极引领。
关键词:
教师 社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炳昌
福柯微观权力论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学生评教"体现了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和过程,它消解了教师权力的中心地位,强化师生主体地位的平等。教师要以"学生评教"为反思契机,克服单纯的传授实用知识的做法,创设对话式的教学,创制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实现关注人的精神性存在的本真教育。
关键词:
福柯 微观权力论 学生评教 课堂教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庆华
社会批判是伴随大学而生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存在并延续至今的根本,其独特的批判功能使之区别于政府及其他机构。今天的大学社会批判缺乏知识深度、文化底蕴、思想高度和精神引领,正走向全面庸俗化。大学社会批判的庸俗化与市场、政治和大学自身等因素有关。还大学以生存之道,就要坚守大学的社会批判品性,使大学成为社会思潮的引领者、社会危机的警告者、核心价值的守望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关键词:
大学 社会批判 品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晓鹏
早年自称"出入佛老三十年"的王阳明,中晚期则高扬自我良知的主体性精神,对佛老思想特别是道术进行了批判:其一,弃绝了道教的长生术,认为真正的良知学只需追求成德成圣即可成就长生久视之境。其二,否定有神论,以良知本体论代替了道教等传统有神论,并进一步否定各种鬼神、秘技、巫术等。其三,批判了佛老的出世观,指出佛老之弊正在于其丧失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责任的出世行为。当然,王阳明对佛老思想的批判也有其局限性,应作客观的分析评判。而王阳明一生与道家道教的这种复杂关系是具有典型性质的,可以成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
关键词:
王阳明 佛老 良知 批判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游启明
大国间因权力增长不平衡而出现权力转移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发展国家间关系提供启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讨。作为理论的开创者,奥根斯基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假设。随后学者们从概念以及推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权力转移理论。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理论努力,权力转移理论对国家目标、大国间权力的动态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研究都呈现出进步性,但它也需要深化对权力转移原因的探讨,并改变权力转移理论的"现状偏见""主导国偏见"和"能动型崛起国"缺位问题。中国学界可以批判地利用这一理论框架,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