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75)
2023(2420)
2022(2139)
2021(2027)
2020(1793)
2019(3957)
2018(3905)
2017(7335)
2016(4302)
2015(4705)
2014(4848)
2013(4786)
2012(4684)
2011(4544)
2010(4878)
2009(4798)
2008(5039)
2007(4749)
2006(4502)
2005(4014)
作者
(14743)
(12652)
(12207)
(11623)
(8102)
(6060)
(5375)
(4702)
(4673)
(4548)
(4546)
(4474)
(4464)
(4079)
(4015)
(3950)
(3734)
(3717)
(3627)
(3535)
(3352)
(3176)
(3045)
(3030)
(2901)
(2889)
(2885)
(2667)
(2574)
(2554)
学科
(18783)
经济(18760)
管理(10180)
(9315)
方法(7698)
(7600)
企业(7600)
(6983)
理论(5981)
(5230)
业经(4899)
数学(4673)
数学方法(4533)
中国(4148)
农业(3936)
地方(3672)
教育(3374)
(3359)
(3283)
(3204)
经济理论(3122)
(2786)
金融(2785)
(2760)
环境(2757)
(2658)
贸易(2656)
(2586)
银行(2573)
(2520)
机构
大学(77448)
学院(76430)
研究(27569)
管理(24486)
(24173)
经济(23555)
理学(20335)
理学院(19945)
科学(19645)
管理学(19362)
中国(19256)
管理学院(19198)
(17112)
(15644)
师范(15514)
(15153)
研究所(13949)
(13364)
(12924)
(12894)
师范大学(12748)
北京(10988)
中心(10964)
财经(10719)
(10554)
(10186)
业大(10185)
(10125)
农业(10080)
旅游(9981)
基金
项目(45070)
科学(35269)
基金(32586)
研究(31876)
(29161)
国家(28905)
科学基金(23726)
社会(19927)
社会科(18786)
社会科学(18777)
(17905)
基金项目(17517)
自然(15613)
(15411)
自然科(15194)
自然科学(15186)
自然科学基金(14930)
教育(14888)
资助(14052)
编号(12219)
成果(11297)
重点(10519)
(10273)
(9602)
课题(9446)
科研(8494)
计划(8432)
(8422)
国家社会(8061)
大学(7980)
期刊
(33354)
经济(33354)
研究(22922)
学报(15272)
科学(14297)
中国(12444)
(12214)
大学(10997)
学学(10213)
教育(9870)
(9862)
农业(8360)
管理(7971)
(6578)
旅游(6578)
(6578)
(6503)
财经(6257)
(5421)
业经(5297)
学刊(5289)
旅游学(5280)
游学(5280)
(5111)
(4886)
金融(4886)
问题(4869)
技术(4515)
图书(4484)
资源(4305)
共检索到114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庄志民  
本文从对英文Image本意的探究辨析入手,指出,作为核心范畴的意象应当是内在底蕴和外在形象有机结合,进而从分析层面对意义、意识和意蕴以及物象、视象和心象的联系和差异进行阐释,从综合层面尝试对内在底蕴和外在形象的互动生成机制予以说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欢  喻学才  
旅游意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理解仍含混不清,有碍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开展了追根溯源式的探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过程、审美层次以及影响旅游者行为方式3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城市旅游意象的认知遵循从"意"到"象"的解构和从"象"到"意"的重构的规律。其中,"意"指城市文化,"象"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各种符号,即意象点。选取文化主线,筛选意象点,科学引导旅游者在意象点之间流动,利用解说系统帮助旅游者理解意象点,通过感官刺激帮助旅游者想象,最终完成城市旅游意象的创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欢  喻学才  
旅游意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理解仍含混不清,有碍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开展了追根溯源式的探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过程、审美层次以及影响旅游者行为方式3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城市旅游意象的认知遵循从"意"到"象"的解构和从"象"到"意"的重构的规律。其中,"意"指城市文化,"象"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各种符号,即意象点。选取文化主线,筛选意象点,科学引导旅游者在意象点之间流动,利用解说系统帮助旅游者理解意象点,通过感官刺激帮助旅游者想象,最终完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庄志民  
旅游意象具有形神兼备的特征,是外在的"象"与内在的"意"之结合体。因此,区域旅游意象的塑造,需要在问题诊断、地脉和文脉阐释基础之上,针对市场需求,依据对资源属性的认识,提炼出相应的意蕴内核,然后由内而外,构筑相应的产品和项目系统。作为旅游文化设计的一种探索,本文结合永康市、南通市以及洪泽县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旅游意象定位操作过程进行细化分析,希冀借此引发更多的思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白凯  赵安周  
"意象"是近年来多学科研究追踪的热点命题之一。本文在重点文献回顾基础上,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研究发展脉络及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的产生、发展与国际、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存在密切联系,而这种社会性需求也决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发展方向。就城市意象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本身来看,二者在研究的核心聚焦内容、研究的基本指向、研究方法与研究发展的外生动力上都基本趋于一致;在研究涉及群体与研究学科视角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为了推进城市意象与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的深化,提出了应关注"意象"的地方感研究与提升研究技术的具体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儒练  田逢军  李洪义  焦珊珊  万思思  
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和IPA分析方法,以广州“珠江夜游”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夜间旅游意象要素特征、维度建构及要素评价。结果表明:(1)城市夜间旅游意象要素包含景观、服务、活动、建筑、地方、人物、设施、环境、文化等9类要素;(2)城市夜间旅游意象要素呈现出动静结合、时空交汇及显隐同构等二元性特征;(3)城市夜间旅游意象要素可归结为都市夜间景观、城市夜游活动、地方人文氛围、夜游服务体验及夜间旅游设施5个维度、22个要素范畴;(4)IPA分析发现旅游者对珠江夜游意象要素整体满意度较高,且对灯光景观意象要素评价最好,对服务态度要素感知最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广州夜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健  
