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618)
2022(543)
2019(1018)
2018(1070)
2017(2044)
2016(1184)
2015(1377)
2014(1428)
2013(1417)
2012(1399)
2011(1400)
2010(1558)
2009(1618)
2008(1766)
2007(1825)
2006(1674)
2005(1649)
2004(1626)
2003(1833)
2002(1876)
作者
(4108)
(3455)
(3206)
(3186)
(2270)
(1691)
(1495)
(1370)
(1319)
(1244)
(1239)
(1232)
(1188)
(1167)
(1090)
(1042)
(1016)
(1003)
(988)
(898)
(877)
(825)
(821)
(819)
(810)
(775)
(751)
(745)
(684)
(673)
学科
(5749)
经济(5742)
管理(4548)
(3844)
企业(3844)
(3780)
(2477)
理论(2458)
教育(2124)
中国(2013)
(1922)
业经(1786)
(1732)
方法(1625)
(1400)
银行(1400)
(1381)
(1347)
(1322)
金融(1321)
(1285)
(1258)
(1190)
(1172)
贸易(1171)
(1126)
(1083)
体制(1023)
(958)
财务(950)
机构
大学(25750)
学院(24133)
(8492)
经济(8267)
研究(7654)
管理(6809)
中国(5774)
(5655)
(5549)
(5167)
师范(5163)
理学(5092)
理学院(5009)
管理学(4924)
管理学院(4868)
科学(4571)
(4420)
财经(4286)
(4237)
师范大学(4130)
(3820)
(3724)
北京(3685)
(3681)
研究所(3634)
教育(3335)
财经大学(2964)
中心(2956)
经济学(2855)
(2741)
基金
项目(9850)
研究(8657)
科学(7513)
基金(6679)
社会(5401)
(5367)
国家(5290)
社会科(5060)
社会科学(5057)
成果(4334)
教育(4311)
科学基金(4246)
编号(3710)
(3698)
(3267)
基金项目(3140)
课题(3001)
资助(2685)
(2527)
(2498)
项目编号(2382)
(2358)
(2353)
(2351)
阶段(2351)
重点(2296)
规划(2221)
(2171)
社科(2170)
教育部(2151)
期刊
(13361)
经济(13361)
研究(10757)
(5632)
教育(5397)
中国(4949)
学报(4873)
大学(3743)
财经(3660)
科学(3581)
学学(3282)
(3177)
管理(2957)
图书(2645)
(2412)
金融(2412)
书馆(2230)
图书馆(2230)
(2219)
技术(2044)
问题(2031)
(1748)
(1719)
经济研究(1615)
(1561)
论坛(1561)
业经(1548)
社会(1486)
财经大学(1396)
改革(1313)
共检索到42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静  
南宋后期诗人方岳有论诗诗数十首,这些论诗诗依托日常吟咏、题书题画、次韵往复的形式表达诗学主张。其论诗诗的主要内容体现在3个方面:一为本体论,即诗之淡雅、诗之奇、诗出本意等诗歌问题;二为作家论,即谈论杜甫、方干、林逋等人的诗歌,从而体现方岳诗兼有唐音宋调的诗歌特征;三为作品论,即从谈论《离骚》追溯方岳田园诗中出世与入世的内在矛盾。从论诗诗"体"与"义"的二律背反而言,方岳的论诗诗诗性更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斯一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最后两卷提出对于理想政体的设想,其中关于政治教育系统的安排是建构理想政体的核心问题,诗乐教育在理想政体的政治教育系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品格与德性的培养就是通过诗乐教育(包括诗歌教育和音乐教育)来完成的。本文从最佳政体和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入手,结合《政治学》第七卷、第八卷和《诗学》的相关文本,尝试对亚里士多德的诗乐教育理论予以完整重构。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利文  
方以智与王夫之同为明末清初大儒,也曾同在永历朝共事。于明末清初,一人披缁逃禅,一人遁林述儒,同隐逸于新朝,可知方、王二人立身处世的志向与旨意或有近焉。入清后,密之住持青原山,屡招船山“将有所授”,而船山“终不能从”。密之与船山在永历朝的进退行止,以及“招有所授”的公案一直扑朔迷离,其时与地历来多有误断。钩沉永历朝桂林失守前后的诗文可知,密之与船山应在永历三年(己丑)夏秋间,于漓江流域的临桂至昭平间诸地晤面订交。康熙八年至九年(己酉、庚戌)前后,密之屡招船山赴青原,是有复明意图的,而船山咏志婉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行止相对游离于晚明江南士人社盟,于复社活动较为疏远。密之与船山儒释文化观念上的分歧以及“屡卜游魂得返吟”的结果只是船山未能赴约的助缘。由此,二人止水惶恐与著述林泉之路有所分合。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锦春  盖翠杰  
原本《玉篇》引《诗》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本文通过例证指出,在版本方面,这些引《诗》可以考证汉至唐前的《诗经》著述体制。在校勘方面,因原本《玉篇》为目前较早引用《诗经》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在辑佚方面,可以作清代三家《诗》辑佚的重要补充。在提供异文方面,可以为重新考察清代辑佚三家《诗》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同时指出,原本《玉篇》所引《诗》之经、传、笺文字与今传《毛诗》不同,除了有钞胥手误外,也存在顾野王为《玉篇》体例而故意改易传、笺文字的情况。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志  
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虽然是以郎署文臣为主导的前七子首先明确提出的,然而处在主流文学思潮边缘的吴中文人更早在自己的诗文创作中表现出了文学复古的倾向。王鏊深受吴中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长期身处翰林馆阁,却在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文道并重"的自觉追求,并与吴中文人保持着密切的文学联系。王鏊利用其政治地位,通过诗文创作深刻影响着吴中文人的文学创作。其"文道并重"的复古观念影响了吴中文人文学创作复古意识的产生。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殷满堂  
