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836)
- 2022(824)
- 2021(823)
- 2019(1294)
- 2018(1306)
- 2017(2518)
- 2016(1507)
- 2015(1702)
- 2014(1639)
- 2013(1639)
- 2012(1669)
- 2011(1782)
- 2010(1909)
- 2009(1897)
- 2008(1989)
- 2007(1997)
- 2006(1966)
- 2005(1850)
- 2004(1837)
- 2003(1979)
- 学科
- 济(6853)
- 经济(6843)
- 管理(4622)
- 业(4106)
- 企(3728)
- 企业(3728)
- 理论(3058)
- 学(2794)
- 教育(2504)
- 中国(2417)
- 制(1978)
- 业经(1875)
- 农(1841)
- 财(1826)
- 方法(1786)
- 和(1514)
- 融(1441)
- 金融(1440)
- 体(1411)
- 银(1392)
- 银行(1392)
- 地方(1350)
- 行(1342)
- 贸(1294)
- 贸易(1292)
- 策(1282)
- 法(1275)
- 农业(1238)
- 易(1237)
- 图书(1123)
- 机构
- 大学(30124)
- 学院(28359)
- 研究(10003)
- 济(9943)
- 经济(9704)
- 管理(7643)
- 中国(6958)
- 京(6446)
- 财(6198)
- 科学(6084)
- 范(6007)
- 师范(5990)
- 理学(5788)
- 所(5710)
- 理学院(5684)
- 管理学(5576)
- 管理学院(5507)
- 江(5088)
- 研究所(4991)
- 师范大学(4814)
- 财经(4686)
- 州(4549)
- 北京(4266)
- 系(4081)
- 经(4078)
- 中心(3806)
- 教育(3777)
- 农(3762)
- 省(3404)
- 经济学(3300)
共检索到49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霞
明清时期福建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外来戏曲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与流播,不仅促进了福建戏剧创作的繁荣,而且对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剧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福建戏曲 戏曲传播
[期刊] 求索
[作者]
崔思朋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农作物传播更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方交往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美洲作物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融入到中国农业生产体系之中,于中国影响深远。这些外来作物的传入既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存在广泛交往,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中国尤其是清代中国并非是以往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闭关锁国"的封闭保守形象,而是通过丝绸之路所塑造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交流网络,与世界存在广泛联系。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丝绸之路 外来作物 交流网络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日根
明清时期,福建官民绅商僧孝节等各色人等都加入了兴办义田的行列,从而使义田越出家族界限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内发挥作用,这便促进了明清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大发展。 一、桥渡路井的大量修造 修造桥渡路井是地方的基础公共事业。在唐以前是靠官府收入由地方官吏督办而成的,但唐以后封建政府的这种职能随着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松弛日益削弱,而这些公共事业却不能因此而废止。于是从宋代开始义民兴办义田投资于修桥设渡挖井辟地就得以发展起来,福建多北方移民,聚族而居,而福建又地形复杂,山多水众,造桥设渡需要较多的开支,这都为义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蔺晚茹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等艺术表现形式组合而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中国戏曲艺术诞生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历史发展中戏曲传播方式、艺术形态也在不断的演变。进一步分析中国戏曲传播方式,了解戏曲艺术形态演变过程,对于传承好中国戏曲艺术与推动戏曲作品创新至关重要。《戏曲写作论》一书不仅对中国戏曲创作形式、
关键词:
《戏曲写作论》 戏曲传播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廷元
徽人经商多藉牙行制度牟取厚利。其中有些人初则为牙后则为商,在居间活动中积累起经商的资本;有些人则本人经商,而支持其亲友经营牙行,利用牙行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提供方便;还有一些人采用亦商亦牙的经营方式攫取暴利。随着微商的兴盛,徽人经营牙行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商牙之间的紧密结合遂成为徽商经营活动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此作初步论述。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明清时期的通州不仅是漕运码头和仓储重地,也是南来商货的水陆转运码头,入京货物和北销商品在此分流。户部和工部在通州均设有税关,张家湾是其分税口;粮食、纸张、酒、曲、布匹、杂货等是户关转运的主要商货;从牙行、牙税的设置看,张家湾的商货转运量可能大于通州城。晋商在通州和张家湾都设有会馆,布匹、茶叶是其北运的大宗商品,张家口、归化城等是其主要转销地;换言之,通州和张家湾是晋商经营的北疆贸易和中俄恰克图贸易的重要转运码头。
关键词:
明清 通州 商业 坐粮厅 张家湾 会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钞晓鸿
