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234)
2022(1116)
2021(1077)
2020(939)
2019(2001)
2018(1960)
2017(3732)
2016(2171)
2015(2263)
2014(2406)
2013(2405)
2012(2243)
2011(2258)
2010(2451)
2009(2573)
2008(2627)
2007(2604)
2006(2513)
2005(2279)
2004(2133)
作者
(7060)
(6071)
(5712)
(5561)
(3832)
(2988)
(2513)
(2241)
(2227)
(2222)
(2179)
(2107)
(2040)
(2038)
(1985)
(1740)
(1739)
(1732)
(1713)
(1632)
(1590)
(1462)
(1458)
(1438)
(1400)
(1369)
(1309)
(1303)
(1275)
(1241)
学科
(10461)
经济(10454)
管理(5153)
(4455)
理论(4360)
方法(3991)
(3847)
企业(3847)
(3247)
业经(3163)
(2709)
经济理论(2500)
教育(2302)
地方(2261)
农业(2231)
中国(2215)
(1829)
(1828)
(1757)
(1753)
旅游(1734)
(1668)
数学(1549)
数学方法(1520)
(1471)
农业经济(1439)
(1423)
环境(1376)
(1347)
金融(1346)
机构
学院(40876)
大学(40302)
研究(12754)
管理(12709)
(11822)
经济(11469)
理学(9983)
(9890)
师范(9845)
理学院(9788)
(9608)
(9595)
管理学(9570)
旅游(9481)
管理学院(9465)
中国(9172)
科学(8881)
(8758)
师范大学(8014)
(7605)
(7073)
(6599)
(6249)
(6233)
财经(5989)
研究所(5874)
北京(5832)
(5184)
中心(5043)
(4583)
基金
项目(20378)
科学(15923)
研究(15904)
基金(14169)
(11913)
国家(11774)
社会(10286)
科学基金(9863)
社会科(9713)
社会科学(9709)
(8676)
基金项目(7901)
教育(7383)
(6854)
资助(6406)
编号(6326)
成果(5712)
自然(5702)
自然科(5499)
自然科学(5498)
自然科学基金(5410)
(5139)
课题(4986)
(4794)
(4650)
旅游(4525)
重点(4506)
规划(4185)
(4177)
发展(4149)
期刊
(19711)
经济(19711)
研究(13134)
学报(6550)
(6492)
旅游(6492)
(6492)
科学(6423)
(6079)
教育(5956)
中国(5893)
(5882)
学刊(5221)
旅游学(5216)
游学(5216)
大学(4908)
学学(4446)
(4080)
财经(4055)
管理(4013)
(3547)
业经(3526)
问题(3025)
农业(2763)
图书(2722)
(2341)
(2327)
金融(2327)
技术(2280)
书馆(2258)
共检索到63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刚  
一 关于旅游活动的本质特性,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因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又由于旅游活动在现代商品社会极易显出的经济意义,许多人倾向于从经济的角度去解答这个问题。但是,旅游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是19世纪以后的事,而在这之前,非经济性的旅游现象早已出现;再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旅游学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尚未进入本质的层面。体验不是旅游的本质,它只是旅游的基本特征,且不能将旅游的旅游性与其他物的物性区分开来。这源于我们对本质是什么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理解,提出了旅游的本质是"人诗意地栖居"的观点,运用现象学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认识旅游本质的方法、路径,对当今流行的一些思潮进行了批判。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谢彦君一、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旅游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在历史上可能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然而把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还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并且这种研究一直主要地还是限于对旅游世界进行的某种直观的描述。旅游现象在今天已是深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文章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深入地探讨旅游的本质问题。从发生学、源动力上探讨旅游的源起、发生、生成机制和目标。让旅游重新回到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认识旅游的本质;让旅游回到人的存在性,从生活世界“烦”的生存机制中探讨旅游的源起和动力;旅游是去远,去远本质上不是空间的移动,是因去远而获得诗意地栖居,去远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本质,从而揭示了去远与诗意地栖居的关系;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寻找到本真的自我,在旅游中,人显现自身,澄明自身,获得自我的觉悟,认识到自我存在于世的价值。该文提出旅游的世界人诗意地栖居模型,将旅游的目标分成3个层级,即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和诗意的存在,最终追问到了旅游的价值,旅游的价值已超越了旅游本身,关系到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价值,从而成就了旅游的社会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旅游体验的审美体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础上的。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体验具有主体性、浸入性、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审美。旅游体验造就了审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动之中,追求审美存在和生命创造的强烈内心感受。文章从旅游体验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三个层面展开。旅游体验充满着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审美意蕴,它是为了探寻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获得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沉醉。旅游体验体认的是人与物化、神与物契的审美情怀,高扬的是生生之德的审美境界。旅游体验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彰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文喜  陈荣富  