杜诗既有沉郁顿挫的一面,又有诙谐风趣的一面,而历代杜诗研究者探讨其沉郁顿挫者多,研究其诙谐幽默者少;即使有人讨论杜诗中的诙谐,也仅停留于谐趣层面。以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谐隐这一概念观照杜诗,可见出杜诗谐隐风格的三大特点:于歌笑中见哭泣,于戏谑中见讽谕,于风趣中见真性。歌笑、戏谑、风趣者为谐,哭泣、讽谕、真性者为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秋萍  温志拔  
佛教发展到南朝,由重视义理阐发的般若学,转变为重视成佛实践的涅槃学,形成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并深刻影响了南朝后期文学,特别是宫体诗的产生和发展。南朝宫体诗并非单纯的宫廷艳情诗和浮华诗风的代表,它的产生具有南朝佛教文化背景。宫体诗诗人透过绮靡浓艳的描写女性美的诗句,揭示无常世间的虚幻清净本相,通过对美的刻画和婉转曼妙的语言声律艺术,表达对宗教境界的向往。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牛鹏  张勇  
明初诗僧姚广孝在其诗文中提出了"诗材"这一诗学概念。理论渊源上,"诗材"的概念产生于宋,姚广孝的这一思想是对宋人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理论内涵上,姚广孝在"诗材"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感物自成诗"的诗学理想;理论价值上,姚广孝诠释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文论思想也能解释一些独特的诗歌现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晚清"新版"学人之诗是指是晚清以来受海外异质文化影响的一批"新式"学人创作的诗歌,他们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风土名物以及"新"事物、"新"现象引入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局面。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大致经历了生硬扯入新名词洋典故、驳杂掺入西学、有机融入西学等三个阶段。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兴起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内部因素,以及晚清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等外部因素来考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施炜  
方唯仪的诗歌大致分两类:一是孤苦悲吟之作,沉痛悱恻,写尽了一生的落寞苦楚;二是忧国忧民之作,洗净了儿女之气,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这些诗歌具有以景抒情,含蓄细腻,风格淡雅,质朴无华,意象清冷,语言悲凉的特点。方唯仪是一个用心用情写诗的女子。人如其诗,诗如其人,方唯仪为明末清初诗坛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士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妥建清  
肇始于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诸种异化进行了反思,在康德哲学、古典哲学的有关百科全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总汇诗”思想,并通过反讽和想象让“总汇诗”成为百科全书式的统领性的学科,具有形而上的超验意味。“总汇诗”思想不仅统一了诗与哲学,弥合了由启蒙运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而且对后世的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反思现代性的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哲学史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江少英  叶诗婕  
文章从城乡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三个方面对《陈黎诗选》中的生态书写进行了梳理。陈黎批判异化的城市环境,流露出对理想的乡村环境的挚爱;诗作对各种地域的观照、对人性自然诉求、对被殖民地的记录,探求文化生态的包容性;艺术通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虚实间的转换,诗作把我们带入引人入胜的生态写作风格试验中心。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启雯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师从沈德潜,是清代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其《湖海诗传》所选诗歌可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相承接。《蒲褐山房诗话》是其诗集中为诗人写的小传的集合,反映了他的诗学思想。概而述之,他的诗学思想大致包括诗歌内容要有风雅之旨,语言要清新典雅,意境要高远恬淡几个方面。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思梦  黄晓丹  
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才女汪端所编纂《明三十家诗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女性作家编纂的男性诗歌总集,诗选中所蕴含的评诗标准,体现了汪端独有的诗学思想。研究诗选的编选动机对于把握清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中所蕴含的清真为旨、知人论世、以诗存人诗学思想展开研究,深入论述汪端乃至清代文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进一步完善清人编选明诗的体系框架,并将其投射于清代女性文学研究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