明代崛起于关中地区的商人群体是陕商的主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又与关陕本土密不可分。无论如何,陕商是一个实力不弱、值得称述的商人集团,在明清商界数百年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陕商研究无论是对于明清商业史研究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乔彦军
张家口的“市圈”设于隆庆五年,明代逢市而开、易罢即闭,清代则成为票商聚集、铺开其里、日日交易的买卖之城。明代对入市商民“先以名藉告关吏”,清代则在市圈实施了商民自治的保甲制。前往北疆地区贸易领部票的商号统谓票商,票商的同业行会是为票行。票商字号独占了保正职位,票行垄断了市圈的行政自治,由此形成了“市圈保正行”。市圈保正行的形成和运作,对维护市圈乃至整个张家口的营商环境和商业秩序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张家口的繁荣和发展亦功不可没。
关键词:
市圈 票商 票行 保正 保正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乔彦军
张家口的“市圈”设于隆庆五年,明代逢市而开、易罢即闭,清代则成为票商聚集、铺开其里、日日交易的买卖之城。明代对入市商民“先以名藉告关吏”,清代则在市圈实施了商民自治的保甲制。前往北疆地区贸易领部票的商号统谓票商,票商的同业行会是为票行。票商字号独占了保正职位,票行垄断了市圈的行政自治,由此形成了“市圈保正行”。市圈保正行的形成和运作,对维护市圈乃至整个张家口的营商环境和商业秩序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张家口的繁荣和发展亦功不可没。
关键词:
市圈 票商 票行 保正 保正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日根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商业经营中却潜伏着一定风险。商人们为了谋求自我的发展,或结交官府、或自建商帮和会馆、或捐助、或挥霍、或读书学习,树立商人良好形象,以求得规避风险。从明清商业风险及风险防范中可知,明清商业发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并存。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业风险 防范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牛博伦 宁俊伟
全真教以"全"老子清静无为之"真"为前提,以"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为核心,以修道成仙为目标,在乱世中迅速崛起,至元代一度达至鼎盛,却在明清时期陷入沉寂,直至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其与政府、社会及自身均有着必然的关联;而其衰落的内因,则与自身严格的修炼要求和戒律教规,以及制度缺乏实用性,有着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
修炼 性命双修 戒行 内丹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璇
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不少国家开始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了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和建设。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灿若星辰、浩如烟海的优秀艺术文化作品,戏曲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戏曲文化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汇聚了舞蹈、杂技、艺术唱腔、口技、舞台表演等多个艺术门类,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提升我国戏曲跨文化传播能力,对发扬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余银萍
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觉醒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美国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晚清之际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译介西方著作,到美国实地考察、游历,"洋人"直接在中国开办近代新式图书馆等途径,其促进了中国传统藏书楼向近代意义上早期公共图书馆的转变;传播了先进的近代图书馆学文化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性;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图书馆学人才。
关键词:
晚清 美国 公共图书馆理念 传播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忠平
市镇作为社会的、经济的及地理的实体,是在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涌现于江南农村的。随着江南市镇社会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其内部的社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本文拟就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市镇政权组织、宗族组织以及帮行组织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对市镇社会经济的影响略加探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廷元
明清时期江南棉织业颇负盛名,其产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俱为全国之冠。江南棉织业的发展对于商业的活跃,市镇的兴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都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历经明清两朝五百年的悠悠岁月,江南棉织业的绝大部分却一直停留在“以织助耕”的经营形态上,而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更没有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当时棉织业的劳动收益过低。本文拟就此略作论述,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