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942)
2021(850)
2019(1490)
2018(1444)
2017(2450)
2016(1477)
2015(1758)
2014(1738)
2013(1734)
2012(1757)
2011(1751)
2010(1960)
2009(1975)
2008(2051)
2007(2018)
2006(1888)
2005(1841)
2004(1803)
2003(1980)
2002(2052)
作者
(4868)
(4124)
(3912)
(3859)
(2611)
(2063)
(1742)
(1572)
(1521)
(1476)
(1445)
(1431)
(1424)
(1419)
(1270)
(1247)
(1199)
(1158)
(1123)
(1090)
(1056)
(1050)
(997)
(980)
(964)
(911)
(901)
(838)
(832)
(813)
学科
(6710)
经济(6698)
管理(4427)
(3892)
(3538)
企业(3538)
教育(2930)
(2807)
理论(2806)
中国(2702)
(1888)
业经(1828)
(1803)
(1755)
方法(1640)
(1626)
(1434)
金融(1430)
(1411)
(1346)
银行(1346)
地方(1340)
(1300)
(1257)
(1236)
农业(1217)
体制(1066)
图书(1065)
书馆(1012)
图书馆(1012)
机构
大学(31209)
学院(28750)
研究(9960)
(9593)
经济(9333)
管理(7427)
中国(6922)
(6758)
师范(6754)
(6527)
(6316)
科学(5831)
理学(5654)
理学院(5524)
师范大学(5415)
管理学(5367)
管理学院(5302)
(5265)
教育(4954)
(4888)
财经(4796)
研究所(4554)
(4428)
北京(4412)
(4158)
(4135)
中心(3835)
财经大学(3325)
社会(3311)
经济学(3278)
基金
项目(13154)
研究(11740)
科学(9888)
基金(8825)
社会(7419)
(7304)
国家(7192)
社会科(6874)
社会科学(6871)
成果(6440)
教育(6101)
编号(5481)
科学基金(5463)
(4439)
(4169)
基金项目(4112)
课题(4052)
(3931)
(3860)
(3858)
阶段(3850)
项目编号(3643)
(3630)
阶段性(3414)
资助(3294)
(3153)
(3104)
国家社会(3027)
重点(3012)
规划(2981)
期刊
(15400)
经济(15400)
研究(14230)
教育(8290)
中国(6314)
(5911)
学报(5818)
大学(4559)
科学(4416)
财经(3974)
学学(3953)
(3467)
管理(3133)
图书(3099)
(2863)
书馆(2609)
图书馆(2609)
(2533)
金融(2533)
问题(2394)
(2317)
社会(2193)
技术(2036)
(1873)
论坛(1873)
社会科(1852)
社会科学(1852)
经济研究(1818)
(1781)
业经(1750)
共检索到50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庆彦  
明清易代,民族政权转移,面对突变,汉族士人生活和心理受到深刻影响,因选择道路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但他们的基本着眼点还是华夷之变的民族意识上,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痛苦造成了对清王朝产生的潜意识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小说创作的风貌,小说家多陷入对故国往事的追忆与反思之中,并通过借写历史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但也存有很大的偏狭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道军  张永禄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历史事件作出文学性解释时实际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历史"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主要的解释模式。历史"天命"思想在创作中将历史发展的"已然性"转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对历史发展结果的无条件认同,在很多时候,它以佛教的"因果循环"形式出现。将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结局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那些拥有"天命"的帝王将相,或者反过来,赋予这些历史活动中的帝王将相以"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性格中的某种奴性和政治冷漠意识。但是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黎波  王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和研究热点,但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源流研究不够。经研究发现,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在清末民初即已酝酿萌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正式提出,抗战爆发前后基本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其缘起历程呈现出由构想到实践、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系统的发展特点;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边疆实践别具特点,被作为重点区域,出台了专门政策,边疆的地方政治自主性未影响其对国族教育的认知共性。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近代缘起具有开创、探索和奠基性意义,在内在发展理路上可归结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近代形态;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同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定武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的重要体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波  
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皆为史著纪传体的模式,历史面貌是依据众多英雄人物参与历史事变得以直接展示;而现代历史小说则特别强调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意志、能力与力量,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把重点摆在“写人”这一点上,写人的个性,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的七情六欲,使历史小说真正成为一门写人的艺术。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苏菲  
将日常生活体验阑入历史并非李劼人的独创,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的历史小说已凸显日常生活的价值,但李劼人无疑更具开拓性,他的"大河小说"系列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日常生活、展示地域风俗等方面,都突破了中国传统史传文学的模式,创造了历史小说新的精神特质和艺术价值。但其历史叙事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长篇小说或有李劼人书写日常生活的形式,而当代历史小说,则基本回复到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套路上。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海芬  张麓麓  
本调查研究对9所普通高等学校2 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整体较强;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家庭、个体、学校是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师渠  
近代中华民族自觉是历史的概念,需将之置于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五四后的20年间,中华民族自觉渐趋深化: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解放"的奋斗目标;九·一八后国难当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共同体坚定的民族信念,便是其最重要的表征。国共关系的演变对时局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已自觉,同样深刻地制约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换言之,中华民族追求自身解放,是民族的自觉,也是民族的大义,更是最大的民意,故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明晰此意,对于国共之所以能两度合作,以及抗战胜利后内战重起,国民党终归于失败,乃历史的必然,思过半矣。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文海  
一名学农田水利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到头来却成了曾国藩研究的学者,曾几何时,一部一百多万字,分三大卷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不知从哪儿冷不丁地冒出来,赫赫然站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居然名声雀起、好评如潮。难怪有人说,这真是谜一样的作者写了一个谜一样人物的令人着迷的小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邹晓华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怡  李兵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促使当时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进而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唤醒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应运而生,并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担当起了唤醒中华民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时间流变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赋予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新的实践内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意识新的觉醒,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中荣  
明清通俗小说中大量的暮夜书写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一、小说围绕夜间不可靠的视觉、听觉等建构故事,深入挖掘人物感官的叙事潜能;二、小说格外关注由于夜间人物对外部世界感知的不可靠而导致的的心理波动,以及缘于夜间活动范围的受限致使人们探索外在世界的激情转向了内在的心理世界,从而深度探索人物心理;三、小说中或韵或散的暮夜书写在营造氛围上具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氛围形态,作为时间幕布,切合故事情节衬染人物心理、烘托叙事情调。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钰铮  
毛姆因其塑造了诸多在婚恋关系中不忠的女性形象而被认为有厌女情结,但实际上,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和个人成长之后,毛姆笔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从蒙昧到觉醒并最终走向自觉的嬗变。这反映了毛姆本人态度的变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毛姆在写作中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处在世纪之交的女性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并对此表示理解与同情。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善蒙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有鉴于此,对于吕氏理学思想的概括可以视为“批判理学”,这样更能体现处于明清易代之际以遗民身份自限的这样一种具体的理学思想形态。吕氏理学思想显然是批判王学的,但是又跟一般意义上的朱子学不一样,这是由于吕氏所处的特殊生活氛围和身份意识所决定的。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忠青  
纳丁·戈迪默的长篇小说以反映南非本土的社会现实著称。《邂逅者》则以全球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移民故事。成长于南非都市的富有白人女孩朱莉毅然跟随非法入境的黑人贫民阿卜杜远走他国,重建自己的梦想家园,而阿卜杜却不辞辛劳地要移民到别国去寻找自己心仪的生活。简单的故事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隔离,人类普遍失去了"在家感",精神生态处于失衡状态。只有与自然建立亲密的共生关系,人才能摆脱"无家可归感",最终达到精神生态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