旅游为现代人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营造了良好的空间 ,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导游 ,作为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服务中介 ,对于提高游客旅游审美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旅游者的美感发展阶段 ,导游对于旅游者的审美引导应达到三大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三大目标 ,导游应注重自身美学素养的提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皮元珍  薛其林  李映辉  
湘水脉脉,骚风习习。湖湘历史文化苍茫遥远,又浩瀚繁复。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审美"文化。既有荡气回肠的宏大故事,又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玄思妙想。湖湘这片神奇秀美之地,不但用三湘四水养育了万千湖湘儿女,用巍峨山川成就了潇湘子弟的刚毅坚强,更为重要的是她以英雄辈出、人文荟萃深厚博大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湖湘旅游文化深邃绵长,浪漫多情,绮丽清俊,生生不息的审美特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敬武  
本文从基础旅游理论出发,以旅游者概念及非连续的旅游状态作为会展旅游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会展旅游的全新概念,导出会展旅游的基本规律、会展旅游指数以及会展旅游的研究范畴。对引发会展旅游争论的缘由也作了深层次的分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才  
旅游的本质问题是旅游学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站在辩证逻辑思维高度上,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对旅游本质进行探析,把旅游本质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马耀峰  白凯  
旅游本质问题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在综合分析中外相关旅游本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学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和系统论自组优化原理分析了旅游的本质,并提出:旅游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活动或经历,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凌  朱竑  
范式是研究者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世界观,决定着知识生产的过程。方法论是某一种研究范式的体现,也是方法的理论。文章对建构主义范式在社会科学中的演进逻辑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分析旅游世界的本质指出其方法论的合法性基础。从康德和李凯尔特哲学出发,文章指出,旅游世界是一个具有价值建构和带有主观体验的现象和意识的双重世界。旅游世界的本质决定了旅游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不能在本体论上化约人的主观意识;同时指出科学主义立场和价值中立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挑战和问题。最后概括阐释了建构主义运用的两大类方法:理解释义法以及表征研究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蒋婉求  
旅游景观给游客带来无尽的情趣,那么,这些景观与游客的人格心理之间有着怎样的一种契合关系?如何根据这种关系来培养旅游者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便是本文需要探讨并试图解答的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雁谷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的心理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智(即知)者为什么爱水?仁者为什么爱山?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孔子把山水的自然性联系到人的感受性,给我们提出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这个命题。距孔子一千多年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柳宗元不仅对这个构思加以发挥,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只要与自然环境相联系,便产生了“交相赞”的心理效应,而且进一步提出“观游”是“为政之具”(《零陵三亭记》)这个新思维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肖建勇  
在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主导型标准化建设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随着市场主体的成长和多元需求的涌现,传统标准化建设正面临不断挑战和广泛质疑。本文尝试从现象学以及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根据顾客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情境来论述旅游标准化的本质,认为旅游标准化是一种主观意义客观化的理念型,而非单向的质量信号,若要充分理解旅游标准化,就必须返回到活生生的主观个体,顾客需求才是标准化的来源和基础。同时指出,在客户关系管理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标准化逐渐向个性化过渡,但这并不代表标准化的终结,反而是标准化新的开始。因此,旅游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顾客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赢得市场竞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肖建勇  
在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主导型标准化建设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随着市场主体的成长和多元需求的涌现,传统标准化建设正面临不断挑战和广泛质疑。本文尝试从现象学以及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根据顾客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情境来论述旅游标准化的本质,认为旅游标准化是一种主观意义客观化的理念型,而非单向的质量信号,若要充分理解旅游标准化,就必须返回到活生生的主观个体,顾客需求才是标准化的来源和基础。同时指出,在客户关系管理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标准化逐渐向个性化过渡,但这并不代表标准化的终结,反而是标准化新的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