本文从关于旅游的AIEST定义以及学者和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该定义的理解入手,分析了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以及旅游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旅游的基本属性体现为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具有非实体性、旅游因运动而存在、旅游是一种多元系统网络结构。这些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即对旅游立法调整范围的影响、对旅游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确定的影响、对旅游法权利义务实现效果认定的影响和对旅游法律责任承担形式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向明  
自然旅游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很难避免会面临着"公地悲剧"的困境,它是自然旅游资源被破坏和滥用的根本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问题,对自然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然旅游资源价值问题是自然旅游资源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其是否具有价值曾引起学术界广泛争论。本文首先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入手,运用不同价值理论阐释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来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与外部性,并分析了影响自然旅游资源旅游价值的主要因素。最后从4个方面探讨了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问题:1)把自然旅游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对自然旅游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童绍茂  张凤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飞  
旅游外交是低位政治与高位政治在国家层面的战略耦合,它所具有的和平话语和柔性方式丰富了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同时提升了旅游的价值并丰富其功能。旅游外交实践在国际社会中开展已久,但以独立官方概念出现是由我国政府最早提出的。文章从全球视角对旅游外交的层次、属性和功能3个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讨论。首先,旅游外交实现了在官方、半官方、民间3个层次上的能量传导和扩散,完成了从"传统"转向"多轨"的演进过程,进而分析了旅游外交的多层次传导路径和多层次动力机制。第二,旅游与和平的因果关系一直在国际上存有争议,通过对"和平之因""和平之果"和折衷学派的论述,进一步体现了旅游外交所具有的天然"和平属性"。第三,随着旅游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其功能更加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弥合分歧与巩固同盟、提振经济与新殖民主义、文化交流与形象塑造、外交报复与谅解等方面。在旅游外交理论明显滞后于国际实践的当前形势下,希望该研究能够唤起专家学者对旅游外交更有见地、更加科学的思考与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权兼具旅游行业属性与法律属性,所以从单一的学科出发不能全面认识旅游吸引物的权属问题。旅游吸引物内容复杂,涵盖不同属性的物,无法从法学方面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立法或修法赋予其法律地位,而应充分挖掘现行法的价值,营造法律适用的旅游业环境,加强旅游行业法治建设。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规定分析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法律属性。解决此类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解旅游吸引物这一整体,将其按属性分类,不同的旅游吸引物归类于不同部门法解决;二是明确由旅游吸引物产生的知识产权收益是引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美  刘春腊  陈建设  刘沛林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承照  王婧  
旅游意象是游客心目中对城市的认知及其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自我表达与游客感知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城市对外营销策略与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本文在综述旅游意象理论及实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法、认知地图法的结合对上海都市空间的旅游意象进行了要素分析、测量和评价,并探讨了旅游意象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创造上海的都市形象、提升上海都市空间价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书颖   崔家胜   王灵恩   刘家明   龙飞  
旅游意象测度与评价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基础。文章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基于官方宣传及游客评论的网络文本数据,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成分距离分析法,构建旅游意象概念模型,并量化评价沿线不同河段(旧城段及通州段)官方投射意象与游客感知意象异同。研究结果认为,大运河(北京段)旅游意象由线性、景观、文化、服务和社交5个维度以及维度下属的16个范畴构建而成。同一河段的“投射-感知”意象、不同河段间的投射意象或感知意象在不同范畴和维度下都存在差距,且附属维度错位现象明显。为构建良好的旅游意象,旧城段要重点改善线性、文化和服务意象,通州段则需要关注线性和服务意象。研究结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化标识建设具有参考意义,也为线性文化遗产精准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罗晨  曾少明  
随着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的兴起,古城镇旅游也已成为热门旅游项目之一一,古城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古城镇旅游中,最具代表的是南方的丽江古城、北方的平遥古城,它们成为全国古城旅游的典型。作为古城旅游开发的先例,丽江呈现了著名的"丽江模式",给全国古城旅游提供了诸多经验,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以丽江古城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旅游意象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重新审视与分析,找出古城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古城旅游开发有所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